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作品数:150 被引量:800H指数:14
相关作者:冼绍祥杨倩袁天慧李佃贵杨忠奇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9篇中医
  • 33篇慢性
  • 25篇胃炎
  • 20篇中医证
  • 18篇萎缩性
  • 17篇萎缩性胃炎
  • 17篇慢性萎缩性
  • 16篇衰竭
  • 16篇慢性萎缩性胃...
  • 14篇中医药
  • 13篇证候
  • 13篇浊毒
  • 12篇心力衰竭
  • 12篇中药
  • 11篇证型
  • 11篇化浊
  • 11篇艾滋病
  • 10篇解毒
  • 8篇心病
  • 8篇慢性心力衰竭

机构

  • 33篇河北中医学院
  • 31篇河北省中医院
  • 24篇广州中医药大...
  • 18篇广州中医药大...
  • 15篇长春中医药大...
  • 11篇河南中医学院...
  • 1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0篇河南中医药大...
  • 7篇山东中医药大...
  • 5篇山东中医药大...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广东省中医院
  • 3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湖南省人民医...
  • 3篇黑龙江中医药...
  • 3篇河北省人民医...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3篇广西中医药大...
  • 3篇安徽中医药大...

作者

  • 17篇冼绍祥
  • 16篇杨倩
  • 11篇袁天慧
  • 10篇李佃贵
  • 9篇杨忠奇
  • 8篇刘建平
  • 8篇郎晓猛
  • 8篇李博林
  • 7篇吴辉
  • 6篇陈洁
  • 6篇徐立然
  • 6篇惠高萌
  • 6篇王拥军
  • 6篇杜艳茹
  • 6篇王陵军
  • 5篇施杞
  • 5篇唐引引
  • 5篇马秀霞
  • 5篇徐伟超
  • 5篇郑志攀

传媒

  • 16篇中华中医药杂...
  • 13篇长春中医药大...
  • 9篇世界科学技术...
  • 8篇河北中医
  • 7篇中医杂志
  • 6篇广州中医药大...
  • 5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时珍国医国药
  • 4篇中国中医基础...
  • 4篇中西医结合心...
  • 4篇世界中西医结...
  • 3篇中国民间疗法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中国中医药现...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3篇世界中医药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成药
  • 2篇中草药

