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3050007)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学政左中夫冯闯王继红萧鸿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医学院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无锡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管
  • 5篇血管生成
  • 5篇血管生成素
  • 5篇生成素
  • 4篇视网膜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网膜
  • 4篇高糖
  • 3篇血管生成素-...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通透性
  • 3篇病变
  • 2篇多糖
  • 2篇糖尿病大鼠
  • 2篇葡萄糖

机构

  • 7篇辽宁医学院
  • 4篇辽宁医学院附...
  • 1篇锦州医学院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无锡市中医院

作者

  • 8篇刘学政
  • 4篇左中夫
  • 3篇冯闯
  • 2篇萧鸿
  • 2篇王继红
  • 1篇王轶晶
  • 1篇杨雪佳
  • 1篇侯阳
  • 1篇袁鹏
  • 1篇冯月珍

传媒

  • 2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枸杞多糖对高糖所致RF/6As通透性和Rho激酶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高糖条件下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s)损伤时的单层通透性、Rho激酶1(ROCK1)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枸杞多糖(LBP)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F/6As,分为等渗葡萄糖处理组(对照组)、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高糖组)及LBP+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LBP+高糖组)。各组分别培养1、3、5、7d,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的RF/6As形态,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示踪剂用二室弥散系统检测RF/6As单层通透性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细胞骨架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ROCK1在5d、7d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第3、5、7天,高糖组RF/6As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形,正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单层通透性逐渐增加;3个时间点HRP的A值分别为0.074±0.011、0.135±0.022、0.253±0.04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BP+高糖组仅于7d时细胞形态略有改变,5d及7d时HRP的A值分别为0.069±0.004和0.114±0.009,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明显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7d时LBP+高糖组ROCK1灰度值为35849.47±1032.36,高糖组为21356.10±15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糖可引起RF/6As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的重排以及ROCK1的高表达,而LBP可通过下调ROCK1的表达减轻高糖对RF/6As的损伤。
王继红刘学政杨雪佳
关键词:枸杞多糖葡萄糖通透性
Ang-1对高糖环境中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利用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建立内皮细胞(EC)单层模型,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及血管生成素-1(Ang-1)对该模型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待EC于孔径0.8μm的聚碳酸酯微孔滤膜上形成致密单层后分3组进行培养:对照组(DMEM培养基含2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DMEM培养基含30 mmol/L葡萄糖)、Ang-高糖组(DMEM培养基含30mmol/L葡萄糖+0.25 mg/L Ang-1).于1,3,5,7 d 4个时间点,以含白蛋白1 g/L的D-Hanks液灌注滤膜,检测蛋白质渗透压反射系数(δ)及滤过系数(Kf);并于5 d和7 d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ladder.结果:3,5,7 d时,高糖组EC单层的通透性高于对照组(P<0.01);Ang-高糖组与对照组之间EC单层的通透性无差异(P>0.05).高糖组EC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5 d及7 d均出现DNA ladder,对照组及Ang-高糖组未见DNA ladder.结论:高糖能够促进细胞凋亡,增加EC单层通透性;Ang-1能抑制EC的凋亡,对抗高糖所致的EC单层通透性增高.
萧鸿左中夫冯闯刘学政
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生成素-1高糖
血管生成素-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病程3个月、6个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Ang-1)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3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6个月组(ANG6组)及正常对照3个月组(CON3组)、正常对照6个月组(CON6组)。尾静脉一次性注射STZ(55mg·kg-1)诱发大鼠糖尿病。ANG组大鼠每只眼球每15d球后注射Ang-1溶液0.05mL(0.2μg Ang-1)。每组大鼠各5只,分别饲养到3个月、6个月时处死,取大鼠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CON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器、细胞核形态正常,基底膜结构清楚,连续完整。DM组内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变性,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分布于核膜下;基底膜明显增厚。ANG3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核及周细胞核形态正常;ANG6组血管壁完整无断裂,基底膜增厚不明显。(2)组间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均数比较:ANG3(228.0±16.2)nm与DM3(245.5±11.9)n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6(251.5±19.3)nm与DM6组(310.6±28.0)n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g-1对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损害有明显防治作用。
冯闯刘学政左中夫冯月珍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超微结构血管生成素-1
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与视网膜微血管形成被引量:6
