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822001)

作品数:25 被引量:127H指数:7
相关作者:胡修棉蔡元峰李国彪潘宇观李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古近纪
  • 6篇藏南
  • 5篇白垩纪
  • 4篇特提斯
  • 4篇盆地
  • 3篇地层
  • 3篇蒙脱石
  • 3篇化石
  • 3篇SOUTHE...
  • 3篇沉积环境
  • 2篇大洋
  • 2篇大洋缺氧事件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
  • 2篇岩石
  • 2篇生物地层
  • 2篇始新世
  • 2篇碎屑
  • 2篇特提斯喜马拉...

机构

  • 16篇南京大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暨南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7篇李国彪
  • 7篇胡修棉
  • 5篇蔡元峰
  • 5篇李新发
  • 5篇王天洋
  • 4篇薛嵩
  • 4篇张文苑
  • 3篇董丽平
  • 3篇潘宇观
  • 3篇张金彪
  • 3篇韩屹
  • 3篇邵平
  • 2篇姜仕军
  • 2篇安慰
  • 2篇王建刚
  • 2篇李娟
  • 2篇白利娟
  • 1篇庞守吉
  • 1篇李响
  • 1篇王平康

传媒

  • 4篇Acta G...
  • 3篇地学前缘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矿物学报
  • 2篇岩石学报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南床得剖面古地磁结果对印度-亚洲碰撞方式的约束被引量:4
2017年
特提斯喜马拉雅位于大印度最北端,其构造演化是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关键之一.为了更好地限定特提斯喜马拉雅中生代以来的古地理位置及其漂移历史,本文对藏南江孜床得剖面侏罗系下热组、维美组和白垩系床得组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古地磁样品取自39个采样点,其中下热组5个,岩性为青灰色安山岩;维美组25个,岩性为粉砂岩和砂岩;床得组9个,岩性为灰岩.对118个古地磁柱状样品进行的逐步热退磁和交变退磁结果显示,下热组和维美组样品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床得组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Ch RM),且具有正反极性,并通过了倒转检验.结合沉积学和岩石磁学结果,床得组样品的特征剩磁很可能为原生剩磁,其年龄为86.3~74.0 Ma.床得组样品特征剩磁的平均方向为Ds=152.0°,Is=?52.9°,?=18.0,?95=5.9°.该数据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江孜地区在晚白垩世(80.1±6.2 Ma)所处的古纬度为南纬33.1°±5.6°,与印度板块北缘同时代所处的古纬度一致(参考点28.0°N,88.5°E),说明二者至少在晚白垩世之前从运动学意义上仍然是一个块体,缺乏大洋分隔的证据.这为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方式提供了新的古地磁约束.
张波兴李永祥胡修棉
关键词: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晚白垩世古地理古地磁
东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印度与亚洲大陆边缘的地质记录
<正>东特提斯洋是中生代新特提斯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南北宽达几千公里的大洋,其地质记录就保留在我国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东特提斯洋的消亡是由于印度大陆向北漂移并与亚洲大陆碰撞而引起的。然而,...
胡修棉
文献传递
Cr^(3+)置换钙基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前后的热处理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研究了钙基蒙脱石吸附Cr^(3+)前后及不同温度热处理后产物的结构变化,运用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术、傅利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电子自旋共振谱术、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等手段表征。结果显示Cr^(3+)以[Cr(H_2O)_6]^(3+)的形式替代Ca^(2+)存在于蒙脱石的TOT结构片的层间,在低于500℃的热处理后,d001变小,OH伸缩振动和中波数段向高波数偏移,ESR信号峰强度也有所增加。复水后,与加热的样品相比较,d001值有部分的增加,OH伸缩振动峰也向低波数偏移,ESR信号峰也有变化,表明Cr^(3+)位于六方孔较浅部位。当温度高于500℃时,产物的XRD显示出现绿铬矿(Cr_2O_3),根据XRD图谱以及ESR的g=1.97强度变化,尤其是产物的{001}衍射与TOT结构片高度相近及{060}衍射由尖锐的窄峰变宽的事实,表明蒙脱石沿{010}断裂细化并产生了类似于叶腊石的相,而由于复水后OH伸缩振动区域稍微地向低波数偏移,此时Cr^(3+)处在六方孔的深部。
白利娟蔡元峰潘宇观
关键词:蒙脱石复水迁移
Cr^(3+)在蒙脱石中吸附位置研究——基于蒙脱石、CTAB-和NH_4^+-交换层间域的蒙脱石吸附铬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蒙脱石具良好的阳离子可交换吸附特性。在提纯蒙脱石的基础上,用氯化铵(NH_4Cl)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别交换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制备了改性蒙脱石,并用提纯蒙脱石、改性后的蒙脱石吸附碱式硫酸铬溶液中的铬离子,获得含铬蒙脱石样品。针对上述的含铬蒙脱石进行包括粉末X射线衍射术(XRD)、电子顺磁共振谱术(EP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FTIR)以及电感耦合与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测试和分析。吸附残余液的化学分析结果和含铬蒙脱石样品的XRD结果显示CTAB对蒙脱石的层间的封闭是较完全的,层间几乎未发生交换吸附;而NH_4^+—蒙脱石和蒙脱石层间则发生交换吸附。吸附前后样品的红外吸收谱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三个含铬样品的红外吸收谱上出现的硅醇和铝醇向低波数延展的现象是由铬离子吸附在蒙脱石结构片的六方孔中所致。EPR的结果指示甚至在蒙脱石的少量四面体和/(或)八面体位中也有Cr^(3+)占位。
张晓科蔡元峰潘宇观
关键词:蒙脱石
西藏岗巴西山地区白垩纪有孔虫生物地层
<正>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地球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发育且保存完整,产出大量微体古生物化石。藏南地区下白垩统含化石较少,东山组仅产出少量底栖有孔虫,察且拉组也仅有部分有孔...
韩屹李国彪董丽平李新发邵平薛嵩张金彪刘实佳王天洋张文苑
关键词:有孔虫白垩纪生物地层
文献传递
Eocen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the Age of the Youngest Marine Sediments in Tuna,Yadong,Southern Tibet被引量:2
