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131813A08)

作品数:76 被引量:466H指数:13
相关作者:韩志江丁金旺罗定存张卧彭友更多>>
相关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杭州市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9篇甲状腺
  • 38篇乳头
  • 38篇乳头状
  • 37篇乳头状癌
  • 37篇甲状腺肿
  • 36篇肿瘤
  • 32篇腺肿瘤
  • 32篇甲状腺肿瘤
  • 30篇甲状腺乳头状...
  • 25篇结节
  • 16篇淋巴
  • 16篇甲状腺结节
  • 14篇淋巴结
  • 11篇节性
  • 11篇结节性
  • 10篇恶性
  • 9篇腺癌
  • 9篇甲状腺癌
  • 8篇结节性甲状腺
  • 8篇结节性甲状腺...

机构

  • 43篇杭州市第一人...
  • 2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3篇杭州市萧山区...
  • 13篇杭州市肿瘤医...
  • 12篇浙江省肿瘤医...
  • 11篇浙江大学
  • 6篇苏州市吴江区...
  • 5篇杭州市富阳区...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无锡市第二人...
  • 2篇杭州市妇产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浙江萧山医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县中医院

作者

  • 43篇韩志江
  • 41篇丁金旺
  • 33篇罗定存
  • 20篇张卧
  • 19篇彭友
  • 18篇潘钢
  • 13篇舒艳艳
  • 13篇张煜
  • 11篇叶柳青
  • 8篇雷志锴
  • 8篇时晶晶
  • 5篇赖旭峰
  • 5篇包凌云
  • 5篇陈文辉
  • 5篇王克义
  • 5篇徐益平
  • 4篇屠巧峰
  • 3篇武剑
  • 3篇谷莹
  • 3篇王炜