2006年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及其受体Tie-2构成的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对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过程中血管成熟与稳定、调控血管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该家族不同因子对于血管生成作用不同,而且同一因子对于血管生成的作用也随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对于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视网膜微血管形成,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起到调节血管结构的持久稳定性,调节渗漏的作用,这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
左中夫刘学政
关键词:促血管生成素TIE-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的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基因治疗成为近年来DR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DR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DR基因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阐述。
袁鹏刘学政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因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枸杞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特征是毛细血管闭锁、微循环障碍和局部缺血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糖尿病(DM)大鼠血糖、血脂、血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LBP对DR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其中36只大鼠尾静脉注射45mg/kg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M模型,72h后血糖〉16.7mol/L、尿糖阳性者为造模成功。成模后第2天LBP治疗组给予200mg/(kg·d)LBP灌胃,D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其他18只正常鼠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造模后4、8、12周抽取心脏血检测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获取视网膜组织,用伊文思蓝渗漏实验检测视网膜血管的渗透性。结果各时间点DM组和LBP治疗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8、12周时LBP治疗组大鼠的血糖水平明显较同时间点DM组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57%、4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组大鼠各时间点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BP治疗组在4周、8周时甘油三酯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12周时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组大鼠在8周、12周时血液中的总胆固醇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LBP治疗组在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造模后4、8、12周大鼠视网膜血管渗透性增加,DM组伊文思蓝的渗透量分别为(26.23±2.00)、(29.78±1.78)、(34.08±3.03)μg/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34±4.30)、(12.76±2.11)和(12.45±4.40)μ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LBP治疗�
侯阳刘学政王继红
关键词:枸杞多糖糖尿病血糖血脂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
血管生成素1对高糖环境中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对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单层通透性模型通透性的影响以及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对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接种于孔径0.8μm聚碳酸酯微孔滤膜中,形成致密单层后分三组培养。正常对照组:DMEM高糖培养基,含葡萄糖25mmol/L;;高糖组:DMEM培养基,含葡萄糖40mmol/L;;Ang-高糖组:DMEM培养基,含葡萄糖40mmol/L+Ang-1250ng/ml。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4个时间点建立EC单层通透性模型,检测蛋白质渗透压反射系数(δ)及滤过系数(Kf),以监测EC单层通透性的变化;;利用Westernblot(NBT/BCIP显色法)检测第5天时survivin的表达。结果第3天、第5天及第7天时,高糖组EC单层通透性增高(P<0.01),Ang-高糖组在第5天及第7天时,EC单层通透性升高(P<0.01),但仍低于高糖组;;Westernblot结果显示,Ang-高糖组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高糖能够增加EC单层通透性,Ang-1能对抗高糖的这种生物学作用。它可能是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抑制RF/6A的凋亡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萧鸿刘学政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1葡萄糖通透性SURVIVIN表达
Ang-1对高糖中培养的RF/6A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对高浓度葡萄糖中培养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的保护作用。方法RF/6A分3组培养:对照组(DMEM培养基含25mmol/L葡萄糖)、高糖组(DMEM培养基含40mmol/L葡萄糖)、Ang-高糖组(DMEM培养基含40mmol/L葡萄糖+0.25mg/LAng-1)。利用台盼兰染色法及MTT比色法检测体外培养的各种RF/6A存活率及细胞活力,利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suivivin表达。结果1d时各组细胞存活率及活力无差异。3、5、7d时高糖组和Ang-高糖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活力均较正常组下降(P<0.05),高糖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活力低于Ang-高糖组(P<0.05)。5d时,Ang-高糖组survivin表达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多(P<0.05)。结论高糖能降低RF/6A的存活率和活力,而Ang-1能明显增强高糖环境中RF/6A的存活率和活力,其机制可能与Ang-1上调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有关。
左中夫王轶晶冯闯刘学政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1高糖SURVIVIN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