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40574022)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史保平刘博研张健马干孙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3篇地震危险
  • 3篇地震危险性
  • 3篇峰值加速度
  • 1篇地震危险性分...
  • 1篇地震序列
  • 1篇地震源
  • 1篇地震震级
  • 1篇震级
  • 1篇震源
  • 1篇震中
  • 1篇震中位置
  • 1篇特征地震
  • 1篇强地面运动
  • 1篇重构历史
  • 1篇危险性分析
  • 1篇烈度
  • 1篇M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装备...

作者

  • 6篇史保平
  • 3篇刘博研
  • 2篇马干
  • 2篇张健
  • 1篇杨勇
  • 1篇孙亮
  • 1篇张杨

传媒

  • 3篇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特征地震强地面运动参数衰减公式拟合被引量:2
2007年
计算机仿真模拟设定地震断层动态破裂传播和近断层强地表运动响应的结果表明,对于特征地震而言,近断层附近的地表运动特征与断层破裂传播的方向性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当场地(观测点)至断层的距离给定时,正向于破裂传播方向的场地(场地A)的地表质点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远远大于震中附近(场地B)和反向于破裂传播方向的场地(场地C)的地表质点运动,而且沿断层垂直分量所辐射的SH波的传播起到了主导作用.对应于场地A,B和C,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的几何平均值之比为2.15:1.5:1,而且各自的均方差分别为0.12,0.11和0.13.如果将所得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于较低的年超越频度,近断层附近的地表峰值加速度的估算值可下降15%~30%.因此,考虑到断层破裂传播方向性对地表运动的影响,区域衰减曲线的回归分析模型应该给予恰当的修正.
史保平刘博研张健
关键词:峰值加速度
最小能量准则用于1995年河北沙城M_L 4.1地震序列破裂性质的探讨
2008年
运用变分原理,我们得到了最小地震波辐射能量约束准则并用于研究震源的物理过程.通过研究1995年ML4.1河北沙城地震序列主震和余震的动力学过程,可知主震和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过程明显不同;ML4.1主震的破裂速度与瑞利波速相近,约为剪切波速度的0.89倍;而28个余震的破裂速度远远小于剪切波速度,大约是剪切波速度的0.05到0.55倍.根据裂纹扩展模型,计算得到其余震的地震波辐射效率多在10%以下,这也说明了余震的地震效率较低.我们认为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过程应与断层内部新生裂纹的扩展有关,而非简单的岩体间的相对滑动.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传播与破裂能占主导地位的小地震有关.这些小震所带来的破裂能也导致了断层的进一步扩展.在对该地震序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主震与余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在能量分配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当地震断层尺度相当小时,破裂能的贡献不能忽略,它的大小将显著地影响地震波辐射能的大小.
刘博研史保平
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面运动预测的一致性方法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资料,建立了地震危险性计算的一致性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北京、天津、唐山和济南等7个城市未来2500年内地震的时空强度分布,并计算了2500年回复周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结果表明,唐山和太原的PGA最大(>0.2g),石家庄和北京次之(≈0.17g)。对华北地区2500年地震记录的正演计算结果表明,太原和唐山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最有可能来源于震级在6.0~7.0、震中距离在12~15km的地震活动;而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地区则可能来源于震级在5.5~6.0、震中距离在10km左右的地震活动。采用IBC(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方法计算后的结果显示,太原、唐山等地区的PGA与2001年我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基本一致,与此地区的较高地震活动性特征相符。利用随机震源模型,还给出了影响此7个城市的最大地震记录的加速度、速度及位移时程曲线,这对本区工程建筑的抗震性设计以及对救援设施的选址等有重要作用。
马干史保平凌华刚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峰值加速度
基于华北区域地震活动性分布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模型被引量:14
2008年
采用了分布式地震活动性模型.该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简化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根据破坏性地震目录建立了3个地震活动性模型,利用高斯光滑函数获得了华北区域内的a值分布特征,使用3种典型的衰减模型,分别计算了50年内超越概率10%,5%和2%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其分析结果显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与我国第四代区划图大体一致,特定地震活动区(太原、石家庄等地区)的峰值加速度略高于第四代区划图的结果,而这种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与该地区较高的地震活动性特征是一致的.概率危险性曲线结果表明,唐山、太原和北京等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比华北区域内其它城市高.
杨勇史保平孙亮
关键词:峰值加速度
利用地震烈度数据重构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方法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_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马干张杨史保平
关键词:烈度震中地震危险性
复合地震源模拟强地面运动——以1679年三河—平谷Ms8.0地震为例被引量:13
2007年
利用复合震源模型和人工合成地震图的算法,以1679年三河—平谷Ms8.0地震为例,计算了北京地区的宽频带强地面运动.其结果可为今后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抗震提供一定的物理参数.通过考察该地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区域背景,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北纬39.3°~41.1°、东经115.35°~117.55°所围限的北京范围进行了设定地震的仿真模拟,并合成了强地面运动.通过分析影响强地面运动的几个关键因素,给出了北京地区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和速度分布特征,比较了合成强地面运动记录与通过衰减关系计算所得的结果.同时,还对复合震源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给出了充分的讨论.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所得的较为真实的强地面运动参数,即加速度、速度、位移和时程特征,可为北京地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救援设施的选址、以及金融及保险部门的风险性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刘博研史保平张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