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02075)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2
相关作者:唐甜赵志河胡赟张晓歌郑雷蕾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正畸
  • 2篇正畸微种植体
  • 2篇种植体
  • 2篇微种植体
  • 1篇应力刺激
  • 1篇愈合
  • 1篇正畸支抗
  • 1篇支抗
  • 1篇生物材料
  • 1篇种植体周围龈...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龈沟液
  • 1篇口腔
  • 1篇口腔生物材料
  • 1篇蓝染色
  • 1篇坏死因子
  • 1篇甲苯胺蓝
  • 1篇甲苯胺蓝染色
  • 1篇骨改建

机构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华西口腔医院

作者

  • 3篇赵志河
  • 3篇唐甜
  • 2篇胡赟
  • 1篇卫光曦
  • 1篇霍金凤
  • 1篇周阳明
  • 1篇邓锋
  • 1篇郑雷蕾
  • 1篇张晓歌

传媒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正畸微种植体周围炎对骨结合界面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周围炎对微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同时对龈沟液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从而探讨微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采用自身对照,随机选定实验动物一侧为对照组,一侧为实验组,每侧植入4枚微种植体。实验组种植体颈部结扎丝线,诱导微种植体周围炎。在植入后第1、2、3、4周分别处死动物,处死前收集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S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收集标本做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根据植入后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微种植体颈部表现明显的进展性破坏:植入1周微种植体颈部聚集大量炎性细胞,但并没有破坏皮质骨;植入2周微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已经出现少量角形吸收;植入3周表现骨吸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植入4周表现骨吸收已经至第二螺纹,充满大量胶原纤维。植入后1、2、3、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PISF和TNF-α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植入后4周PISF和TNF-α显著高于其余各阶段(P<0.05)。结论微种植体周围炎首先破坏结合界面颈部,并沿界面进一步纵深发展。无论是健康或者炎症的微种植体周围都有TNF-α表现,炎症的发生可能是造成TNF-α含量上调的始动因素,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TNF-α表达的上调。
胡赟郑雷蕾唐甜赵志河宋锦璘邓锋
关键词:微种植体肿瘤坏死因子-Α种植体周围龈沟液
正畸应力刺激下纯钛微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及骨改建被引量:9
2015年
背景:种植体周围炎是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的:建立正畸应力刺激下比格犬微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观察其骨改建过程。方法:采用助攻法将纯钛微种植钉随机植入Beagle犬双侧上颌第二,三,四前磨牙的根分叉区,将一侧植入3枚丝线结扎的微种植体,在丝线结扎诱导微种植体周围炎后加力,分别在微种植体周围炎的第1,2,3,4周即刻施加100 g拉力,持续加力1个月。处死动物后制备含微种植体的不脱钙硬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种植体周围炎发展不同阶段受到持续正畸应力作用下的种植体-骨界面的改建过程。结果与结论:丝线颈部接扎的微种植体植入后,颈部组织内出现大量的梭形炎性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逐步扩散到微种植体的尖部,有大量胶原纤维,成骨活跃,出现新生骨进行改建;周围炎发生2周后扩散到微种植体尖部,出现深浅不一的新生骨小梁组成的编织骨,炎性细胞分散,可见胶原纤维吸收后留下的髓腔不规整,骨陷窝内可见排成三四层的成骨细胞,成骨活跃。说明实验成功构建了正畸应力刺激下Beagle犬纯钛微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受力后约2周是该模型成骨的活跃期。
张晓歌唐甜赵志河丁寅
关键词: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正畸支抗甲苯胺蓝染色
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骨界面愈合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定量测定,比较拔牙创对种植体—骨界面愈合进程的影响,并对正畸微种植体骨整合的安全范围进行探讨。方法 12只雄性Beagle犬,按不同愈合时间段(1、3、8、12周)随机分成4组,建立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实验动物模型。在植入微种植体后愈合的第1、3、8、12周处死各组动物,制备含种植钉的硬组织切片,观察组织学形态,并测定微种植体—骨界面骨接触率(BIC)。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植入后第3周开始出现组织学变化的明显差异:实验组骨界面骨吸收活跃;对照组骨界面出现新生骨层,周边存在活跃成骨细胞。对照组在植入后前8周,BIC值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BIC值在植入3周后有所下降,到第8周达到峰值(80.08%),随后进入平台期。两组BIC差异表现在植入后第3周:实验组BIC(44.35%)小于对照组(55.4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拔牙创对微种植体周围骨重建进程会产生影响,早期表现为加重骨吸收,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骨形成效应会迅速加强。
周阳明胡赟郑雷蕾赵志河唐甜邓锋卫光曦霍金凤张晓歌
关键词:拔牙创骨整合骨重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