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016)

作品数:14 被引量:255H指数:12
相关作者:高星裴树文冯兴无陈福友陈胜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9篇历史地理
  • 6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石器
  • 6篇旧石器
  • 6篇更新世
  • 5篇石器时代
  • 5篇旧石器时代
  • 4篇遗址
  • 3篇旧石器时代晚...
  • 3篇古人类
  • 2篇释光测年
  • 2篇水洞沟遗址
  • 2篇晚更新世
  • 2篇更新世晚期
  • 2篇光释光
  • 2篇光释光测年
  • 2篇测年
  • 1篇地貌
  • 1篇地貌演化
  • 1篇早全新世
  • 1篇中国古人类
  • 1篇人类化石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湖北省文物考...
  • 1篇黑龙江省文物...

作者

  • 8篇高星
  • 7篇裴树文
  • 5篇冯兴无
  • 4篇陈福友
  • 3篇陈胜前
  • 2篇刘武
  • 1篇武仙竹
  • 1篇卫奇
  • 1篇黄万波
  • 1篇周力平
  • 1篇张家富
  • 1篇朱之勇
  • 1篇袁宝印
  • 1篇张晓凌

传媒

  • 6篇人类学学报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0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被引量:28
2006年
黑龙江省十八站遗址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层中出土石制品38件,地表采集20件。石核具有修理台面和对向剥片的技术,石片中石叶技术特征明显,石叶技术与水洞沟遗址相近,石器以轻型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采集的两面器和端刮削器则在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几个遗址中有相似标本发现。采用光释光的方法对遗址的绝对年代进行测定,结果为距今2.5—1万年。
张晓凌于汇历高星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叶光释光测年
虎头梁遗址楔型细石核研究被引量:34
2006年
本文以动态类型学和操作链思想为指导,运用数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虎头梁遗址中的444件楔型细石核进行了研究。根据台面生成方式的不同将这批楔型细石核分成Ⅰ型和Ⅱ型两个大类。Ⅰ型的台面为刃状,Ⅱ型的台面为平面状。通过对石叶疤的测量得知,从两类细石核上剥离的细石叶的宽度基本一致,都集中在3—8mm之间。Ⅰ型细石核剥离的细石叶的长度集中在15—40mm之间,Ⅱ型则集中在10—40mm之间,Ⅰ型细石核较Ⅱ型细石核有更多剥离下较长细石叶的可能性。两类细石核所采用的原料包括火山角砾岩、硅质岩、流纹岩、石英岩、碧玉、玛瑙、英安岩、黑曜岩及水晶等9种,以火山角砾岩和硅质岩为主,原料利用方面没有大的差别。将石核按剥片阶段划分为预制、剥片、中止、终极4种,处于不同阶段的石核被废弃的原因是不同的,包括毛坯中存在瑕疵、剥片失误以及用尽遗弃等。
朱之勇高星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发掘简报被引量:6
2007年
水洞沟遗址第3、4、5地点位于水洞沟盆地西南边缘,自1923年发现以来,这三个地点尚未经过正式发掘。2004年夏秋季节,宁东重化工基地引黄管道的修建要穿越盆地的边缘,遂对这三个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共揭露110m2,出土和采集了上千件石制品和鸵鸟蛋皮。下文化层的石制品主体呈现出与水洞沟第1地点相同的文化面貌;上文化层石制品和采集品特征则与第6地点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包含大量的细石器制品。另外,在水洞沟盆地首次发现了两面器类型。此次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了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水洞沟文化与华北相邻区域古文化关系有重要意义。
王惠民裴树文马晓玲冯兴无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Analysis of sedimentary-geomorphologic variatio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minids at the Shuidonggou Paleolithic site被引量:12
2008年
Shuidonggo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pper Paleolithic sites in North China. Due to the presence of rich human remains,animal fossils,abundant sporopollen and unique geological sequence,it is the type site for Late Pleistocene to Holocene human occu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Ningxia-Inner Mongolia region. Many scholars suggest that the site should be named the "Shuidong-gou Formation" of Late Pleistocene in North China.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cient human activities at the site took place 30―24 ka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3). The climate at that time was warmer and moister than present day,and adequate precipit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water pack depressions where broad-leaf trees and sparse forest vegetations,as well as herbivorous animals flourished,mak-ing the area suitable for early human hunting,gathering and survival. The Neolithic human occupation happened 9―5 ka at the site,while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ith MIS3 occurred. The absence of human activity record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MIS2) suggests that the envi-ronment was too harsh for humans to live there.
