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

作品数:115 被引量:641H指数:12
相关作者:苗明三白明田硕韩学杰刘孟宇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5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6篇中医
  • 18篇动物
  • 18篇中西医
  • 18篇西医
  • 17篇动物模型
  • 17篇中药
  • 15篇中西
  • 15篇中西医临床
  • 13篇中医诊疗
  • 13篇模型分析
  • 12篇鲜药
  • 11篇诊疗指南
  • 11篇中医诊疗指南
  • 11篇病证
  • 10篇中医药
  • 10篇病证特点
  • 9篇中医临床
  • 7篇德尔菲
  • 7篇德尔菲法
  • 5篇胶囊

机构

  • 58篇河南中医药大...
  • 13篇中国中医科学...
  • 9篇南京中医药大...
  • 8篇北京中医药大...
  • 7篇湖北中医药大...
  • 5篇河南中医学院...
  • 4篇湖北省中医院
  • 4篇纽约医学院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天津中医药大...
  • 4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安徽中医药大...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安徽中医药大...

作者

  • 54篇苗明三
  • 13篇白明
  • 9篇韩学杰
  • 9篇田硕
  • 8篇王丽颖
  • 8篇史楠楠
  • 7篇刘孟宇
  • 6篇苗晋鑫
  • 6篇宇文亚
  • 4篇吕爱平
  • 4篇严道南
  • 4篇谭子虎
  • 4篇连智华
  • 4篇吴永贵
  • 3篇白莉
  • 3篇刘兴方
  • 3篇申琪
  • 3篇曹利华
  • 3篇郭义
  • 3篇方晓艳

传媒

  • 19篇中华中医药杂...
  • 16篇中药药理与临...
  • 14篇中国实验方剂...
  • 7篇中医学报
  • 4篇中国中药杂志
  • 4篇中药新药与临...
  • 4篇中国比较医学...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国中医药信...
  • 2篇中医杂志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河北中医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中医研究
  • 1篇中成药

