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2088)

作品数:12 被引量:106H指数:7
相关作者:陈红汉苏奥平宏伟李培军李建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长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包裹体
  • 5篇盆地
  • 5篇西湖凹陷
  • 5篇流体
  • 5篇凹陷
  • 5篇成藏
  • 3篇东海盆地
  • 3篇砂岩
  • 3篇流体包裹
  • 3篇流体包裹体
  • 3篇海盆
  • 3篇海盆地
  • 2篇地质
  • 2篇动力学
  • 2篇油气
  • 2篇致密砂岩
  • 2篇期次
  • 2篇热动力学
  • 2篇古压力
  • 2篇储层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 1篇华油集团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8篇陈红汉
  • 4篇苏奥
  • 3篇平宏伟
  • 2篇李建英
  • 2篇李培军
  • 1篇李倩
  • 1篇吴悠
  • 1篇吴楠
  • 1篇马玉华
  • 1篇王萍
  • 1篇赵玉涛
  • 1篇吴桐
  • 1篇陈锦
  • 1篇张晖
  • 1篇刘洪平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烷摩尔含量约束的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预测模型被引量:6
2014年
石油包裹体显微测温和体积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重构石油包裹体组分和压力-温度(P-T)捕获条件,然而,其P-T捕获条件准确预测除精确的均一温度(Thoil)和气泡充填度(Fv)测试外,还依赖于石油饱和压力和体积预测能力.基于改进石油流体饱和压力和气、液相摩尔体积预测精度,建立了石油流体C7+组分摩尔含量与其Thoil和室温(20℃)下Fv之间的定量关系.尽管利用该定量关系可以极大地简化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过程,还是不能避免Fv对热动力学模拟精度的影响.因此,根据大量已知组分石油流体建立了甲烷摩尔含量约束的新的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预测模型.新模型中唯一变量即为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并且不再依赖于专业的热动力学模拟软件(PVTsim、VTflinc、PIT和FIT-OIL),从而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重构过程.最终,新模型捕获压力预测精度得到评价,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对捕获压力重构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单个石油包裹体甲烷含量定量化是未来石油包裹体捕获压力重构的主要研究方向.
平宏伟陈红汉Thiéry Régis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甲烷热动力学
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及成因被引量:14
2014年
依据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及物性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储层2 500~3 100 m和3 400~4 400 m的深度段发育大量的次生孔隙,两段次生孔隙带成因不同。第一段次生孔隙是在酸性环境下主要由有机酸等酸性流体溶蚀长石类矿物导致,还有少部分是由TSR反应生成的H2S溶蚀造成。第二段次生孔隙带主要由残余的早期酸性溶蚀孔和碱性环境下高岭石的伊利石化导致,少部分则由碱性流体溶蚀石英颗粒形成,同时异常高压保护深层次生孔隙,而且形成了一定量的裂缝。异常高孔带成因机理有助于优质储层的预测。
苏奥陈红汉曹来圣李成海雷明珠赵玉涛
关键词:西湖凹陷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充注期次和古压力恢复: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被引量:13
2014年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应用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期次并恢复了古压力,简化了依靠传统模拟软件获取捕获压力的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距今16.8~13.2 Ma,即中新世早期,主要充注发橙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5.00~28.86MPa;第二期为主成藏期,距今10.0~0Ma,即中新世中后期至今,主要充注天然气和发蓝绿色、蓝白色多种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38.60~44.31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苏奥陈红汉雷川陈旭王萍吴桐陈锦陈慧钦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期次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西部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成因、来源及运聚成藏被引量:16
2018年
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西部西斜坡平湖组中下段及宝石组和西次凹花港组下段两个靶区为例,基于钻测资料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目前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层的宏观分布和储层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利用气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组分及轻烃分析成果,使用盆地模拟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构造-沉积地质背景,对西斜坡和西次凹低渗近致密—致密砂岩气成因、气源和运聚成藏机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区带已钻遇的近致密—致密砂岩气主要为煤型气。西次凹致密气主要来源于本地平湖组煤系源岩,因暗色泥岩有少量的腐泥母质,可能有少量油型气存在;此外部分天然气还有本地花港组下段煤系源岩微量影响;西次凹生成的成熟后期—高成熟天然气于3.9~0Ma借助断裂大规模垂向运聚成藏,具有近源、晚期、一次成藏机制;西斜坡近致密气充注时期为2.8~0Ma,近致密气可分为两类,一类来自本地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的成熟中期天然气,于晚期充注成藏,另一类来源于异地西次凹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的成熟后期—高成熟气,也于相近时期,通过断裂与三角洲前缘砂坝构成的阶梯状运移通道大规模充注西斜坡储层,具有"远近双源"、晚期、一次成藏机制。
苏奥陈红汉吴悠雷明珠李倩王存武
关键词:成藏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
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古压力改进:饱和压力预测和体积校正被引量:9
2013年
除实验室测定参数(Th,oil、Th,aqu和Fv)外,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古压力精度还极大地受控于石油组分模型、饱和压力预测以及气、液相摩尔体积的预测精度.在改进α-β组分模型前提下,利用微调组分和匹配饱和压力方法改进并验证了石油流体饱和压力预测精度;在匹配饱和压力与实验实测饱和压力前提下,利用体积转换方法匹配22组油藏流体391个常组分膨胀实验相对体积数据,从而改善了利用Peng-Robison状态方程计算油包裹体气泡充填度(20℃)和等容线的能力.最终评价了真实石油流体组分甲烷摩尔含量和等效石油流体组分甲烷摩尔含量两个组分模拟约束条件下,改进的热动力学模拟方法和PIT软件及Vtflinc软件重构捕获压力的精度.结果表明,改进的热动力学模拟古压力方法较其他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捕获压力预测的精度.考虑到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难获取问题,利用改进后的方法结合等效流体组分约束条件是重构捕获压力的理想方法组合.