GAO XingYUAN BaoYinPEI ShuWenWANG HuiMinCHEN FuYouFENG XingWu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古环境人种
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被引量:23
2008年
宁夏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具有特殊学术意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剖面是中国宁夏-内蒙干旱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层,它蕴含古人类活动遗存,保存丰富的孢粉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建议将该遗址晚更新世剖面定为“水洞沟组”标准剖面.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水洞沟地区活动的年代为30-24kaBP,属MIS3阶段晚期.当时气候较现今温暖湿润,植被为阔叶疏林草原,食草动物繁盛;水洞沟小河已经形成.由于降水较多,沿河形成一些积水洼地,水草丰盛,环境条件适于古人类狩猎和栖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此活动年代为9-5kaBP,环境条件与MIS3阶段时大致相同,适于古人类生存.由于尚未发现未次冰期冰盛期古人类生存的证据,推测气候进入盛冰期时,人类一度离开本区,说明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高星袁宝印裴树文王惠民陈福友冯兴无
关键词: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被引量:70
2006年
文章在对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埋藏情况、石器制作技术与使用功能、石制品类型—形态特征与演化趋势、对石器原料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文化传统的划分和特点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人类“综合行为模式”,并以此对本地区古人类演化过程和文化特点的成因进行分析和阐释;提出该区域古人类于更新世的大部分时期内在生物进化与行为演化上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高频迁徙性、务实简便性、灵活机动性、因地制宜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在文化发展方面表现为保持传统与进取创新相交织;从考古学角度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
高星裴树文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
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06年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刘武高星裴树文武仙竹黄万波
关键词:人类化石更新世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被引量:24
2006年
晚更新世是现代人在全球建立全面的生态优势的时期。中国北方有比较丰富的发现,但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没有能够回答人类此时的生计状态、适应模式和环境联系。文章从行为重建和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的人类适应置于欧亚大陆整体人类演化框架中来考虑,重新审查已有的发现,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骨角工具、装饰品和更精制的石器组合为代表的早段(EUP)和以细石叶工艺为代表的晚段(LUP);并确定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适应至少经历两次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存在至少4种适应模式;而且其地域化的特征是从早到晚加强。人类的适应辐射则主要表现于人口的扩张,特别是向极端环境的殖民,技术模式的迅速转换和地域化特征的加强。
陈胜前
三峡地区更新世人类适应生存方式被引量:18
2006年
近20年来,一大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三峡地区成为目前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更新世总体上是以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为主。长江的发育和两岸丰富的动植物为古人类适应、生存和迁徙提供了资源。广泛流行的砾石石器工业是当地古人类在背山面河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狩猎-采集活动所必需的。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从洞穴居住逐渐转为旷野游动生活,石器保留砾石石器的面貌;晚更新世末期,石片石器取代砾石石器而居主要地位,石器组合中出现了小型的刮削器和磨制石器,部分遗址伴生陶片,这说明人类生存行为由狩猎-采集向农业耕作-家畜驯养的过渡,生存方式也转为以定居为主。古人类在三峡地区的生存方式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裴树文高星冯兴无陈福友
关键词:更新世石器工业
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狩猎采集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了上百万年,尤其在晚更新世之末全新世之初他们的适应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单一。本文提出一个简约的模型来模拟狩猎采集者可能的适应行为的变化。这个模型利用我国431个气象站三十年的气候材料,模拟狩猎采集者的生态环境与可能的食物资源,然后参考民族学上狩猎采集者的材料来推定我们假想的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特征,进而预测他们可能的适应行为的变化,尤其是这些变化的地理分布,这对于我们探讨史前狩猎采集者适应行为变迁的规律可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陈胜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