年份

  • 19篇2023
  • 35篇2022
  • 14篇2021
  • 8篇2019
  • 3篇2018
  • 9篇2017
  • 9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康妇炎胶囊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价康妇炎胶囊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英文数据库,纳入康妇炎胶囊联合抗真菌药物对比单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6月30日。纳入文献研究的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19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康妇炎胶囊联合抗真菌药物组在提高假丝酵母菌转阴率[RR=1.35,95%CI(1.28,1.43),P<0.00001],提高临床愈显率[RR=1.46,95%CI(1.36,1.56),P<0.00001],改善临床症状体征[RR=-3.29,95%CI(-3.98,-2.60),P<0.00001],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23,95%CI(0.11,0.52),P=0.0003]及复发率[RR=0.31,95%CI(0.21,0.44),P<0.00001]方面疗效优于单用抗真菌药物组。结论康妇炎胶囊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优于单用抗真菌药物。
李茂雅魏绍斌王臻艺刘青琳魏杜燃
关键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康妇炎胶囊抗真菌药物META分析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膀胱炎动物模型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膀胱炎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也被称为"膀胱刺激三联征",尤以女性多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我国膀胱疾病患病率逐年递增,该文根据膀胱炎中西医病因病机及临床病症的特点,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临床诊断标准,通过对现有膀胱炎动物模型的分析,评价模型与临床表现吻合度,总结优缺点。发现"腹腔注射环磷酰胺"以及"弗氏完全佐剂+膀胱插管"具有较高吻合度,但也存在耗时长,费用高等不足之处。目前膀胱炎模型中诊断标准大多以西医检测指标为主,有关类型明确诊断依据还需依赖于膀胱镜检查+组织活检,因中医证候模型的缺乏也给中医药研究带来了局限性,且中医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四诊"因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在动物模型上,可通过一些行为学测试来判定模型指标,制定相关行为参数评分量表。因此建立既符合西医临床病症特点也符合中医辨证的膀胱炎动物模型是当下所需,以更好地促进膀胱炎的研究。
谢逸轩王赛刘浩哲朱飞鹏苗明三
关键词:膀胱炎临床病症动物模型
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为评价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7月,筛选符合标准的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检索到130项研究,筛选后获得符合标准的RCTs共12项,1159例患者(试验组579例,对照组580例),男性728例(62.8%),女性431例(37.2%)。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药常规治疗联合苏黄止咳胶囊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可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4.31,95%CI[2.88,6.46],Z=7.08,P<0.00001)、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SMD=0.88,95%CI[0.60,1.16],Z=6.24,P<0.00001)、用力肺活量(FVC)(SMD=0.96,95%CI[0.38,1.55],Z=3.22,P=0.001)、1秒率(FEV1/FVC%)(SMD=0.85,95%CI[0.51,1.19],Z=4.92,P<0.00001)、最大自主通气量(MVV)(SMD=0.61,95%CI[0.39,0.83],Z=5.40,P<0.0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残气量/肺总量比值(RV/TLC)(SMD=-0.93,95%CI[-3.38,1.53],Z=0.74,P=0.46)、不良反应(OR=1.39,95%CI[0.76,2.56],Z=1.07,P=0.28)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西药常规联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安全性良好,但由于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参差不齐、样本量小、结局指标不一致,因此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s证据支持。
赵锐恒韩静韩泽璐张舒华林江涛
关键词:苏黄止咳胶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熟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提升现有标准,为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的质量提升研究提供合理科学依据。方法:1.目标成分分离:对50kg熟地黄药材采用乙醇热回流得4.6kg浸膏,通过化学柱层...
邹献亮
关键词:地黄六味地黄胶囊指纹图谱
基于“炎-癌转化”探讨炎症对肿瘤的影响及中医药干预作用被引量:3
2022年
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伴随一定的致残率,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公共问题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环境、遗传、基因突变等是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共同作用因素,涉及氧化应激、炎症、自噬、细胞间质化等多种相关通路的异常激活或抑制。其中,炎症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是机体癌变和肿瘤恶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在癌细胞恶性增殖、放化疗抵抗、侵袭和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今长期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和肿瘤“炎-癌转化”的相关性己被公认。因此,明确肿瘤发病过程中炎症所扮演的角色,对肿瘤的防治、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炎症反应在肿瘤中的作用不断被报道,已研发出相应的阻断剂或激活剂靶向相应的炎症通路,并取得一定的进展。然而,肿瘤的发生伴随多个炎症通路的异常,尤其中晚期肿瘤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癌细胞转移,因此单一靶向制剂治疗有限。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的优势,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通过多种途径延缓肿瘤进展、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降低术后感染和减少放化疗致机体不良反应,从而发挥抗癌作用。但目前,从炎症角度探究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报道相对较少。因此,该文主要从炎症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中医药经炎症反应干预肿瘤的进展2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
彭孟凡李鸣苗晋鑫田硕张媛鑫李晨辉苗明三
关键词:肿瘤炎症反应中医药预后评估
经方应用鲜药特点及规律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所使用鲜药的规律及特点,为中医临床应用鲜品药物提供用药指导及数据支撑。方法: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Clementine等专业分析软件,汇总录入使用鲜药的经方,对药物的使用频次、频率、常用剂量、配伍药物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理经方260首,其中有79首方剂应用到鲜药,所用鲜药种类包括11种,包括生姜、附子、生地黄汁等。总共分为17个证型,其中有11个证型应用到鲜药,应用频率最高的鲜药为生姜,对经方中11种鲜药药对进行分析:生姜-桂枝、生姜-大枣、生姜-麻黄、附子-干姜、生地黄-防己等配对药物。结论:《伤寒杂病论》所使用鲜药种类包括生姜、附子、生地黄汁等11种;应用频率最高的鲜药为生姜和附子,配对药物:生姜-桂枝、生姜-大枣、生姜-麻黄、附子-干姜等。
刘静白明苗明三
关键词:经方鲜药《伤寒论》《金匮要略》
适用性评价应用于中医诊疗指南的探讨被引量:6
2013年
近年来,随着中医诊疗指南制修订工作的迅速发展,适用性成为中医诊疗指南推广应用的瓶颈,现有指南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是影响指南临床使用的主要因素。标准适用性是指一个标准在特定条件下适合于规定用途的能力。文章试图将标准的适用性评价引入中医诊疗指南研究领域,探讨指南适用性评价的意义、内容,为中医诊疗指南的可行性、可应用程度提供一个评价框架,从填补中医指南领域适用性评价研究的空白。
谢秀丽邓静文周赫李慧
关键词:中医诊疗指南
鲜蒲公英的文献考证及现代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鲜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临床价值。从现代药理研究看,新鲜中药所含有效成分保存更加完整、充分,相对于炮制品而言,鲜药有效地防止了药物有效成分及结构的破坏和丢失。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鲜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也将不断展开。鉴于鲜药在临床应用中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干品,为了使鲜药更好地发挥作用,文章以临床常用鲜药蒲公英为例,通过鲜蒲公英进行古籍考证以及现代临床应用分析,以期更好地挖掘鲜蒲公英的临床应用,并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合理开发鲜药资源提供新思路。
张亚楠惠香香秦格赵艳媛苗明三白明
关键词:鲜药蒲公英炮制品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用药规律及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期刊与专利文献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筛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近10年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方剂,整理后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Clementine 12.0等数据挖掘处理软件,分析药物配伍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关联规则,总结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剂中的用药规律、核心药物配伍以发现新方;并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TCMSP)等数据库对其核心药物进行作用机制分析,构建靶基因-信号通路关系网络。结果:通过输入主题词“动脉粥样硬化”、“中药”、“中医”,收集整理近10年有关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258篇,收集处方153首,通过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高频药物22个,核心药对19个;对核心药对“红花-桃仁-当归”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前十位靶点分别是SRC、JUN、CASP3、MAOA、SLC6A4、ADRA1B、CHRM2、ADRA2C、PRKCA、BCHE;Reactome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胺配体结合受体通路、雌激素依赖性基因表达通路、细胞凋亡、血小板聚集(堵塞形成)、白介素4和白介素13信号通路、MECP2神经元受体等信号通路。结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剂多以活血行气、散瘀止痛为主,辅以补血活血、补气益气,其核心药物对配伍活性成分主要通过干扰SRC、JUN、CASP3、MAOA等靶点及调节细胞凋亡、血小板聚集(堵塞形成)、神经元受体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等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狄培琰康乐孟驿佳柴彬苗明三苗晋鑫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
致肝损伤中药的减毒措施及肝损伤的中药防治作用
2023年
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部分中药在临床的长期应用过程中,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肝损伤属于其中之一。肝损伤也是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作为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检查项目,已成为众多上市药物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随着对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增加,关于中药肝损伤研究日益增多,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药或者中药成分的肝脏损伤研究。为了提高中药的安全性,该文总结了部分致肝损伤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及降低中药肝损伤的措施,包括减少给药剂量和疗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药物剂型,药物配伍和炮制等方法;此外该文还总结了防治各种诱导物诱发肝损伤的单体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药成分及防治肝损伤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结合现代致肝损伤中药的减毒研究,提出明确致肝损伤中药的安全剂量和“毒-效”界限,明确减毒措施的减毒机制及确定致肝损伤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为致肝损伤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保障;结合中药防治肝损伤的研究,提出加强中药防治肝损伤的临床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局部到整体”来阐释中药复方防治肝损伤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临床防治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赵明明苗明三
关键词:中药肝损伤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