传媒

  • 16篇中华内分泌外...
  • 10篇浙江医学
  • 10篇中国耳鼻咽喉...
  • 7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华全科医师...
  • 2篇中华医学超声...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11篇2018
  • 16篇2017
  • 18篇2016
  • 11篇2015
  • 7篇2014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T征象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单发PTC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的各种CT征象,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2例直径〉1.0 cm单发PTC的CT资料,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获得淋巴结转移直径的最佳阈值,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大小、强化程度、钙化或囊变、中央区浑浊和侧颈部淋巴结阳性与ICLNM阳性的关系’结果302例PTC中,病理证实ICLNM阳性和阴性比例分别为63.6%(192/302)和36.4%(110/302)。根据ROC曲线,随着淋巴结直径的增大,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降低而特异度增髙,当阈值为0.4 cm时,约登指数最大(0.358),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5%和80.3%。多因素分析显示直径≥0.4cm、高强化、中央区浑浊和侧颈部淋巴结阳性是1CLNM阳性的独立风险因子,OR值分别为4.189(95% CI 2.037~8.617),3.875 (95% CI 1.561~9.617),4.054(95% CI 2.230~7.371)和8.735 (95% CI 1.093~69.831);钙化或囊变在ICLNM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径≥0.4cm、高强化冲央区浑浊和侧颈部淋巴结阳性是PTC时ICLNM阳性的独立风险因子,钙化或囊变虽不是独立风险因子,对ICLNM阳性却具有高度准确度,准确识别这些征象,对于外科医生采取更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及降低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吴利江舒艳艳韩志江魏培英赖旭峰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结节
CT在甲状腺髓样癌和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CT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thyroidcarcinoma,MTC)和PT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6例20枚MTC和35例35枚PTC的CT资料,观察瘤体形态、位置、咬饼征、钙化及淋巴结转移在2者中的分布,统计形态规则对MT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瘤体位于甲状腺下极、咬饼征、淋巴结转移对PT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瘤体形态规则更常见于MTC中(Х^2=5.815,P=-0.016),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11/20)和77.1%(27/35);瘤体位于甲状腺下极(Х^2-10.732,P=-0.001)、咬饼征(Х^2=18.832,P=0.000)、淋巴结转移(Х^2=4.377,P=0.036)更常见于胛C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14/35)和100%(16/16)、80%(28/35)和80%(16/20)、68.6%(24/35)和62.5%(10/16);钙化在MTC和PTC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钎:0.550,P=0.458)。结论CT在MTC和PTC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瘤体形态规则有助于MTC的诊断,而瘤体形态不规则、位于甲状腺下极、咬饼征、淋巴结转移有助于PTC的诊断。
韩志江丁金旺陈文辉罗定存张华舒艳艳
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乳头状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外周血微小RNA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潜在的标志物被引量:1
2015年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型恶性肿瘤,也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亚型。近20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TC发病率飞速增长,并且由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公众体检意识的增强,病灶≤1.0cm的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发现比例明显增加,而PTMC起病隐匿,往往缺乏特异性表现,这给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叶柳青王克义丁金旺彭友张卧潘钢时晶晶何伟罗定存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RNA标志物外周血流行病学资料组织病理学
超声与CT联合在声衰显著甲状腺孤立性钙化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16年
钙化是甲状腺结节常见的影像学征象之一.占恶性结节的49.6%-78.8%,良性结节的15.7%~38.7%。据钙化在超声上的大小和形态,常分为微钙化、粗钙化、环状钙化和孤立性钙化。
周金柱雷志锴韩志江包凌云舒艳艳罗定存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超声
CT检查中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中央组淋巴结大小和分布的价值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CT检查中淋巴结大小和分布状态对单发PTC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8例直径>1.0cm单发PTC的CT资料,依据同侧中央组淋巴结直径将其分为<0.2cm组、0.2~0.4cm组和≥0.4cm组,统计ICLNM阳性和阴性在3组间和组内的分布差异,再依据淋巴结分布状态将0.2~0.4cm组分为浑浊组(≥3枚)和非浑浊组(1~2枚),将≥0.4cm组分为簇状组(≥3枚)和非簇状组(1~2枚),统计浑浊组和非浑浊组、簇状组和非簇状组间的差异。结果278例PTC中,病理证实ICLNM阳性和阴性比例分别为65.8%(183/278)和34.2%(95/278),<0.2cm组、0.2~0.4cm组和≥0.4cm组ICLNM阳性分别占37.3%(31/83)、68.0%(66/97)和87.8%(86/98),组间和组内χ^2和P值分别为51.082和0、16.956和0、49.955和0、11.022和0.001;浑浊组和非浑浊组ICLNM阳性分别占74.0%(57/77)和45%(9/20),χ^2和P值分别为6.151和0.013;簇状淋巴结组和非簇状淋巴结组ICLNM阳性分别占92.6%(50/54)和82%(36/44),χ^2和P分别为2.619和0.106。结论PTC患者的CT检查中,随着中央组淋巴结增多、直径增大,ICLNM阳性比例增加,对于0.2~0.4cm组病例,浑浊征象提示转移可能性更大,对这些征象的准确识别,有助于外科医生采取更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对降低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韩志江赖旭峰罗定存丁金旺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34βE12、Galectin-3及HBME-1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34βE12、Galectin-3及HBME-1的表达状况,并探讨其在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甲状腺良性结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 TM两步法检测352例患者中34βE12、Galectin-3及HBME-1的表达水平,分析这3个蛋白标记物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34βE12、Galectin-3及HBME-1在PTC病灶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中的表达水平,且这3个蛋白标记物在PTC不同性别、年龄、病灶数目、肿瘤大小、包膜是否突破、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4βE12、Galectin-3及HBME-1对鉴别PTC与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6、0.915、0.898,灵敏度分别为94.3%、95.5%、91.1%,特异度分别为81.1%、71.7%、83.0%,准确度分别为90.3%、88.4%、88.6%。结论 34βE12、Galectin-3及HBME-1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与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辅助价值。
