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404)

作品数:17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胡义扬冯琴孟胜喜彭景华王文静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脂肪
  • 13篇酒精
  • 13篇酒精性
  • 13篇非酒精性
  • 12篇肝病
  • 11篇脂肪性
  • 11篇脂肪性肝病
  • 11篇非酒精性脂肪
  • 10篇酒精性脂肪性...
  • 10篇非酒精性脂肪...
  • 10篇非酒精性脂肪...
  • 10篇非酒精性脂肪...
  • 7篇中医
  • 6篇NAFLD
  • 5篇脂肪肝
  • 4篇中医药
  • 3篇中药
  • 3篇细胞
  • 2篇信号
  • 2篇医药防治

机构

  • 17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教育部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湖州市中医院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6篇胡义扬
  • 14篇冯琴
  • 12篇孟胜喜
  • 6篇彭景华
  • 3篇王文静
  • 2篇李晓飞
  • 2篇赵瑜
  • 2篇陈亮
  • 2篇徐琳
  • 2篇刘林
  • 1篇李勇进
  • 1篇成扬
  • 1篇赵颖
  • 1篇陆烨
  • 1篇顾雨芳
  • 1篇黄甫
  • 1篇徐晶钰
  • 1篇冯守含
  • 1篇唐亚军
  • 1篇张映城

传媒

  • 5篇新中医
  • 3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医杂志
  • 1篇肝脏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第二十三次全...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LP-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的ZL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效应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复方ZL方(栀子苷+绿原酸)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围绕肝脏GLP-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及肝脂肪代谢关键环节,探讨该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应机制。方法:1.ZL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效学...
孟胜喜冯琴彭景华赵瑜胡义扬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文献传递
中药组分复方“BZL”的筛选及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从"祛湿化瘀方"中的5个中药组分或成分中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并验证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疗效。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将"祛湿化瘀方"中5种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分组设计,并且灌胃给药4周,筛选指标为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通过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而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方。再以同样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用母方"祛湿化瘀方"和罗格列酮作为对照,测定实验大鼠的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变化,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并进行Ridit分析,以此来验证其作用疗效。结果:经过筛选,从而得到回归方程:Y=15.083X1+5.321X2-5.186X3-16.157X4+9.35X5+17.667X3X4-8.422X1X2-6.617X3X5+16.571(X1绿原酸、X2虎杖苷、X3白术多糖、X4栀子苷、X5姜黄素),根据此方程,当绿原酸、白术多糖、栀子苷取最大剂量时出现降TG最佳效应,表明对肝组织TG含量抑制作用最佳组分组合为白术多糖(X3)、栀子苷(X4)、绿原酸(X1)组合(即"BZL方");在相同的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模型中,筛选出的中药组分BZL均能可显著降低其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P<0.01),明显改善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结论: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筛选出来的中药组分复方"BZL"方有显著防治高脂肪饮食诱导大鼠肝脂肪沉积和损伤的作用。
孟胜喜胡义扬冯琴彭景华赵瑜陈亮徐琳刘林海亚美梁春耕
关键词:脂肪肝均匀设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学病名和病因探讨被引量:10
2012年
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古今中医学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并从理论上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学病名及病因,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
孟胜喜胡义扬冯琴
关键词:中医病因
从痰瘀角度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被引量:18
2013年
通过中医古今文献研究和现代临床总结,探讨痰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系,提出饮食不节是促成NAFLD的始发因素,脾虚失运是形成NAFLD的关键,痰瘀互结、蓄积于肝是NAFLD的病机核心,痰瘀同治是NAFLD的基本治法。
孟胜喜冯琴彭景华赵瑜黄甫陈亮徐琳王文静胡义扬
关键词:痰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基于均匀设计的防治脂肪肝中药有效组分复方筛选与验证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有效复方"祛湿化瘀方"已知的中药组分或成分中筛选防治脂肪肝的中药组分或成分复方,并运用相同动物模型验证其对实验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以"祛湿化瘀方"中5种已被认知的、能被分离提取或购买的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为研究对象,运用高脂饮食8周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采用均匀设计"5因子10水平"分组设计。给药4周,以肝组织三酰甘油(TG)含量为筛选指标,并经均匀设计回归分析获得"中药组分或成分复方"。再次运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实验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以祛湿化瘀方及西药罗格列酮为对照,通过检测实验大鼠肝组织TG、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肝组织HE染色脂肪变性程度,对所得中药成分复方的抗脂肪肝疗效进行验证与对照。结果:①筛选试验获得回归方程为Y=71.966-19.798X4+18.687X1X4,提示栀子苷(X4)、绿原酸(X1)组合(命名为"ZL方")对肝组织TG抑制作用最佳;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ZL方"可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模型大鼠肝组织TG含量,降低血清ALT活性(P<0.01)。结论:运用均匀设计筛选获得的ZL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肪沉积及肝损伤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唐亚军孟胜喜冯琴李晓飞王文静彭景华胡义扬
关键词:脂肪肝祛湿化瘀方均匀设计
超营养饮食方法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是遗传、社会、生活习惯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具有高患病率、低龄化发病趋势、慢性进展经过、和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等特点,越来越显示其临床重要性。积极防治NAFLD,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李晓飞胡义扬冯琴
关键词:动物模型饮食方法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营养NAFLD
系统生物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被引量:2
2013年
系统生物学是系统论与生物学的结合。它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利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多学科、多视角认识中医证候和中医药疗效机制,为中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系统观和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将系统生物学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现代中医药研究平台和支点,必将加速中医药防治NAFLD的现代化研究,也为中医药研究NAFLD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孟胜喜胡义扬冯琴彭景华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中医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从自噬角度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防治被引量:3
2013年
自噬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分解过程,这个过程可使蛋白质再循环及清除衰老的细胞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自噬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有关。中医药在防治NAFLD方面具有其优势和特点,从自噬角度探讨NAFLD的中医药防治,可以从微观上和循证医学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对NAFLD的防治作用,也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孟胜喜冯琴彭景华胡义扬
关键词:自噬本虚标实中医药防治
调节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被引量:11
2015年
根据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阐述了在NAFLD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内源性乙醇的关系基础上,结合对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与治疗NAFLD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提出中药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不仅是中医药临床治疗实践的现代诠释,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成为NAFLD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田华捷冯琴胡义扬
关键词:脂肪肝肠杆菌属中医药
金龙蛇颗粒含药血清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成管、迁移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金龙蛇颗粒含药血清(Jinlongshe Granule drug-containing serum,JG-DS)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uman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HLECs)体外成管、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JG-DS;将第3代HLECs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血清进行培养)和实验组(采用JG-DS培养)。两组细胞培养12 h后,采用Matrigel基质胶成管实验检测HLECs成管能力;Transwell法检测HLECs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HLECs凋亡率。结果 10%JG-DS作用12 h后,HLECs小管总长度为(3 084.49±326.27)μ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 058.93±4 567.3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ECs迁移指数为(99±26)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LECs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龙蛇颗粒对HLECs体外成管及迁移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抑制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的机制之一。
冯守含顾雨芳徐晶钰张映城赵颖陆烨岳小强李勇进
关键词:迁移凋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