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06XD14018)

作品数:11 被引量:111H指数:8
相关作者:胡义扬冯琴许丽莉陈少东彭景华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厦门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脂肪
  • 8篇游离脂肪
  • 8篇游离脂肪酸
  • 8篇脂肪酸
  • 7篇祛湿
  • 7篇祛湿化瘀方
  • 7篇瘀方
  • 7篇化瘀
  • 7篇化瘀方
  • 6篇脂肪肝
  • 3篇脂联素
  • 2篇蛋白
  • 2篇中药
  • 2篇细胞
  • 2篇均匀设计
  • 2篇肝炎
  • 2篇肝脏
  • 2篇HEPG2细...
  • 2篇病理
  • 1篇蛋白激酶

机构

  • 11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厦门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11篇胡义扬
  • 10篇冯琴
  • 9篇许丽莉
  • 8篇陈少东
  • 7篇彭景华
  • 4篇张宁
  • 4篇李雪梅
  • 3篇刘成
  • 2篇成扬
  • 2篇顾宏图
  • 2篇张慧
  • 1篇王晓柠
  • 1篇鲜洁晨
  • 1篇刘平

传媒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西医结合学...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祛湿化瘀方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TNF-α分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体外肝脂毒性模型脂肪沉积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该方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机理方法复制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和TNF-α分泌脂毒性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和不同浓度药物血清组。分别观察上清中TNF-α含量,细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细胞油红染色和电镜超微结构变化,细胞TNF-α蛋白表达及其基因表达。结果FFA刺激24 h后,模型组细胞内脂肪沉积明显,其TG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同时上清中TNF-α含量、细胞内TNF-α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显著增强。而10%药物血清组细胞内TG含量及上清中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其脂肪沉积、细胞内TNF-α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也明显轻于模型组。
张慧胡义扬冯琴陈少东许丽莉成扬张宁
关键词:祛湿化瘀方游离脂肪酸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的意义及中药干预作用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研究脂联素(ADP)及其脂联素受体2(AdipoR2)在脂肪肝病理变化中的意义及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高脂模型组)和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复合模型组)的两组大鼠脂肪肝模型,各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高脂模型组大鼠造模10周,其中药组在第7周起予以中药(祛湿化瘀方)灌胃干预4周;复合模型组大鼠造模4周,其中药组在第3周起予中药干预2周。观察项目:(1)肝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脂肪变性程度变化;(2)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AdipoR2含量及血清ADP含量;(3)肝组织TG、FFA、AdipoR2、血清ADP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均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q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相关分析。结果(1)在两个模型大鼠实验中,模型组肝组织均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肝组织TG、FFA含量均显著升高,高脂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3.2倍和3.5倍,q值分别为16.00和8.10,P值均〈0.01;复合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3.8倍和3.6倍,q值分别为10.10和10.87,P值均〈0.01。血清ADP与肝组织AdipoR2均显著降低,高脂模型组分别为正常组的56.1%和56.0%,q值分别为10.19和9.03,P值均〈0.01;复合模型组分别达正常组的55.6%和71.1%,q值分别为5.48和7.16,P值均〈0.01;在两个模型中,中药干预组的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ADP、AdipoR2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2)肝脏TG、FFA含量与血清ADP含量、肝组织AdipoR2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血清ADP和肝AdipoR2水平均显著低下,在脂肪肝病理机制中有重要意义。(2)中药祛湿化瘀方可显著提高脂肪肝大鼠的ADP、AdipoR2水平,这可能�
李红山冯琴胡义扬陈少东彭景华李雪梅许丽莉
关键词:脂肪肝干预性研究脂联素