年份

  • 23篇2023
  • 37篇2022
  • 17篇2021
  • 18篇2020
  • 1篇2019
  • 8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26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肠肽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3例)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次,1次/d)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治疗,研究组(42例)给予健脾疏肝汤(200 mL/次,2次/d)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次,1次/d)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Q积分(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Q)、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内镜下黏膜积分情况;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脑肠肽指标P物质(substance P,S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ain,GAS)的水平,并观察研究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第12周对GERD-Q积分<8分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GERD-Q积分(烧心、上腹疼痛、恶心、影响睡眠及总积分方面)、中医证候积分(胸骨后不适、胃脘胁肋痛、大便溏薄、咽部不适、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喜太息、乏力体倦及总积分方面)、HAMA评分、内镜下黏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5%,高于对照组的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SP、MTL、GAS水平高于对照组,5-HT、CCK水平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第12周进行随访,研究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汤联合雷贝拉唑能够明显改善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焦虑状态,修复食管黏膜,可能与改善脑肠肽指标、促进食管动力、降低食管敏感性有关,且安全性良好,复发率低。
梁宇晗何慧彬郑敏赵琰王石红
关键词:健脾疏肝汤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脑肠轴肝郁脾虚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香连化浊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香连化浊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香连化浊方治疗CAG的可能作用靶点和通路,采用水杨酸钠、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及饥饱失常多因素诱导大鼠CAG模型,给予香连化浊方和摩罗丹干预60 d。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苏木素-伊红(HE)法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SI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各组胃黏膜B细胞淋巴瘤-2(Bcl-2)家族抗凋亡因子(Bad)、细胞抗凋亡因子Bcl-2蛋白表达含量。结果最终获得香连化浊方潜在活性成分241种,核心靶点53个。香连化浊方可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DNA代谢过程的调控、细胞对氧化还原的反应等多个生物过程,影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癌症及癌症相关等多个信号通路。动物模型验证结果,香连化浊方能够降低CAG大鼠血清中IL-6、TNF-α、IL-1β、VEGF水平;降低胃组织中Bad、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香连化浊方可通过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CAG胃黏膜损伤。
王杰高云霄马虹宇贾雪梅郭榆西杜朋丽赵丹阳张彤李博林杨倩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网络药理学
不同发病年龄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小儿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转归规律。方法:观察300例小儿肺炎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中医证型,分析不同发病年龄小儿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结果:2~3岁急性期小儿肺炎以痰热闭肺证为主(P<0.01),4~7岁、8~12岁患儿急性期肺炎以风热闭肺证多见(P<0.01)。2~3岁患儿急性期肺炎风热闭肺证易向脾虚痰蕴证及气阴两虚证转变(P<0.01),4~7岁患儿急性期肺炎风热闭肺证易向脾虚痰蕴证转变,痰热闭肺证易向痰瘀互阻证及脾虚痰蕴证转变(P<0.01)。结论:不同发病年龄小儿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转归有一定的规律性。
史竞懿姜之炎徐彬彬李华毛黎明李慧群
关键词:小儿肺炎证型分布年龄
对艾滋病中医病症归属范畴的探讨被引量:5
2013年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当代中医各家对此病尚无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将艾滋病归属为"疫毒"、"早期瘟疫、晚期虚劳"、"伏气温病"、"阴阳易"、"湿温"、"癥瘕"、"积聚"、"瘰疬"等中医病症范畴,笔者对其进行相关理论探讨,并得出结论:艾滋病本身具有特异性,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传染病,不能简单将其归类于任何一种中医传统病症的范畴之中。
李正徐立然郑志攀孟鹏飞马秀霞唐引引宋夕元贺小举惠高萌黄冠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被引量:2
2023年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黄疸加深和凝血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可合并一个或多个肝外器官衰竭,治疗难度大,病死率达50%以上。ACLF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这也是长期以来ACLF临床疗效未获得根本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ACLF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了解ACLF的发病机制及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蒙荫杰(综述)邱华毛德文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浊毒理论发病观、治疗观和发展观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哲学角度系统阐述了中医浊毒理论的发病观、治疗观和发展观。创新性地提出了浊毒理论的发病观是“浊毒化”,并从物质普遍联系观点、质量互变观点、绝对性和相对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因和外因等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了浊毒理论的治疗观是“化浊毒”;论证了“扬弃”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科学性,并提出了浊毒理论的发展观应该是“激浊扬清”,从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国学精粹、借鉴当代科技、顺应时代潮流等方面展开阐述,使浊毒理论不断地丰富完善,以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刘小发李佃贵姜建明张祥竞王志民杨倩杜艳茹
关键词:浊毒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中医发展
