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

作品数:90 被引量:727H指数:15
相关作者:田大伦方晰项文化闫文德康文星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沙市科技局创新平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24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杉木
  • 18篇人工林
  • 14篇土壤
  • 11篇地震
  • 10篇生物量
  • 10篇物量
  • 9篇养分
  • 9篇杉木林
  • 8篇地电
  • 8篇杉木人工林
  • 6篇碳密度
  • 5篇地电阻率
  • 5篇有机碳
  • 5篇生态系统
  • 5篇碳贮量
  • 5篇贮量
  • 5篇桤木
  • 5篇不同林龄
  • 4篇植物
  • 4篇连栽

机构

  • 56篇中南林业科技...
  • 10篇国家林业局
  • 7篇中国地震局
  • 6篇山西省地震局
  • 6篇中南林业科技...
  • 5篇太原大陆裂谷...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安徽省地震局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宁夏农林科学...
  • 2篇上海市地震局
  • 2篇湖南警察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湖南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金...

作者

  • 32篇田大伦
  • 26篇方晰
  • 22篇项文化
  • 20篇闫文德
  • 16篇康文星
  • 7篇邓湘雯
  • 7篇梁小翠
  • 6篇赵仲辉
  • 4篇黄志宏
  • 4篇文仕知
  • 4篇何介南
  • 4篇唐志娟
  • 3篇朱光玉
  • 3篇姚利辉
  • 3篇王新凯
  • 3篇吕中诚
  • 3篇李露露
  • 3篇肖攀
  • 3篇何功秀
  • 3篇王东

