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614)

作品数:15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冯刚刘康白亦光罗栩伟肖东琴更多>>
相关机构:川北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厅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干细胞
  • 8篇椎间盘
  • 6篇细胞
  • 5篇退行性
  • 5篇退行性变
  • 5篇椎间盘退行性...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色素上皮
  • 3篇色素上皮衍生...
  • 3篇上皮
  • 3篇退变
  • 3篇椎间盘退变
  • 3篇细胞移植
  • 3篇小鼠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分化
  • 3篇干细胞移植
  • 2篇多潜能干细胞

机构

  • 15篇川北医学院
  • 8篇南充市中心医...

作者

  • 14篇冯刚
  • 10篇刘康
  • 7篇白亦光
  • 6篇罗栩伟
  • 5篇肖东琴
  • 5篇陈巧玲
  • 3篇宋桂芹
  • 3篇杨泽龙
  • 3篇林涛
  • 2篇陈竹
  • 2篇易强英
  • 1篇刘涛
  • 1篇付曦
  • 1篇何朗
  • 1篇赵明
  • 1篇倪伟
  • 1篇李战梅
  • 1篇韩小伟
  • 1篇陈桂秀

传媒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西部医学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长分化因子5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长年劳损、慢性疾病或脊柱外伤等造成的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IDD)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椎间盘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也极为有限,许多促进其再生和修复的方法不太令人满意。
罗栩伟罗栩伟
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5椎间盘退行性变蛋白多糖
表达PEDF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腺病毒转染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取足月产胎儿的胎盘组织,分离、培养P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用携带PEDF基因的腺病毒(Ad-PEDF)转染PMSCs,并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转染了Ad-PEDF的PMSCs细胞(PMSCs-PEDF)培养上清中PEDF的表达。MTT测定PMSCs-PEDF表达的PEDF对HUVECs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PMSCs-PEDF所表达的PEDF蛋白对HUVECs迁移的抑制作用。结果用流式细胞术对分离的PMSCs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CD44、CD73、CD90、CD105表达呈阳性,而CD34、CD45表达呈阴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成功将PEDF基因传送至PMSCs细胞内并产生分泌性的PEDF蛋白。ELISA结果显示PMSCs-PEDF可并分泌高水平的PEDF至培养基中[(65.2±4.9)ng/ml]。MTT结果显示,PMSCs-PEDF培养基上清在稀释比例为1∶2时对HUVECs抑制率为56.3%±8.7%,随着稀释比例的增加抑制率逐渐降低。而PMSCs及PMSCs-null的培养基上清则对HUVECs抑制作用很弱。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PMSCs组(208.8±14.7)及PMSCs-null组(199.0±20.7)相比,PMSCs-PEDF组(79.4±14.5)可显著抑制HUVECs迁移(均P<0.05)。结论 PMSCs-PEDF可在体外高效表达PEDF蛋白,并抑制HUVE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陈巧玲白亦光肖东琴刘康冯刚
关键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
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PEDF)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在体外用MTT实验测定Ad-PEDF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0,100,150,200,250时对B16F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实验检测Ad-PEDF对B16F10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以PBS和空载腺病毒(Ad-null)作为对照。在体内通过尾静脉接种小鼠B16F10细胞建立肺转移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0μl PBS、100μl Ad-null(1×108PFU)和100μl Ad-PEDF(1×108PFU)。隔日注射1次,共5次。观察静脉注射Ad-PEDF对黑色素瘤肺转移结节数量以及肺湿重的影响。对肺转移灶进行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MTT实验显示,Ad-PEDF在不同的MOI值下均能对B16F10细胞产生作用,并随着MOI值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升高,与Ad-nul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AdPEDF组与PBS组和Ad-null组相比,穿膜的肿瘤细胞数明显下降,侵袭能力受到显著抑制(123.3±21.9 vs 220.3±26.8,213.5±35.5,P<0.01)。体内实验结果提示,Ad-PEDF组小鼠的肺部转移灶较PBS组和Ad-null组明显减少(47.7±14.1 vs 75.1±20.9,73.3±17.3,P<0.05)。而Ad-PEDF组的小鼠肺湿重[(0.26±0.06)g]也明显低于PBS组[(0.39±0.05)g]和Ad-null组[(0.37±0.0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UNEL实验显示,Ad-PEDF组肺转移灶肿瘤细胞凋亡率较PBS组和Ad-null组增多(25.3%±3.3%vs 3.9%±1.2%,4.1%±1.4%,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的PEDF能够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灶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陈巧玲白亦光付曦何朗冯刚
关键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腺病毒载体黑色素瘤肺转移
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的挑战与对策被引量:10
2010年
组织工程椎间盘移植作为将来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虽然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但在生物支架材料的选择、种子细胞来源、植入方式等关键技术环节上还面临巨大挑战。从现有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分析,构建具有完全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组织工程椎间盘"是将来的主要方向。而设计符合仿生学原理的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支架材料,利用iPS干细胞获得种子细胞,将分别构建的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进行整合,以及选择合适的时机植入体内和如何有效固定等问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冯刚
关键词:椎间盘干细胞
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DDD)是一类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的疾病,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最主要病因,导致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治疗手段还不能完全解决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脊柱结构和功能不全,尤其是针对已经发生了纤维环变性甚至破裂的患者。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工程纤维环成为最终构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易强英易强英冯刚
关键词:纤维环种子细胞生物活性因子