ICU获得性肌无力中医证型与临床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不同中医证型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比较ICUAW不同证型患者入住ICU第28、90天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运动功能评分、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以及入住ICU第28、90天生存状态的差异。【结果】(1)在FIM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入住ICU第28天,肺热津伤证比脾胃虚弱证的FIM运动功能评分高21.95倍[95%CI(7.71,3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湿热浸淫证与脾胃虚弱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住ICU第90天,不同中医证型ICUAW患者的FIM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方面,入住ICU第90天,湿热浸淫证比脾胃虚弱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低87.27%[95%CI(0.0304,0.5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肺热津伤证与脾胃虚弱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生存状态方面,入住ICU第28天,2种模型中,肺热津伤证、湿热浸淫证与脾胃虚弱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住ICU第90天,在Crude模型中,肺热津伤证比脾胃虚弱证发生死亡的风险低73.72%[95%CI(0.0754,0.9155)],湿热浸淫证比脾胃虚弱证发生死亡的风险低83.24%[95%CI(0.0380,0.7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的模型Ⅰ中,肺热津伤证和湿热浸淫证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也均有低于脾胃虚弱证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虚弱可能是ICUAW患者预后差的主要中医病机。
彭志龙梁勇邓熙徐象辉陈静林新锋陈伟焘张宇
关键词:中医证型临床预后回顾性队列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变化探讨健脾泄浊解毒方预防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复发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变化探讨健脾泄浊解毒方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复发的干预效果。方法 在85只大鼠中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75只大鼠通过结肠灌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与50%乙醇的混合液进行第1次造模(期间死亡3只),再将剩余7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健脾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及健脾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每组18只,各组再随机处死2只大鼠观察以确定造模成功。除空白组正常喂养外,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kg灌胃,柳氮磺胺吡啶组予柳氮磺胺吡啶混悬液0.3 g/kg灌胃,健脾泄浊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分别予健脾泄浊解毒方药液8.0、16.0 g/kg灌胃。灌胃14 d后空白组随机取5只大鼠,其余各组随机取8只大鼠,处死后留取粪便标本,并将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健脾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及健脾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剩余大鼠再次予TNBS与50%乙醇的混合液进行第2次灌注造模,继续正常喂养2 d后,各组大鼠全部处死,留取粪便标本。比较各组大鼠第1次造模治疗后及第2次造模后粪便标本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DNA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与第1次造模治疗后比较,柳氮磺胺吡啶组及健脾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第2次造模后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肠杆菌及肠球菌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空白组、模型组及健脾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第2次造模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造模后组间比较,模型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P<0.05),肠杆菌及肠球菌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健脾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肠杆菌及肠球菌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而柳氮磺胺吡啶组及健脾�
刘思雨郎晓猛刘建平康欣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中药疗法
基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颈动脉超声及中医证候要素探讨血脉理论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程度在合并心血管疾病、颈动脉超声指标特征与中医证候要素(简称“证素”)分布规律,分析冠脉病变的影响因素以探讨血脉理论。方法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21年8月—10月因胸痹心痛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27例,冠脉造影结果按照Gensini评分分为4组,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分析不同冠脉狭窄程度合并心血管疾病、中医证素、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程度及斑块分布规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冠脉病变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在中度狭窄组比例最高;证素结果显示病位证素均为心,病性证素中热毒在中度狭窄组比例最高,而痰浊、气滞、气虚则在无狭窄组较高。在接受冠脉造影的227例患者中,仅有139例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不同狭窄程度在左IMT和右IMT水平及有斑块检出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无冠脉狭窄组左IMT和右IMT<1.0 mm、无斑块比例最高;重度狭窄组以右IMT 1.0~1.5 mm、左IMT>1.5 mm、右IMT>1.5 mm、有斑块比例最高,这4个指标按照中度、轻度、无狭窄组逐渐下降,左IMT 1.0~1.5 mm以中度狭窄组最高,重度狭窄组次之,而轻度、无狭窄组逐渐减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冠脉狭窄最主要的因素有血脂异常、中医病性证素热毒及右IMT。结论冠脉与合并血脂异常、颈动脉病变相关,血脉同病,血脂异常、热毒、右IMT增厚是冠脉狭窄的影响因素,提出监测血脂水平、颈动脉超声结合中医辨证识病于微、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疾病防治理念。
陈洁姚美丹黄尉威陈新林方红城冼绍祥
关键词:颈动脉冠状动脉证候要素
“心开窍于舌”理论的源流及发展被引量:5
2020年
“心开窍于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之一,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与发展。秦汉时期,各医家从生理及经络循行角度描述了心与舌的联系;晋隋医家根据理论提出了舌下给药的新方法;宋元时期,舌诊应用于临床,标志着“心开窍于舌”理论的形成体系;明清时期,“心为舌之苗”等各种说法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医家们通过观察舌象推导病机,解释病变;同时,舌针的出现,为“心开窍于舌”理论提供有力依据;新中国成立后,“心开窍于舌”理论被作为普遍接受的观点编写入教材中,并被更广泛地研究。当前,许多现代研究围绕“心开窍于舌”理论展开,并证实心与舌存在密切联系,但其与中医理论的结合程度和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简言之,“心开窍于舌”从形而上的观点发展为可被切实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并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值得更深入的探讨与创新发展。
黄丹烁袁天慧李静廖慧丽杨忠奇冼绍祥
关键词:心开窍于舌源流舌诊舌下给药舌针舌尖微循环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