传媒

  • 24篇中南林业科技...
  • 9篇林业科学
  • 9篇生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大地测量与地...
  • 3篇华南地震
  • 3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金属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8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2篇2011
  • 10篇2010
  • 9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杉木活立木组织内的养分转移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探讨杉木活立木组织内的养分转移规律,为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会同杉木林25年定位测定的生物量和养分数据,估算某林龄段以前生长的、且在这林龄段还存活的生物质中新补充或转移出的养分,分析了活立木组织内的养分转移特征。结果表明:活立木各器官组织都发生养分转移,而且N、P、K、Ca、Mg都能在活立木各器官组织内转移。林分郁闭前,新吸收的养分中有部分转移到某林龄段以前生长的、且在这林龄段还存活的物质内。林分郁闭后,各林龄阶段都表现出积累在原来生长的、且在该林龄段还存活的植物组织内的养分被转出来再利用。除从叶中转移出来养分量的随林龄增加而减少外,干、皮、枝和根中转移出来的养分量的随林龄增加的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杉木体内养分流动方向和转移量大小除受养分含量差异大小的制约外,还受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生理发育特征的影响。植物体内的养分转移和再利用是植物对养分贫瘠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也是植物保存养分并维持体内养分平衡的一种重要养分利用策略。
周玉泉康文星陈日升田大伦田大伦
关键词:杉木活立木养分转移养分内循环
大地电磁数据揭示的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精细结构被引量:1
2022年
文中利用相位张量分解技术、三维NLCG反演方法对一条跨过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长160km的大地电磁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分解和反演计算,再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形变场、最新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以及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小地震精定位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霍山山前断裂是研究区内明显的大型电性边界带,在中深部表现为低阻特征,贯穿了整个地壳尺度,该断裂为NNE走向的右旋正断裂,可能是划分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的基底断裂。以霍山山前断裂为界,西侧鄂尔多斯地块表现为层状的稳定构造环境,而东侧华北地块的中下地壳岩石圈破坏严重且存在减薄的趋势。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支持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霍山山前断裂的观点,地震可能发生在霍山山前断裂下方的低阻体中,震源深度可能介于10~20km之间。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孕震环境可能受多重因素控制,研究区东侧中下地壳可能存在的软流圈物质不断上涌引起了华北地块的区域拉张作用,进而导致霍山山前断裂发生倾向滑动可能是地震的主控因素。
赵凌强詹艳王庆良孙翔宇韩静操聪张松蔡妍
关键词:大地电磁临汾盆地
利用哑变量研究湘西桤木林分优势平均高与平均高的相关关系被引量:8
2011年
林分优势平均高和林分平均高是立地质量评价的2个重要指标。以78块湘西桤木人工林标准地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化方法I分析了地名、林分类型、坡度、坡位、坡向、土壤厚度、土壤类型、自然灾害、公顷株数、海拔、年龄和郁闭度11种因子对高比值(林分平均高与优势平均高之比)的显著性影响程度,选出影响显著的主导因子作为哑变量,确定地名和林分类型(绝对纯林和相对纯林)为显著性影响的主导因子,2个因子对高比值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可靠性为93.70%和99.96%,选取这2个因子作为哑变量,建立了基于哑变量的林分优势平均高与林分平均高非线性模型和常规的非线性模型,采用确定系数、残差均值、绝对残差均值、相对误差均值和精度5个指标,通过对常规、基于地名哑变量和基于林分类型哑变量的3种非线性模型的建模精度和模型适应性检验结果比较,指出基于哑变量的非线性模型优于常规非线性模型,且基于地名哑变量的模型最优。基于地名哑变量、基于林分类型哑变量和常规非线性模型的建模精度分别为98.65%、97.53%、93.43%,建模确定系数分别为0.9389、0.9266和0.9015,建模残差均值分别为2.16E-09、5.53E-09和2.30E-07,建模绝对残差均值1.0631、1.1323和1.8522,建模相对误差均值分别为0.1197、0.2038和0.2932。研究方法和结果有助于提高建模精度,并为建立区域性通用生物数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王忠诚朱光玉文仕知何功秀张江孙华
关键词:林分平均高非线性模型
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被引量:27
2013年
基于湖南省2005和2010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观测数据,估算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结果表明: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30.39×106和32.92×106t,均以中龄林的碳贮量最高,分别为17.64×106和17.31×106t;2010年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贮量为0.34×106~6.45×106t;杉木林碳密度随林分龄级增加而增高,过熟林最大(23.90tC·hm-2以上),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83和12.05tC·hm-2,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密度为6.03~16.58tC·hm-2,基本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90.75×106t,不同龄级林分的现实碳吸存潜力表现为中龄林(53.62×106t)>近熟林(32.77×106t)>幼龄林(4.36×106t),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1.18×106~17.39×106t;湖南省(2010年)现有未成熟杉木林到2020年时的固碳潜力为176.77×106t,年固碳潜力为17.68×106t·a-1,到达成熟阶段(26年生)时固碳潜力为211.67×106t。湖南省杉木林分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所占比重较大,若能对现有杉木林加以更好的抚育管理,湖南省杉木林仍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李斌方晰项文化田大伦
关键词:碳贮量碳密度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R2≥0.8184),且水平分布上表现为:经济林地(10.12 g/kg)>人工林地(9.94 g/kg)>次生林地(9.11 g/kg)>坡耕地(7.90 g/kg)>弃耕地(6.77 g/kg)>苗圃地(5.95 g/kg);经济林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人工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经济林地、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其它4种利用方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60 cm)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人工林地(91.57t/hm2)>经济林地(89.51t/hm2)>次生林地(83.13 t/hm2)>坡耕地(72.70 t/hm2)>弃耕地(58.05 t/hm2)>苗圃地(43.63 t/hm2),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最大。