2019年
1 Introduction The collision evolution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geological events since the Mesozoic.It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global tectonic framework and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which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global geologists and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Butler,1995;Li and Wan,2003a and b;Wang et al.,2003;Aitchison et al.,2007).
LI XinfaLI GuobiaoZHANG YunyunXIE DanHAN YiLI XingpengMA XuesongSHI WeiKANG YahuiZHANG Hao
关键词:EOCENETETHYANPLANKTONICFORAMINIFERA
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相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地层与重大地质事件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过许多对生命的演化进程造成过重大影响与制约的全球性地质事件,白垩纪—古近纪就是一个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时期。随着冈瓦纳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的解体,全球海陆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球的表层和岩石圈层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此引发了构造运动空前活跃,发生过诸如大洋缺氧事件(OAE)、大洋富氧事件(CORBs)、白垩纪/古近纪(K/Pg)生物大灭绝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PETM)事件、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最终消亡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海洋、古地理、古环境的认识。尝试追踪和捕捉这些重大地质事件,恢复和重建古地理,其基础是建立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西藏南部保存了中国最为完整的海相白垩纪—古近纪沉积,完整地记录了上述的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通过对札达、岗巴、定日、亚东、江孜、萨嘎和吉隆等地区高分辨率浮游和底栖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化石和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可直接约束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并为重建新特提斯洋古海洋环境和古地理提供证据。此外,在重大地质环境突变期间生物的演化过程,也可为探明极端环境变化发生时期气候环境生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提供证据。本文系统总结了课题组为主的近年来对藏南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中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及重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李国彪王天洋李新发牛晓路张文苑张文苑李阅薇姚又嘉李琪马雪嵩李兴鹏修迪韩子晨赵胜楠韩屹薛嵩薛嵩贾志霞
关键词:白垩纪古近纪重大地质事件微体古生物生物地层
藏南亚东堆纳地区古近纪钙藻化石与沉积环境被引量:3
2016年
西藏南部发育着连续的海相古近纪地层,亚东地区是特提斯演化晚期残留海的居留地,保存着西藏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即最高海相层),其时代标志着残留海盆消亡的时间。研究最高海相层可以为东特提斯晚期演化及其封闭时限提供良好信息。亚东堆纳地区古鲁浦剖面宗浦组顶部和遮普惹组含有较丰富的钙藻化石,本研究鉴定出红藻门珊瑚藻科7属11种(含3个未定种),绿藻门粗枝藻科4属4种(含1个未定种)及松藻科1属1种,据其分布特征划分出3个化石组合,自下而上分别为: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Lithophyllum carpathicum、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Ovulites margaritula、Distichoplex biserialis-Jania denotata组合。推测堆纳地区在晚古新世至始新世时期总体处于浅海陆棚环境,海水逐渐变浅,在始新世晚期海水深度可能已不足30 m。
牛晓路李国彪王天洋
关键词:古近纪沉积环境
云南东部早寒武世疑难类群中昆明鱼与开腔骨动物的研究
澄江生物群与关山生物群均为发现于云南东部早寒武世地层中特异埋藏的以软躯体化石为主的多门类生物群。澄江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主幕,关山生物群则代表了澄江生物群之后浅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面貌,在生物演化上...
赵军
关键词:早寒武世
文献传递
蒙脱石向海绿石转变的“海绿石化”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海绿石是一种浅海相沉积指示矿物,形成成熟的海绿石需1Ma。本文以含铁量很低的蒙脱石和0.1mol/LFe^(3+)、0.2mol/LK^+的离子溶液分别为初始物质在50℃恒温环境和不同的pH、Eh条件下,模拟海绿石化过程,并通过XRD、FTIR、SEM、ESR等检测反应产物。研究发现,在SEM下观察到球形纳米颗粒的海绿石出现;同时XRD谱图上除出现云母类矿物的001衍射峰外,还出现d值为0.1520nm和0.1498nm的代表海绿石和铁伊利石的060特征衍射峰。pH和氧化还原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比较显著,pH为酸性时出现海绿石和铁伊利石的组合,其红外吸收谱中出现AlFe^(2+)OH或Mg^(2+)Fe^(3+)OH(3547~3562cm^(-1))、Fe^(3+)Fe^(3+)OH的伸缩振动峰,与之相应的ESR中出现g=1.978的八面体位Fe^(3+)的共振峰;当pH介于中性的时候,红外光谱谱图上出现明显的AlFe^(2+)OH、Mg^(2+)Fe^(3+)OH(3550~3562cm^(-1))和Al^(3+)Fe^(3+)OH(870cm^(-1))振动;pH为碱性时,出现Fe^(3+)Mg^(2+)OH(3560cm^(-1))振动;上述红外吸收振动的出现表明Fe^(3+)已经进入了蒙脱石结构的八面体位。蒙脱石在上述条件下发生明显的改变,发生海绿石化或铁伊利石化,pH和氧化还原条件对结果的影响比较显著,酸性的环境中海绿石化显著,而中性至碱性的环境则发生铁伊利石化。
张晓科蔡元峰白利娟潘宇观
关键词:海绿石蒙脱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