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02161)

作品数:13 被引量:57H指数:5
相关作者:樊东升徐迎胜张朔唐璐张华纲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肌萎缩
  • 8篇肌萎缩侧索硬...
  • 8篇侧索硬化
  • 6篇电生理
  • 5篇神经元
  • 4篇运动神经
  • 4篇运动神经元
  • 4篇描记
  • 4篇描记术
  • 4篇肌电
  • 4篇肌电描记术
  • 3篇电生理学
  • 3篇上运动神经元
  • 3篇神经电
  • 3篇神经电生理
  • 3篇生理学
  • 3篇综合征
  • 2篇电生理研究
  • 2篇性肌萎缩
  • 2篇血浆

机构

  • 13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3篇樊东升
  • 7篇徐迎胜
  • 4篇张朔
  • 3篇唐璐
  • 2篇张华纲
  • 2篇张楠
  • 2篇蔡宾
  • 1篇崔德华
  • 1篇廖琴
  • 1篇王宏利
  • 1篇刘小璇
  • 1篇宋红松
  • 1篇孙庆利
  • 1篇刘晓鲁
  • 1篇刘蓉
  • 1篇叶珊
  • 1篇郑菊阳
  • 1篇韩鸿宾
  • 1篇马妍
  • 1篇傅瑜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科杂...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稳定表达hSOD1^(G93A)基因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体外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2013年
目的建立并鉴定稳定表达G93A型突变人超氧化物歧化酶(hSOD1G93A)基因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体外细胞培养模型。方法利用活化的树突状聚合物将空质粒、hSOD1WT、hSOD1G93A基因转染入VSC4.1细胞内,G418抗性筛选,从而建立稳定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体外细胞模型。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SC4.1细胞系运动神经元标志物。蛋白印迹实验鉴定hSOD1WT蛋白、hSOD1G93A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模型生长曲线。结果VSC4.1细胞分化前表达ClassⅢβ-Tubulin、MNR2,分化后表达ClassⅢβ-Tubulin、MNR2、NF200、MAP2等运动神经元标志物。VSC4.1-hSOD1WT、VSC4.1-hSOD1G93A细胞均过表达人来源的SOD1,而VSC4.1-mock则不表达。与VSC4.1-mock、VSC4.1-hSOD1WT相比,VSC4.1-hSOD1G93A生长缓慢,在48、72 h细胞活力均低于VSC4.1-mock(P=0.031,P=0.000)、VSC4.1-hSOD1WT(P=0.001,P=0.000),其余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成功建立稳定表达hSOD1WT、hSOD1G93A基因的VSC4.1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与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文超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变转染
三重刺激技术对腓骨肌萎缩症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评估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对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的亚临床证据,以期为致病基因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CMT患者65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锥体束征和TST检测(包括经颅磁刺激、外周神经刺激、对冲技术等)结果,计算TST test/TST control波幅比,判断其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状况.结果 临床查体发现7例患者下肢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肌张力增高,其中2例合并上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10例患者TST test/TST control波幅比下降(其中5例下肢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2例合并上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对应的致病基因:MFN2基因突变5例,BSCL2基因突变1例,3例GJB1基因突变,GDAP基因突变1例.根据临床查体和TST结果,18.5%(12例)的患者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结论 CMT患者可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据此可进行相关致病基因检测.
徐迎胜张朔刘小璇孙阿萍樊东升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上运动神经元经颅磁刺激
POEMS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POEMS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6月至2013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42例POEMS综合征、26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 及63 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对其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神经电生理研究主要包括四肢神经传导、肌电图等检测.结果 POEMS组中,下肢CMAP波幅低于上肢CMAP波幅[(1.02±0.23) mV比(2.12±0.30) mV,(P〈0.05)];与CIDP组相比,POEMS组CMAP波幅下降明显[(2.12±0.30) mV 比(3.94±0.52) mV,(1.02±0.23) mV比 (3.65±0.57) mV](均P〈0.05);远端潜伏期指数(TLI)明显增高[(0.41±0.13) 比(0.22±0.01);(0.45±0.16)比(0.24±0.13)](t=2.61,2.62;P〈0.05);CB或TD出现率低(P〈0.05).与MGUS组相比,POEMS组 CMAP波幅下降明显[(2.12±0.30) mV 比 (3.81±0.83) mV,(1.02±0.23) mV 比 (3.82±0.63) mV(均P〈0.05)],S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5) m/s 比 (20±3) m/s,(28±4) m/s比 (18±3) m/s(P〈0.05)].结论 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脱髓鞘发生于神经中段,为均匀一致损害,很少出现神经传导阻滞和异常离散,轴索损害为长度依赖性.
徐迎胜宋红松张朔樊东升
关键词:POEMS综合征肌电描记术
中国内地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基因六核苷酸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及其临床表型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通过检测中国内地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患者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C90RF72)基因六核苷酸(GGGGCC)重复片段异常扩增的发生率,探讨其在中国内地sALS患者遗传背景中的作用,分析该重复片段异常扩增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401例确诊和拟诊级别sALS患者的DNA样本和临床资料,经荧光片段长度检测和重复引物PCR方法,检测DNA样本的C90RF72基因六核苷酸(GGGGCC)重复片段扩增情况。结果共检出3例患者(0.7%,3/401)携带C90RF72基因六核苷酸(GGGGCC)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均为男性,发病年龄54~58岁,均以上肢无力起病,后延髓受累,病程15—40个月。未携带该重复片段异常扩增的398例患者六核苷酸(GGGGCC)重复片段的平均重复数为3.54±2.62(2—14)。结论中国内地sALS患者中存在C90RF72基因六核苷酸(GGGGCC)重复片段异常扩增,虽其发生率远低于欧美人群,但仍是我国sALS患者不容忽视的致病基因之一。
唐璐刘蓉蔡宾刘晓鲁叶珊马妍张华纲崔德华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表型