方晰徐桂林洪瑜金文芬
关键词:湘中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
利用震源机制判别山西地区地震事件类型被引量:8
2021年
采用gCAP方法反演2010~2019年山西地区87次天然地震、18次塌陷及9次爆破的全矩张量解。结果显示,gCAP方法在反演山西地区震源机制方面效果较好。2016-03-12山西盐湖M L4.8地震的断层错动方式为走滑兼正断,全矩张量解中包含非双力偶成分,属于体积缩小的内向闭合型破裂。对于山西地区的地震事件,可将全矩张量解中双力偶分量占比是否大于80%作为判别天然地震及非天然地震的依据。对于非天然地震事件,当参数ζ>0时为外向爆炸源,反之为内向闭合源。
殷伟伟张蕙
关键词:震源机制
四倍体油茶的鉴定及变异被引量:11
2009年
In this study,tetraploid of oil camellia (Camellia oleifera) was identified from the superior clones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colchicine,and the tetraploid variation was investigat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chromosome showed 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the tetraploid oil camellia was 2n=4x=60,compared with the diploid (2n=2x=30). The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leaf area,leaf length,leaf width,leaf thickness and the space of leaf in the tetraploid wer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by 9.8%,38.5%,25%,48.25%,67%,compared with the diploid.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guard cells wer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by 47.87%,48.15% and 37.26%,while the leaf-shape index reduced 38.1%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addition,the leaf of tetraploid plant became more round,the total DNA content was twice as the control group was,and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was also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analysis with the mtDNA and cpDNA primers showed that no polymorphic locus was found in the tetraploid,which meant that the tetraploid was autotetraploid,however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analysis in the nDNA exhibited that the polymorphic ratio was 51%.
李铁柱田大伦乌云塔娜谭晓风项文化闫文德
关键词:油茶四倍体倍性鉴定诱变育种
山西襄垣-潞城M_(L)2.8有感震动事件类型判别
2023年
以2019年12月15日山西长治市襄垣-潞城交界发生的ML2.8有感地震事件为例,从构造环境、频谱特征、震源参数、破裂机制、同期地震活动和现场调查等方面,对襄垣-潞城地震的震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襄垣-潞城地震具有较同区域地震相对低的频率分布、较低应力降和较大破裂尺度等特征,震源深度位于高低速转换层,且与之后区域同期密集发生的4次M_(L)≥3.0地震活动具有大体一致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也与震源区赋存介质显示的所受NNE高主压应力作用方向接近。故研究认为襄垣-潞城地震是区域应力增强作用叠加在局部原有NNE向高主压应力的作用下,在矿区诱发的一次浅源地震事件,可能与矿区煤层气开采水压致裂注水,对震源区断层截面起到润滑作用而降低摩擦系数,区域较小的应力变化引起先存断裂活化有关。
董春丽王霞王霞梁永烨丁大业李云
关键词:长治盆地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诱发地震
湖南会同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初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对湖南会同5种退耕还林模式初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樟树、杜英、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不同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5296、0.5188、0.5178、0.5376、0.5355gC/g,树种间同一器官的平均碳密度排序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5种退耕还林模式中活地被物层、死地被物层碳密度分别介于0.4380—0.5380gC/g、0.5060—0.5200gC/g之间,土壤层(0—60cm,下同)平均有机碳密度介于0.00786—0.01485gC/g之间;退耕还林3a后,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杜英×樟树混交林、樟树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比原坡耕地分别提高了53.57%、39.19%、38.57%、24.82%,而马尾松林地下降了18.72%。林木不同器官中的碳贮量基本上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同一造林时间的4种模式中,以杜英×樟树混交林各器官的碳贮量最大,为1.219tC/hm2,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最小,仅为0.199tC/hm2,均以干根碳贮量为最大,占其各器官碳贮量的57.50%以上。5种退耕还林模式恢复初期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层碳贮量最大,为74.518—119.312tC/hm2,占96.180%以上,植被层为其次,在0.633—2.960tC/hm2之间,仅占0.642%—3.820%,死地被物层为最小。退耕后,樟树林、杜英×樟树混交林、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增加了19.477、27.722、41.643、26.821tC/hm2,马尾松林下降了1.675tC/hm2。
田大伦尹刚强方晰项文化闫文德
关键词:退耕还林碳密度碳贮量
嘉山台地电阻率与降雨关系探究被引量:3
2015年
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由于技术及环境变化等原因,在观测资料中常常会出现与地震孕育及地壳区域应力状态无关的变化,其中降雨就是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根据嘉山台2000—2013年的数字化资料分析降雨与地电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与地电阻率的季节性变化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并尝试通过数字方法剔除资料中的降雨影响。
张伟峰王远潘洁孙亮亮肖攀李露露
关键词:地电阻率降雨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