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376231)

作品数:16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伍联营胡仰栋张伟涛徐显朕胡建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相平衡
  • 2篇液相
  • 2篇精馏
  • 2篇含盐
  • 2篇EQUILI...
  • 2篇D-XYLO...
  • 1篇电池
  • 1篇电压
  • 1篇多效蒸发
  • 1篇盐效应
  • 1篇氧化铁黄
  • 1篇乙烷
  • 1篇阴离子
  • 1篇有机废液
  • 1篇三氯
  • 1篇三氯乙烷
  • 1篇三相反应器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四溴
  • 1篇酸酐

机构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1篇伍联营
  • 10篇胡仰栋
  • 4篇张伟涛
  • 4篇徐显朕
  • 2篇王玺
  • 2篇胡建清
  • 2篇王颖
  • 1篇孙腾
  • 1篇谢晓翠
  • 1篇孔明华
  • 1篇李华
  • 1篇王菲
  • 1篇陈侠
  • 1篇李斌

传媒

  • 4篇Chines...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计算机与应用...
  • 2篇化工学报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储能科学与技...
  • 1篇水污染及处理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来水生产中去除硝酸盐氮的研究
2016年
地下水或自来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去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对还原铁粉去除水中硝酸盐氮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反应时间、酸的滴加方式、pH值、铁粉添加量、搅拌转速等因素对硝酸盐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的滴加方式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影响显著,反应过程中持续加酸比只在初始时调pH效果好,且维持初始pH越低,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越好;增大铁粉用量、提高反应时间均有利于硝酸盐氮的去除;搅拌器的转速对还原脱氮也有一定的影响,且随着转速的增加酸和铁的消耗也相应增加。其最佳工艺条件为:铁粉添加量为50 g/L,维持pH为4,搅拌速度为300 r/min,反应时间为45 min (其中前30 min持续加酸维持pH,后15 min不加酸)。
姚莎莎伍联营
关键词:硝酸盐氮还原铁粉自来水PH
同阴离子双盐体系分离过程图解法综合被引量:1
2017年
氯化钾是我国化肥生产的重要原料,包含氯化钾的无机盐体系的分离过程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以NaCl-KCl-H_2O体系为例,提出了一种同阴离子双盐体系分离过程的综合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分析同阴离子双盐体系的固液平衡关系,在温度的影响和同离子效应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利用图解法直接从相图中寻找可行的分离工艺流程,设计过程简便易行。分别给出NaCl-KCl-H_2O体系的两个和Mg Cl_2-KCl-H_2O体系的一个过程综合案例,并给出了相应的工艺流程。
陈侠徐显朕伍联营胡仰栋
关键词:图解法相平衡同离子效应
盐差发电系统的模拟优化
2017年
提出了多级正渗透的盐差发电工艺,相比单级正渗透过程,多级过程产电性能明显提高.对多级正渗透模型进行模拟,考察了浓盐水流量和预加压力对产电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它条件一定时,随浓盐水流量或预加压力增大,产电功率均先增加后减少,存在最大值.以100 m^2膜的产电功率为目标函数,对不同的压力能回收效率,建立了以浓盐水流量和预加压力为决策变量的优化模型,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压力能回收效率对应不同的浓盐水流量和预加压力的最优解,且压力能回收效率越高,对应的浓盐水流量越小,预加压力越大.
李斌伍联营张伟涛王颖胡仰栋
关键词:能量回收
MA/EG与TBPA/EG聚酯化反应动力学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熔融缩聚反应对马来酸酐/乙二醇(MA/EG)和四溴邻苯二甲酸酐/乙二醇(TBPA/EG)两个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了自催化条件下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对聚酯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在陈寿安模型的基础上,对反应级数的不同组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1模型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且kh[H2O]为正值;温度越高,醇酸配比越大,则聚合反应程度越大。
孔明华伍联营徐显朕胡仰栋
关键词:酯化马来酸酐
共沸精馏法回收有机废液中1,1,2-三氯乙烷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共沸精馏法对某化工厂有机废液中1,1,2-三氯乙烷的回收进行了研究。分别以甲醇和水作为共沸剂,运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过程模拟,给出了最优的分离工艺:甲醇作为共沸剂时,用量占原料量的3%,回流比为8.47;水作为共沸剂时,用量占原料量的1.55%,回流比为9.16。回收1,1,2-三氯乙烷的纯度均能达到99.5%以上,回收率达到93%以上。但甲醇作为共沸剂时,理论塔板数少,且回流比和能耗更低。运用填料塔对1,1,2-三氯乙烷的回收进行实验研究,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孙腾伍联营胡仰栋
关键词:共沸精馏1,1,2-三氯乙烷
铅酸电池开路电压的测量及其与累积放电量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铅酸电池开路电压与累积放电量的关系是铅酸电池模型的基础,对电池内电化学反应、传质过程等研究有重要意义。用恒流放电法测得了30次放电过程中电压和累积放电量的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验数据拟合外推获得开路电压的方法,由此获得的开路电压比传统方法更合理;基于电极反应速率和电解质浓度的平方成正比的假设,推导了开路电压-累积放电量的分段线性关系模型,并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关联,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王曦伍联营张伟涛胡仰栋
关键词:荷电状态铅酸电池开路电压
一种计算含盐有机溶液气液相平衡的方法
2016年
提出了一种计算含盐混合溶剂气液相平衡的新模型,即把活度系数表示为盐的质量摩尔浓度ms和溶剂组成摩尔分数xi的函数,其中盐质量摩尔浓度项表示为盐质量摩尔浓度的二次函数,溶剂组成项由UNIQUAC模型计算。以文献中水-醇-盐和醇-醇-盐的11个体系为例,将新模型用于其气液平衡的计算,关联得到了各体系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将活度系数表示为ms和xi的函数是合适的;每种溶剂组分气相分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最大误差为0.928 k Pa。因此,新模型是一种可广泛用于含盐有机溶液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的方法。