平宏伟陈红汉Régis Thiéry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古压力石油地质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5
2015年
以平湖构造带平湖组中下段为例,基于烃源岩及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尝试利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厘定的油气充注史结合储层岩石学恢复的孔隙度演化史,得到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之间具有"独特"的耦合关系,从而识别出该区存在2种不同成因类型的致密砂岩油气藏。即第1期(16.2~13.8 Ma)油充注于储层致密化之前,在浮力作用下进入储层,形成"后成型"致密油藏;第2期(5~0 Ma)油气充注于储层逐渐致密化时期,在浮力和毛细管压力共同作用下进入储层,形成"边成藏边致密型"油气藏。同时分别对应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即"早期侧向充注古构造、晚期改造"的复合成藏模式和"原油从源岩垂向充注于圈闭,同时受后来天然气气侵改造"的成藏模式。
苏奥陈红汉陈旭马玉华杨文帅刘洪平李培军
关键词:西湖凹陷流体包裹体致密砂岩成藏
利用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确定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气成藏期次及其相对成熟度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λ_(max))、红绿熵(Q)及QF_(535)等属性参数,并根据λ_(max)与QF_(535)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齐家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致密油储层中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高台子油层中发育发黄色、黄绿色、蓝绿色3种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高台子油层油包裹体λ_(max)与QF_(535)分布在3个区域,从黄色荧光区域→黄绿色荧光区域→蓝绿色荧光区域,QF_(535)值逐渐减小,反映了油包裹体中捕获原油的成熟度逐渐增高;并结合埋藏史、生烃史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认为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共经历了3幕油气充注,早期原油充注发生在白垩纪嫩江晚期79—77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晚期原油充注发生在晚白垩世明水期69—65Ma期间,对应于第2幕和第3幕充注。
斯尚华赵靖舟刘俊邦张玉攀吴伟涛李军
关键词:荧光光谱成藏期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宝云亭气田油气成藏史——来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被引量:19
2015年
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宝云亭气田平湖组储层进行包裹体岩相观察、显微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显微测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古压力模拟等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并结合原油的气相色谱,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综合研究了宝云亭气田多阶段、动态油气成藏与变迁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存在均匀的橙黄色荧光、近蓝色—近黄色荧光之间的渐变色、均匀的蓝绿色荧光、近亮蓝—淡蓝色荧光之间的渐变色和均匀的亮蓝色荧光共5种不同类型荧光光谱的油包裹体,与红外光谱的测试参数CH2a/CH3a和正构烷烃直链碳数Xstd分析结果一致。结合均一温度、古压力、含油颗粒指数、埋藏史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了西湖凹陷宝云亭气田发生了"两期油和一期气充注,油早气晚,多期成藏,晚期为主,之间还发生了混源和气洗作用"的复杂成藏过程。
苏奥陈红汉
关键词: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西湖凹陷
巴布亚前陆盆地东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圈闭类型被引量:6
2016年
在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地震资料最为详实的巴布亚湾海域区块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入手,探讨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圈闭类型,得出以下认识:1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前基底期、冈瓦纳同生裂谷—裂后期、珊瑚海同生裂谷—裂后期、达拉伊弧后伸展期和前陆盆地期等演化阶段,沉积地层垂向呈"二元结构",即前陆构造层叠加在达拉伊弧后及其下的裂谷—裂后期构造层之上,并呈楔状向南西西快速减薄超覆于东部高地之上;2巴布亚湾海域区块形成了以欧拉褶皱带为前陆冲断带、以莫尔比拗陷为前渊带、以东部高地为前陆隆起和以布莱盆地为隆外拗陷的前陆盆地系统;3初步分析圈闭类型和油气成藏条件后认为,裂谷—裂后和弧后伸展阶段形成优质海相烃源岩,前陆期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前陆冲断带发育的成排、成带逆冲背斜为首选钻探目标,前渊带的扇三角洲岩性体、浊积水道和前陆隆起带潜山构造及复合圈闭为潜在目标。
李建英陈旭董玉文王红梅杨建房周晓明
关键词:油气圈闭前陆盆地
原油裂解对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捕获压力的影响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原油裂解动力学和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阐述了地质条件下原油裂解过程对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捕获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裂解阶段(TR〈13%,T〈160℃),油包裹体均一温度随原油裂解呈增大趋势,捕获压力呈减小趋势;随着裂解程度增大(TR〈24%,T〈190℃),油包裹体均一温度随原油裂解呈减小趋势,捕获压力呈增大趋势,但此阶段油包裹体均一温度仍高于初始捕获时均一温度,捕获压力仍小于初始捕获压力;此后,随着原油裂解程度不断增大,油包裹体均一温度持续减小甚至到负值,捕获压力则持续增大甚至超过静岩压力.封闭条件下低程度的原油裂解(T〈160℃,TR〈13%)只会形成常压或者低压;而较高程度的原油裂解(TR〉40%)才会形成超压,甚至超过上覆静岩压力(TR〉70%).深部原油裂解气勘探中要特别注意地层温度位于160~190℃范围内的常压到低压油气藏,而地层温度高于190℃原油裂解气勘探应以找超压–超高压油气藏为主.
平宏伟陈红汉Régis Thiéry张晖李培军吴楠
关键词:包裹体均一温度超压原油裂解热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