三重刺激技术对肯尼迪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检测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对肯尼迪病(KD)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的亚临床损害.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肯尼迪病患者20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基因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TST检测(包括经颅磁刺激、外周神经刺激、对冲技术等),计算TSTtest/TSTcontrol波幅比,判断其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状况.结果 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44±5)个]、常规肌电图结果均符合KD.TST检测结果:13例TS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正常,其中1例临床存在腱反射活跃,余12例腱反射减低;7例患者TST结果异常,其中4例CMCT正常,5例临床查体有不同程度的腱反射亢进或病理征,其中2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2例合并脊髓型颈椎病,3例为KD原发性TST异常.结论 肯尼迪病可以存在上运动神经元的亚临床损害,同时必需排除锥体束损害的其他原因.
徐迎胜张朔樊东升
关键词:上运动神经元经颅磁刺激
应用多点刺激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评定平山病病情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多点刺激法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UNE)在平山病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记录35例健康人和69例平山病患者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MUNE数值。结果(1)平山病组左侧拇短展肌MUNE为145.66±126.10,左侧小指展肌MUNE为102.20±112.67,右侧拇短展肌MUNE为149.72±117.80,右侧小指展肌MUNE为64.23±69.27,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在临床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的肌肉也可见到MUNE明显下降,尤其在症状不显著侧(P〈0.05)。结论多点刺激法MUNE检测可客观监测疾病自然过程,早期了解病情及定量评价肌肉的失神经支配情况。
傅瑜樊东升徐迎胜孙庆利郑菊阳韩鸿宾
关键词:电生理学肌萎缩脊髓性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浆microRNA-1285表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选择性累及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的神经变性疾病。由于目前对于ALS的诊断缺乏“金标准”,且该病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临床上诊断有时较困难^[1-2]。
蔡宾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血浆神经变性疾病脊髓前角
感觉神经元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元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至201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7例感觉神经元病(SND)和95例感觉神经病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神经电生理研究主要包括四肢神经传导、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SEP)、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等检测。结果SND患者中,50例表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广泛降低,7例SNAP测不出;SEP和CHEP参数有异常。其中,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NAP波幅低于腓肠神经[(0.6±0.2)μV,(0.7±0.2)μV比(1.5±0.5)μV;t=2.42,2.38;均P〈0.05);SEP各波潜伏期、波间期比感觉神经病组延长(t=1.99,1.99,2.00,2.07,1.99;1.98,1.99,2.02,1.98,1.99;均P〈0.05);周围段CHEP起始峰潜伏期SND组比感觉神经病组延长(t=2.01,2.00,2.02;均P〈0.05),中枢段CHEP起始峰潜伏期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0.68;均P〉0.05)。结论感觉神经元病表现为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等,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或消失,上肢重于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和痛觉诱发电位异常。
徐迎胜张朔樊东升
关键词:感觉神经病肌电描记术
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通过对43个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家系先证者进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中国FALS患者SOD1基因的突变分布谱及其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集2008--2011年确诊的43个FALS家系的临床资料。利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先证者SOD1基因突变,进一步与临床表型做关联分析。结果43个FALS家系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男女比例为1:0.6,起病年龄(48.1±11.8)岁,上肢起病23例,占53.5%,下肢起病18例,占41.9%,延髓部起病2例,占4.6%。在10例先证者中共发现9种SOD1突变类型,其中2种为未报道的新突变。9种突变类型中8种为错义突变,1种为缺失突变。SOD1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23.3%。结论中国FALS患者SOD1基因突变类型由原来的11种增加到19种。具有SOD1突变的FALS患者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大多数SOD1突变的临床表型在不同的家系甚至同一家系中变异均较大。
张华纲唐璐张楠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超氧化物歧化酶突变表型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UMN-DALS)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76例UMN-DALS患者及19例原发性侧索硬化(PLS)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神经电生理研究主要包括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和延髓、颈、胸、腰骶4个区的肌肉肌电图检测,每隔6个月复查1次。结果8例初诊为PLS的患者随访中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转入UMN—DALS组,此组患者增为84例。〉40岁的UMN-DALS患者中女性更多(男:女=1:1.37)。32例(38.1%)延髓部起病,从首发症状到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平均为30个月,77例(91.6%)在病程4年内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随访4年时,UMN-DALS组修改版ALS神经功能评分(分)由40±3下降为32±4(t=1.83,P〈0.05);UMN—DALS组与PLS组第一骨间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时限相比[(1003.7±25.2)μV和(353.5±21.5)txV,t=2.34,P〈0.05;(19.8±2.3)ms和(9.6±1.3)ms,t=1.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MN.DALS患者中女性、以延髓部起病患者比例较高,比PLS进展快,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局限。
徐迎胜张楠唐璐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肌电描记术电生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