茵陈醇提物抗游离脂肪酸对体外培养HepG2细胞脂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茵陈醇提物对游离脂肪酸刺激HepG2细胞所致肝脂毒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的正常血清和药物血清,在经毒性试验确定无药物毒性的前提下,分设正常组、模型组和茵陈醇提物组(10%,1%,0.1%3个剂量),以相应浓度的正常血清和药物血清培养HepG2细胞,同时添加长链游离脂肪酸(FFA)刺激HepG2细胞24 h。观察:①细胞上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ELISA法);②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细胞脂肪油红O染色;③细胞内磷酸化κB抑制蛋白(P-IκB)、组织蛋白酶B(ctsb)、凋亡抑制基因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W estern B lotting法);④细胞TNF-,αctsb和Bax基因表达(real-tim e PCR);⑤细胞内ctsb的表达和分布(免疫荧光法)。结果:模型组细胞内TG及上清TNF-α含量显著升高,分别达(590±186)mg.g-1,(77±11)pg.mg-1,细胞内ctsb,P-IκB的蛋白表达以及ctsb,TNF-α的mRNA表达显著增强;而10%茵陈醇提物组细胞内TG和上清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仅为(335±54)mg.g-1,(55±7)pg.mg-1,且显著抑制细胞内ctsb,P-IκB的蛋白表达以及ctsb,TNF-α的mRNA表达。结论:茵陈醇提物对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TNF-α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与抑制ctsb等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陈少东冯琴彭景华许丽莉刘平刘成胡义扬
关键词:游离脂肪酸HEPG2细胞
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组织蛋白酶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除正常对照组5只外,Wistar雄性大鼠30只运用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自造模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祛湿化瘀方组和甘乐(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组,每组10只,分别予祛湿化瘀方和甘乐10ml/kg灌胃。用药2周后取材,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并分析其指标间的相关性。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磷酸化κB抑制蛋白(phospho-inhibitor kappa B,P-IκB)和TNF-α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中Ctsb表达。结果:祛湿化瘀方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TG(P<0.05)、FFA(P<0.01)含量和血清ALT活性(P<0.05),而对照药物甘乐只显示有降低ALT活性(P<0.05)作用;模型组肝组织Ctsb、P-IκB、TNF-α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血清TNF-α水平显著上升;而祛湿化瘀方组的上述蛋白表达则低于模型组。肝组织TG与FFA含量、血清ALT活性呈正相关;血清TNF-α与肝组织FFA含量、血清ALT活性呈正相关。结论:祛湿化瘀方抑制肝脏脂肪沉积和炎症作用可能与其抑制FFA以减轻其下游"FFA-Ctsb-TNF-α"肝脂毒性通路有关。
张慧冯琴李红山陈少东王晓柠彭景华张宁胡义扬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祛湿化瘀方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组织蛋白酶B
祛湿化瘀方对脂肪肝大鼠脂联素-游离脂肪酸代谢路径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祛湿化瘀方防治脂肪肝的作用及其对脂联素(adiponectin,ADP)-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代谢路径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以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皮下注射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开始2周后,将40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高、中、低剂量祛湿化瘀方组,灌胃用药2周。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FF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ADP和肝组织脂联素受体2(adiponectin receptor2,AdipoR2)、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enzyme A,malonyl-CoA)、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enzyme Acarboxyl-ase,ACCase)、肉毒碱脂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 mitoyltransferase-1,CPT-1)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大泡样脂肪变性;肝组织TG、FFA、FAS、ACCase和malo-nyl-CoA含量显著升高,血清ADP及肝组织AdipoR2、AMPK和CPT-1含量明显降低。高、中、低剂量祛湿化瘀方均可使脂肪肝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显著减轻,肝组织TG、FFA含量降低;高剂量祛湿化瘀方可使模型大鼠肝组织FAS、ACCase和malony1-CoA含量显著降低;高、中剂量祛湿化瘀方均能明显升高血清ADP和肝组织AdipoR2、AMPK、CPT-1含量。结论:祛湿化瘀方可通过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低脂联素血症,影响ADP-FFA代谢路径治疗大鼠脂肪肝。
李红山冯琴许丽莉陈少东李雪梅胡义扬
关键词:脂肪肝游离脂肪酸脂联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祛湿化瘀方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综合治疗被引量:5
2008年
胡义扬成扬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国际疾病分类肝脏结构组织病理学
祛湿化瘀方改善脂肪肝大鼠游离脂肪酸代谢的机制被引量:25
2010年
