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07BB0266)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龚建平李生伟刘作金李钺周世骥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乙型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树突状细胞疫...
  • 2篇细胞疫苗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HBSAG
  • 2篇病毒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疫苗
  • 1篇鼠肝
  • 1篇自杀
  • 1篇自杀基因
  • 1篇微泡
  • 1篇小鼠
  • 1篇小鼠肝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涪陵中...

作者

  • 3篇刘作金
  • 3篇李生伟
  • 3篇龚建平
  • 2篇李钺
  • 1篇唐勇
  • 1篇刘长安
  • 1篇陈先锋
  • 1篇徐越
  • 1篇艾志国
  • 1篇周世骥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HBsAg-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肝移植后免疫抑制状态大鼠抗-HBs产生的影响
2010年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冲击的树突状细胞(DCs)疫苗对肝移植(LT)术后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大鼠的抗HBs产生的影响。方法Lewis大鼠LT术后(BN大鼠为供体)给予大剂量他克莫司(FK506,2mg/kg),建立LT术后免疫抑制状态的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两组。术后14d及28d,经腹腔注入HBsAgDCs疫苗者为HBsAg—DCs组(15只),连续观察12周,注入HBsAg疫苗200ul者为HBsAg组(15只);未子免疫抑制的LT术后Lewis大鼠为对照组(5只)。切取肝脏组织行光、电镜检查;RT—PCR检测脾脏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Y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2、IFNy及抗HBs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剂量FK506使HBsAgDCs组及HBsAg组动物处于高度免疫抑制状态,肝脏无排斥反应、IL2及IFNY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21.35~48.74,P值均〈0.05;HBsAg—DCs组在疫苗注射后1、2、3个月均能检测到高滴度的抗HBs,分别为(255.24±34.16)IU/L、(145.11±12.37)IU/L、(185.43±17.18)IU/L,明显高于HBsAg组(抗-HBs几乎为0),t值分别为45.24、47.69、58.38,P值均〈0.05。结论在LT术后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大鼠体内,HBsAg—DCs疫苗仍能诱导出高血清滴度的抗HBs。
李钺陈先锋刘作金龚建平李生伟
关键词:免疫抑制肝炎病毒乙型树突状细胞
HBsAg冲击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利用HBsAg冲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HBsAg-树突状细胞疫苗(HBsAg-DC疫苗)的基本方法并检测其免疫活性。方法:收集Lewis大鼠骨髓细胞,加入含rGM-CSF(4ng/ml)及rIL-4(8ng/ml)的RPMI1640培养7d后,加入HBSAg(100μg/ml)再培育48h,即获得HBsAg-DC疫苗。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HBsAg-DC疫苗的细胞免疫活性。结果:采用该方法可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和较高纯度DCs。HBsAg冲击DCs后,明显增强DCs的T细胞刺激活性。同种异体和自体之间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HBsAg冲击后第3d(培养第10d)的DCs在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中能够诱导出很强的增殖应答反应;MTT比色法分析显示不同密度的DCs和HBsAg-DCs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均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且该效应随着DCs和HBsAg-DCs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1);同密度的HBsAg-DCs比DCs的刺激作用更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方法可以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和较高纯度DC,HBsAg-DC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
李生伟李钺刘作金龚建平
关键词:疫苗乙型肝炎病毒树突状细胞
超声微泡包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自杀基因靶向治疗小鼠肝癌的效果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超声微泡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HSV1-TK)基因在小鼠肝癌细胞H22移植瘤组织中的转染效果及联合更昔洛韦(CCV)后对肿瘤的抑瘤效应。方法建立小鼠肝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经鼠尾静脉注射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A组)、HSV1-TK(B组)、HSV1-TK(C组)、HSV1-TK+做泡(D组),每次注射200μl,每隔3d注射1次,共注射3次;对C组、D组小鼠分别给予1MHz、2W/cm^2、5min超声辐照。首次注射HSV1 TK48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TK蛋白的表达情况,且各治疗组分别从腹腔注射GCV0.2ml(100mg·kg^-1·d^-1),连续注射14d。测肿瘤大小,计算抑瘤率,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学检查。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在超声引导下微泡包裹的HSV1-TK基因可以准确定位于肿瘤组织并靶向释放,在处理组中均有TK蛋白的表达,其中D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抑瘤率在A组、B组、C组、D组中分别为0、3.90%±1.80%、22.70%±2.86%、41.25%±3.20%(C组、D组与B组相比,P值均〈0.05;D组与C组相比,P〈0.05)。HE染色结果显示D组较A组的坏死病变程度明娃减轻。结论超声辐照可破坏包裹HSV1-TK基因的微泡以定位释放,既增加了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又提高了外源基因的转染效率,从而增强了自杀基因对小鼠肝癌的杀伤效果。
周世骥刘长安龚建平刘作金唐勇李生伟徐越艾志国
关键词:肝细胞基因HSV1-TK超声微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