王玺徐显朕伍联营胡仰栋
关键词:气液相平衡盐效应
甲烷燃烧炉结构及工艺对NO_x浓度影响的模拟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降低甲烷燃烧炉氮氧化物(NOx)的排放,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圆柱型甲烷燃烧炉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考察了不同空气入口结构对炉内流场及NOx排放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均匀分布的外围多股空气入口结构可显著降低出口NOx的排放;围绕甲烷入口的环形空气入口结构可有效维持高温区域在炉中心不发生偏移,且炉内温度分布均匀;因此采用环形加外围多股空气入口的结构较为合理。对此种结构进一步考察了环形空气入口气速及空气中氧体积分数的影响。过量空气系数为1.4时,NOx排放浓度随环形空气入口气速的增加而单调降低;过量空气系数为1.1时,NOx排放浓度存在极低值。空气入口氧体积分数从21%降低到15%,可减小出口NOx排放;低于20%时,NO排放质量分数低于2×10-5。
王菲胡仰栋伍联营张伟涛王颖
关键词:甲烷NOX排放数值模拟
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动态模拟被引量:6
2014年
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动态模拟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动态模型,分析当系统输入参数变化时系统内其他参数的动态响应规律,并能根据动态模拟结果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Aspen软件模拟。蒸发器是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主要单元,在Aspen Plus软件中选用Heater、Flash、Pump和Split模块完成单效蒸发器模型的建立,在单效蒸发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带有热量回收段的多效蒸发海水淡化流程。以六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为例,采用与海水等盐度的NaCl溶液作为模拟介质进行模拟。稳态模拟的结果作为Aspen Dynamics软件进行动态模拟的初始参数。动态模拟过程中,分析了最高盐水温度、进料海水温度和进料流量波动时,多效蒸发系统中各参数的动态响应规律,以此为基础根据过程控制工程中制定控制方案的要求提出3种不同的控制方案。在Aspen Dynamics软件中对3种控制方案的控制效果进行比较,选择了恢复时间短,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的控制方案。动态模拟的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中的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建清伍联营
关键词: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过程控制
Testing and validation of a self-diffusion coefficient model based o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被引量:1
2021年
In our previous work,we endowed a new physical meaning of self-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Fick’s law,which proposed that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product of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and the diffusion velocity.To testify this simple theory,in this work,w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and the diffusion velocity at the molecular level.After a complete dynamic run,the statistical average diffusion veloc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of molecules can be obtained by scripts,and subsequently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was determined by our proposed theory.The diffusion processes in 35 systems with a wide range of pressure and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were simulated using this model.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diffusion coefficients from our new model match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literatures.The total average relative deviation of predicted values with respect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8.18%,indicating that the novel model is objective and rational.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SD-t model,this novel diffusion coefficient model provides more reliable results,and the theory is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in concept.Additionally,the effect of gas pressure and liquid concentration on the diffusion behavior were discussed,and the microscopic diffusion mechanism was elucidated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usion veloc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analysis.Moreover,we suggested new distribution functions,providing more reliable data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bout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Xia ChenYan WangLianying WuWeitao ZhangYangdong Hu
关键词:DIFFUSIO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