丁金旺周荣璟罗中尧何伟张卧彭友赵海菲徐益平潘钢罗定存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34ΒE12GALECTIN-3HBME-1
长链非编码RNA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及分析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在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及不合并HT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55例甲状腺手术组织标本,利用高通量lncRNA基因芯片检测PTC合并HT(A组)及不合并HT(B组)之间lncRNAs的表达谱差异,并通过QRT-PCR进行验证。结果芯片共筛选出1 031条差异表达的IncRNAs和1 388条mRNA;GO分析显示了免疫系统进程、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QRT-PCR验证发现uc002stn.1、ENST00000452578及uc002sti.1这3个lncRNAs在A组和B组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PTC合并HT与不合并HT中存在明显的IncRNAs差异表达,且这些lncRNAs及某些生物学过程可能在HT恶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煜丁金旺罗定存彭友张卧潘钢余道军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长链非编码RNA基因芯片
BRAF^V600E突变比值在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索桥本甲状腺炎(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V600E突变比值(the ratio of BRAF^V600E alleles)的影响。方法收集242例PT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TC合并HT 63例,PTC不合并HT 179例,采用微滴数字PCR(ddPCR)法检测PTC中BRAF^V600E状况。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以性别、年龄、多灶性、腺外侵犯、肿瘤直径为控制变量按1∶1比例构成63对配对,比较匹配后两组BRAF^V600E阳性率和突变比值。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PTC合并HT组和PTC不合并HT组BRAF^V600E阳性率分别为87.3%和9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C合并HT组BRAF^V600E突变比值(3.20%)显著低于PTC不合并HT组(8.80%)(P<0.001)。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基线水平保持一致,PTC合并HT组BRAF^V600E突变比值(3.20%)仍显著低于PTC不合并HT组(9.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合并HT的PTC中,BRAF^V600E突变的发生未受影响,但是BRAF^V600E突变比值明显降低,说明HT对PTC发展过程中BRAF^V600E突变存在一定影响,从而影响PTC发展及其预后。
倪烨钦吴凡荀延萍赵盼张仕蓉周天晗孙思涵陆凯宁罗定存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桥本甲状腺炎
CT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探讨CT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经病理证实的559例625个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的CT资料,统计CT评估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的符合率,观察簇状淋巴结、高强化和最小径/最大径≥1/2、囊变和微钙化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的分布,分析桥本甲状腺炎在簇状淋巴结组中的分布。结果:625个中央组中,218个中央组淋巴结转移,407个中央组无淋巴结转移,CT评估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的符合率分别为59.2%(129/218)和91.6%(373/407)。簇状淋巴结、高强化、最小径/最大径≥1/2、囊变更常见于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31.7%,93.5%,71.1%,72.7%;84.1%,66.7%,86%,79%;95.5%,44.4%,80.7,80.6%;2.5%,100%,100%,67.2%。4种CT征象联合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59.2%、88.2%、72.9%和78.1%。微钙化仅见于2个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中。114个簇状淋巴结组中,31个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其中22个误诊为淋巴结转移。结论:CT在评估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中具有重要价值,簇状淋巴结、高强化和最小径/最大径≥1/2、囊变有助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央组淋巴结可呈簇状,易误诊为淋巴结转移,需引起临床关注。
林启强韩志江舒艳艳陈文辉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肿瘤转移
CT值对甲状腺良性单纯粗钙化结节诊断的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CT值对甲状腺良性单纯粗钙化结节(benign solitary coarse calcification nodules,BCCN)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56枚良性BCCN的平均CT值和最大CT值,并与32例33枚PTC进行对照,观察平均CT值和最大CT值在BCCN和PTC中的分布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异度曲线(ROC)获得平均CT值和最大CT值在BCCN和PTC中的最佳阈值。结果平均CT值在BCCN和PTC中具有统计学差异(Z=-4.035,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置信空间0.657~0.857),临界值为743.4 Hu时约登指数最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8.2%和93.9%,临界值为891.1Hu时,敏感性为21.4%,特异度为100%;最大CT值在BCCN和PTC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319,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95%置信空间0.681~0.869),临界值为1 201.5 Hu时约登指数最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1%和91.0%,临界值为1 373.5 Hu时,敏感性为42.9%,特异度为100%。结论CT值对BCCN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平均CT值比较,最大CT值具有相对更高的敏感性,为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提供重要依据。
魏培英张乐星韩志江吴英丁金旺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钙化X线计算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