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09336)
- 作品数:5 被引量:45H指数:4
- 相关作者:朱清顺柏如发潘建林李跃华邓燕飞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的选育被引量:18
- 2013年
- 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长江1号"是以体形特征标准、健康无病的长江水系原种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该品种生长速度快,2龄成蟹生长速度提高16.70%;形态特征显著,背甲宽大于背甲长呈椭圆形,体型好;规格整齐,雌、雄体重变异系数均小于10%。
- 邓燕飞夏爱军潘建林李跃华柏如发朱清顺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选育
- 利用线粒体COI序列分析4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学特征被引量:11
- 2011年
- 研究了长江、辽河、瓯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莱茵河水系F1共4个群体71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比对长度包括628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112个,简约信息位点36个。基因序列G+C(%)含量较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性。71个个体共含17种单倍型,单倍型H13出现次数最多,为莱茵河水系F1、长江以及瓯江群体共享;单倍型H15、H16和H17为瓯江群体特有。样本总体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其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86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16 9。各水系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长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0.838 0),莱茵河水系F1群体最低(0.725 0);长江群体与辽河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0.002 44),推测长江与辽河2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多;长江群体内遗传距离(0.017 38)大于除瓯江外的其他水系群体内遗传距离,揭示长江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大、种质混杂较严重。本研究中各群体间的基因流(Nm)均高于1,其中长江群体与辽河及莱茵河F1群体间的基因流分别为8.27和9.72,表明长江群体与这2个群体间曾经有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4个群体总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268 5(P<0.001),其中90.77%遗传变异存在于各群体内部,9.23%变异存在于群体间。最小跨度网络图和系统发育分析均没有显示出单倍型与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已不能形成明显的地理群体结构,证明当前各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混杂确实存在。
- 葛家春许志强李晓晖李跃华柏如发朱清顺潘建林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 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生长性能比较研究被引量:15
- 2012年
- 为了测试选育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的生长性能,于2009—2010年通过在相同养殖环境、相同饲养管理、相同养殖密度的条件下,采用现实生产中先进的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主导模式,进行‘长江一号’中华绒螯蟹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龄蟹种培育的平均规格、存活率,选育系与对照系无显著差异;性早熟比例,选育系分比对照系降低5%;2龄成蟹养殖,‘长江一号’选育系比对照系生长快,平均体重增长快21.64%,呈极其显著差异(P<0.01),单产平均提高21.22%。选育系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2.73%,平均体重变异系数比对照组降低19.14%。连续2周年的生产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生长快、群体规格整齐、养殖存活率高、增产效果明显,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广阔。
- 朱清顺柏如发邓燕飞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 中华绒螯蟹一个种质鉴定相关RAPD标记的SCAR转化
- 2012年
- 通过克隆测序获取了中华绒螯蟹Opp17目的片段,分析其长度、碱基组成等序列特征。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克隆片段的准确大小为1170bp,G+C含量为50.34%,Opp17(TGACCCGCCT)引物与所测序列中的引物结合位点完全匹配。在GenBank中对序列进行BLast检索,未找到任何同源序列。在此基础上,在原有随机引物Opp17的基础上向3'端延伸13~19个nt以设计SCAR引物,最终设计了1对中华绒螯蟹特异性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引物SCAR-1(F-TGACCCGCCTCAGCACCCGAACG;R-TGACCCGCCTCTCAGCCACACACC)。利用这对引物对长江天然群体中华绒螯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所有个体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1170bp的特异性条带。对目的条带进行回收测序,结果与之前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表明本研究已成功获取了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国家标准中Opp17目的条带的SCAR标记。
- 许志强葛家春李跃华朱清顺潘建林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SCAR
- 中华绒螯蟹家系定向构建与定向育苗技术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利用中华绒螯蟹3个群体":苏蟹一号"F4代选育群体、长江野生群体和沿海河口野生群体及其4大类杂交组合,通过笼式和坑式定向交配设计,实现了规模化定向构建中华绒螯蟹全同胞家系和父系半同胞家系。坑式交配采用亲蟹1雌1雄,共定向构建9个全同胞交配土坑;笼式交配采用亲蟹3雌1雄,共设置交配网笼17个。至2009年4月,经过越冬暂养,其中坑配亲蟹的抱卵率及越冬成活率达100%,笼配49只雌蟹获抱卵蟹亲蟹为45只,越冬成活30只。为尽量减少由于繁育条件不一致造成的各家系间的环境偏差,使每个家系幼体培育阶段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共选择抱卵蟹26只进行育苗。采用面积2×667 m2室外土池6只,选择6只坑配抱卵蟹,按照一池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天然海水土池生态定向育苗;采用3 m×2 m×1.5 m聚乙烯网箱20只,选择20只笼配抱卵蟹按照一箱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土池网箱定向育苗。通过规模化培育,最终成功构建20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6个,共培育家系蟹苗280万只。
- 朱清顺夏爱军潘建林柏如发邵建宝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