移植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早期的干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兔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在退变早期对椎间盘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体外培养ADSC对模型进行移植治疗。27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n=9),ADSC移植组(ADSC组,n=9)和DMEM培养基组(DMEM组,n=9)。每只实验动物的L 3-4、L 4-5和L 5-6作为实验干预椎间盘。术后4,8,12周分别利用标准化T2加权像信号强度(%ST2WI)、病理组织学、退变分数、免疫组化染色以及Ⅱ型胶原(collagen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水平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4,8,12周,DMEM组的%ST2WI值、collagenⅡ和aggrecan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NC组和ADSC组组间无明显差异;NC组和ADSC组退变分数明显低于DMEM组(P<0.05),NC组和ADSC组间无明显差异;NC组和ADSC组的collagenⅡ免疫组化均显示强阳性,而DMEM组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逐渐减弱。结论在退变早期移植同种异体的兔ADSC能有效抑制椎间盘的退变。
白亦光刘康杨泽龙罗栩伟林涛肖东琴冯刚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椎间盘退行性变干细胞移植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滋养层制备条件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s)滋养层,用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取13.5~15.5天胎龄的胎鼠,采用组织消化法分离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对MEFs的生长形态、生长曲线进行观察。采用10μg/ml丝裂霉素C预处理P2~P3代MEFs 2~3h制备出细胞滋养层,在该滋养层上进行iPSCs培养,观察iPSCs的集落生成情况,并行碱性磷酸酶细胞染色。结果 MEFs经丝裂霉素C预处理后细胞既不增殖,也不会死亡,仍保持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的能力。iPSCs在MEFs滋养层上生长良好,类似于胚胎干细胞一样能形成"鸟巢"状集落,并可维持iPSCs正常形态,抑制其分化而不影响活力,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结论利用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滋养层方法制备的细胞滋养层,能有效支持iPSCs的生长,为进一步开展iPSCs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罗栩伟罗栩伟刘康陈桂秀陈竹刘康宋桂芹
关键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胚胎成纤维细胞滋养层
携带PED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编码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重组腺病毒(Ad-PEDF)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藻酸盐包裹肿瘤细胞实验评估MSCs-PEDF对Lewis肺癌细胞(LL/2)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C57BL/6小鼠皮下接种LL/2细胞7 d后,将荷瘤小鼠分为4组,每组18只。每组小鼠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100μl PBS、1×108PFU Ad-PEDF、5×10~5MSCs-Lac Z或5×10~5MSCs-PEDF;每3 d用游标卡尺测量一次肿瘤体积。接种后第30天每组处死8只小鼠观察肺转移结节,其余小鼠(n=10)继续观察生存期。结果藻酸盐包裹实验显示,与其他三个对照组相比,MSCs-PEDF治疗组的藻酸盐珠表面呈现较少的毛细血管网,FITC标记的葡聚糖摄入量也较其他组低(P<0.01)。MSCsPEDF组小鼠皮下肿瘤的体积明显小于PBS组、Ad-PEDF组及MSCs-Lac Z组[(1 038.8±139.0)mm^3vs(2 897.7±274.9)mm^3,(2 622.8±359.1)mm^3,(3 019.2±360.9)mm^3,P<0.01]。MSCs-PEDF组肺转移结节数明显少于PBS组、Ad-PEDF组及MSCs-Lac Z组(3.2±2.4 vs 16.0±4.0,14.6±5.3,16.1±4.9,P<0.05),MSCs-PEDF组小鼠的生存期较其他各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 MSCs-PEDF可抑制LL/2皮下瘤的生长和转移,并可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提示通过腺病毒转染使MSCs分泌PEDF可作为一种新的针对肺癌的治疗方法。
陈巧玲白亦光肖东琴刘康冯刚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治疗
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早期的干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在诱导椎间盘退变的早期移植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观察BMSC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造模同期进行细胞移植治疗。27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BMSC移植组(BMSC组)、DMEM培养基组(DMEM组),每组各9只。每只实验动物的L 3-4、L 4-5和L 5-6作为实验干预椎间盘。术后4、8、12周分别利用标准化T2加权像信号强度(%ST2WI)、病理组织学、退变分数、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二型胶原(Collagen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水平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2周,DMEM组的%ST2WI值、CollagenⅡ和aggrecan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其它各组(P<0.05),NC组和BMS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和BMSC组退变分数低于DMEM组(P<0.05),NC组和BMS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BMSC组的CollagenⅡ免疫组化和aggrecan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强阳性,而DMEM组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逐渐减弱。结论:在退变早期移植同种异体的兔BMSC能有效抑制椎间盘的退变。
白亦光陈巧玲刘康肖东琴罗栩伟林涛杨泽龙冯刚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椎间盘退行性变干细胞移植
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分析此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取10个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其中A组为纤维环穿刺抽吸组,利用18 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刺入并抽吸髓核8~12 mg;B组为纤维环切开组,利用手术刀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纤维环上做水平位切口;造模完毕,两组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进行MRI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A、B两组退变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信号随时间延长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术后4、8周纤维环穿刺组T2加权像信号强度评分较纤维环切开组低(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造模组髓核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表达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B组含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但纤维环切开法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纤维环穿刺法出现较早且较为剧烈。
白亦光韩小伟张旭乾陈华平赵明刘康陈竹杨泽龙倪伟冯刚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