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XZX009)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龚平崔青青王富秋黄梅英陈坤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救灾
  • 2篇政治
  • 2篇社会
  • 2篇抗震救灾
  • 2篇公共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建设
  • 1篇地震
  • 1篇灾后
  • 1篇灾后重建
  • 1篇灾难
  • 1篇灾区
  • 1篇灾区人民
  • 1篇政治基础
  • 1篇政治教育
  • 1篇治教
  • 1篇人民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精神
  • 1篇荣辱

机构

  • 7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龚平
  • 2篇王富秋
  • 2篇崔青青
  • 1篇龚雄亭
  • 1篇谭锐
  • 1篇陈坤
  • 1篇陈秋月
  • 1篇黄梅英
  • 1篇唐凌

传媒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道德与文明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引量:2
2011年
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和甘肃舟曲等一系列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实践及其精神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抗震救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
崔青青黄梅英陈坤
关键词: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大爱精神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塑造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公共危机时,大爱精神成为举国上下通力合作抗灾救灾的生动写照,成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弘扬大爱精神,是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实践,也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龚平龚雄亭王富秋
关键词:大爱精神公共事件
刍议抗震救灾中的人文精神被引量:1
2011年
抗震救灾人文关怀精神是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时代强音,它包含了关爱生命,给逝去的生命以尊严,患难与共安置灾民等内涵,这种精神之所以能在21世纪的中国兴起,绝不是偶然,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继续弘扬这种精神是我们秉承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陈秋月龚平
关键词:抗震救灾人文精神道德建设
灾难治理系统的建构及调控机制探讨
2013年
我国是世界上灾难比较严重的国家。灾难治理的价值不仅在于处理单个的灾难事件,而且在于从组织的长期发展来看问题,着眼于使系统向良性的轨道发展。文章建立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灾难治理系统模型,提供一种灾难治理网络的建构与运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对各种灾难事件治理时,考虑到事件的现实状况,需要对评价指标、标准及权重等进行适当的修改,以实现灾难治理系统的建构与协调,这对我国灾难的预防和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唐凌
关键词:评价指标
灾后重建的终极目标:提升灾区人民幸福指数被引量:2
2012年
"5.12"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社会生产、生活几近瘫痪,灾区人民的幸福指数急剧下降。提升灾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仅是灾后重建的应有之义,更是灾后重建的终极目标。
龚平
关键词:灾区人民灾后重建
汶川地震救灾重建的政治基础和伦理内涵被引量:1
2011年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胜利,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救灾重建有其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蕴涵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拥有非凡执政能力的坚强领导核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展示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抗震救灾精神和救灾重建的成功经验,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崔青青谭锐
关键词:汶川地震救灾重建政治基础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共危机:公民社会公德培养契机
2011年
公共危机下的救灾工作,对公民道德影响具有二重性。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引导和管理,加强公民社会公德的培养,变破坏性的公共危机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契机。
龚平王富秋
关键词:公共危机社会公德公民道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