目的从"脂联素-游离脂肪酸代谢"路径,探讨祛湿化瘀方对实验性脂肪肝游离脂肪酸抑制作用的机理。方法运用单纯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自造模第7周起,21只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每组7只,灌胃饮用水或给药4周。观察肝组织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肝脂肪变性程度、血清脂联素(ADP)、肝组织脂联素受体(AdipoR2)、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A)含量的变化,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的肝组织TG、FFA含量、FAS、ACCase和Malonyl-CoA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AdipoR2、AMPK、血清ADP含量显著升高,并呈量效关系(P<0.05或P<0.01)。结论祛湿化瘀方对"脂联素-游离脂肪酸代谢"路径有显著的干预效应,其对脂联素及其受体的作用是该方降低肝组织FFA从而减轻肝脏脂质沉积的重要机理之一。
李红山冯琴胡义扬彭景华顾宏图许丽莉刘成
关键词:祛湿化瘀方脂肪肝脂联素游离脂肪酸
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干预效应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探讨中药祛湿化瘀方(茵陈、虎杖、田基黄、姜黄、生栀子)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干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10周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第7周起,随机分为模型组、祛湿化瘀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对照组,灌胃给药4周。观察:(1)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电镜观察);(2)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变化;(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TG、总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肝组织出现显著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空泡样变,电镜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肝细胞胞浆大量出现中小脂滴并严重积聚,肝组织TG、FFA含量分别达正常组的3.2、3.5倍,但血清ALT、AST、TG、TC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祛湿化瘀方高、低剂量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的上述病理改变显著减轻,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其TG含量均值分别为模型组的57.55%、72.32%、71.07%,FFA含量分别为模型组的48.95%、65.67%、55.57%。其中,高剂量组降低肝组织TG含量的作用显著优于低剂量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P<0.05)。结论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疗效相当显著,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李红山冯琴胡义扬陈少东李雪梅彭景华许丽莉刘成
关键词:游离脂肪酸祛湿化瘀方
基于均匀设计的祛湿化瘀方防治脂肪肝不同作用环节的主效应中药剖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以对实验性脂肪肝有显著防治作用的祛湿化瘀方为切入点,探索中药复方多途径、多环节药理作用的相应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CCl4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运用"均匀设计法",根据复方中的5味中药(茵陈、栀子、虎杖、田基黄、姜黄),选用U11(1110)表进行组方设计所得10种组合进行干预,分别以肝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为不同病理环节的考察指标,根据回归方程获得针对上述不同指标所提示的最佳效应中药或某种配伍组合,并根据其提示的效应中药或组合,重新分组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回归方程显示,降低肝脏TG的最佳效应组合是茵陈0.07g、田基黄0.05g、栀子0.17g、姜黄0.03g,降低ALT的最佳效应组合是茵陈0.33g、虎杖0.25g、田基黄0.25g、姜黄0.17g。而针对MDA未获得回归方程。验证实验证实了上述"筛选"结果的可靠性。结论:①均匀设计是可靠的剖析某一病理环节主效应中药或配伍组合的分析方法;②在整体实验水平,针对某一指标环节的最佳效应中药仍以中药配伍组合方式出现,也说明了中药配伍复方针对复杂病理变化的科学性。
陈少东冯琴彭景华许丽莉胡义扬
关键词:祛湿化瘀方脂肪肝均匀设计
祛湿化瘀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药效学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中药祛湿化瘀方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以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复合高脂低蛋白饮食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在造模2周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祛湿化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灌胃用药2周。观察大鼠体重、肝指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以及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结果:模型组肝组织出现明显大泡样脂肪变性;肝组织TG、FFA含量以及血清ALT、AST、GGT活性显著升高。祛湿化瘀方各剂量组的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显著减轻;肝组织TG、FFA含量和血清ALT、AST、GGT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其中高剂量组降低ALT的作用显著强于中、低剂量组。结论:祛湿化瘀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疗效显著。
顾宏图李红山冯琴许丽莉彭景华张宁胡义扬
关键词:脂肪肝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