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090)
- 作品数:7 被引量:133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春梅王汝南邵彬蔺照兰刘艳红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云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被引量:55
- 2007年
- 为了评价退耕还长白落叶松对土壤碳的影响,该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敦化市为例,选择了7个退耕后演替的不同时间序列的长白落叶松样地,及其附近的250年生原始林作为土壤长期碳汇潜力的一个参照,通过采集矿质土壤样品,并测定生物量碳、凋落物碳,研究长白落叶松第1个轮伐期间土壤碳量和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后12年碳密度降低到最小量75.87 Mg/hm^2,然后逐渐恢复;在退耕21年的时候,土壤有机碳恢复到农田的水平,即84.28 Mg/hm^2.21年后土壤碳密度出现净积累.造林后33年,土壤碳的增加和减少与生物量碳的累积相比是比较小的,而长期来看(250年),土壤碳库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63.4%.这种情况表明,肥沃的土壤退耕还林后,长期来看是一个可观的碳汇.颗粒态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中对土地利用变化比较敏感的指标.在0-30 cm土层中,长白落叶松林地和原始林粗颗粒态有机质分别是耕地的2.7和3.4倍,颗粒态碳在土壤总碳中的分配比例是增加的,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在好转.
- 王春梅刘艳红邵彬赵景刚
- 关键词:退耕还林矿质土壤长白落叶松
- 提高碳汇潜力:量化树种和造林模式对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0年
-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造林再造林固定的碳可以抵消温室气体减限排量。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增加林业碳汇,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造林质量——在有限的造林面积上固定更多的碳是十分必要的。树种和造林模式的选择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管理决策。文章综述了树种和造林模式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影响。树种从生物量的积累,凋落物和土壤碳储存,以及木材密度、碳贮存量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混交林能充分利用立地条件、改善树木营养状况,并且可以减少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同时分析了我国在森林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善途径,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王春梅王汝南蔺照兰
- 关键词:碳储量树种造林模式生物量土壤
- 公路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综述被引量:4
- 2010年
- 公路景观是一种实用性、功能性、观赏性、艺术性、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景观体系。作为被人类感知较多的一种景观类型,公路景观的生态规划已经逐渐成为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公路景观的合理规划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为识别和开发重要景观资源提供了条件,是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美学规划的重要途径。在阐述公路景观概念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公路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原则和主要内容。公路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廊道规划;(2)斑块与格局规划;(3)绿化规划;(4)构造物与服务设施规划。通过归纳总结,力求为公路景观生态规划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设计依据。
- 黄勇汪亚峰肖飞缪驰远郑海峰
- 关键词:公路景观生态学公路景观生态规划
- 东北地区两种主要造林树种生态系统固碳潜力被引量:42
- 2010年
- 自从1980年,我国开展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造林工程,增加了森林面积3亿hm2。造林后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都显著影响大气碳库,对全球碳素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了退耕还林不同年限长白落叶松林的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碳库的变化规律,并且选择可比性较强的退耕还红松林、退耕还草和红松原始林作为参照,分析总结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储碳能力和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的植被、凋落物碳储量随退耕还林年限增加而增加:从退耕3a到33a,植被和凋落物碳储量分别从4.134、0Mg/hm2增加到74.11、11.31Mg/hm2。土壤碳储量则是先降低再增加:在还林初期的12a里,土壤碳密度降低到最小量75.87Mg/hm2,随后逐渐恢复和积累,21a后,土壤碳密度恢复到农田的水平84.28Mg/hm2,随后土壤碳密度出现净积累。在长白山地区,退耕3、12、22a和33a长白落叶松、33a红松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是81.778、114.488、130.004、187.255Mg/hm2和178.580Mg/hm2。长白落叶松的固碳能力随林龄而增加,两种主要造林树种(长白落叶松和红松)的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没有显著差异。长期来看(如250a),生态系统碳库存的能力非常大(269.57Mg/hm2)。这种状况表明,在长白山地区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长期来看是一个可观的碳汇。
- 王春梅邵彬王汝南
- 关键词:造林长白落叶松
- 沈阳市加杨(Populus Canadensis)叶铅污染的空间分布被引量:5
- 2009年
- 实地调查采样、结合GIS技术进行室内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沈阳市加杨叶铅污染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沈阳市加杨(Populus canadensis)叶铅质量分数是0.68~106.767mg·kg-1,平均值是17.416mg·kg-1,是对照点叶铅质量分数的15.18倍,叶铅污染较严重。叶铅质量分数空间分异大,已形成4个高浓度中心。不同功能区加杨叶铅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工业区,商业区,二类混合区,居民文教区,一类混合区,对照区。与点状污染源距离越远,叶铅质量分数越小。加杨叶铅质量分数和土壤相关性极其显著,这说明沈阳市实行无铅汽油之后,植物叶铅主要来自土壤。
- 王春梅王汝南
- 关键词:铅污染
-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碳收支机制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森林土壤储存着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大约45%的碳,在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吸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积累。本文以欧洲和北美温带地区开展的有关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为基础,提炼出最可能决定加氮影响碳输入、输出效应方向和大小的因素: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外生菌根真菌、土壤呼吸及可溶性有机碳淋失,并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氮沉降响应的不确定性。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密切相关,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尽管以往碳循环研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但在碳氮循环耦合机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未来研究中,应通过探寻森林土壤碳氮相互作用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等与土壤碳氮过程的互动机制,来增进氮沉降对森林碳储量和碳通量的理解。
- 王汝南蔺兆兰王春梅
- 关键词:氮沉降碳收支
- 冻融期温带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模拟大气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3
- 2012年
- 为研究大气氮沉降在冻融期对森林土壤温室气体N2O交换通量的影响,采用不同形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混合态氮)和不同水平(对照0kg.hm-2.a-1、低氮处理50kg.hm-2.a-1和高氮处理150kg.hm-2.a-1)的氮输入,使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研究模拟氮沉降对北京西山地区温带森林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1年模拟氮沉降后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冻融期间温带森林土壤表现为N2O的排放源,排放通量显著增大并出现高峰期,土壤完全解冻后N2O排放通量有所降低且趋于稳定,冻融期N2O排放通量占2011年全年的37.4%。不同水平的氮沉降对土壤N2O排放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28),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氮沉降水平的升高而增强,低氮和高氮输入土壤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9.4和35.1μg.m-2.h-1,而对照处理仅为13.9μg.m-2.h-1;不同形态的氮输入对冻融期N2O的排放无显著性差异,硝态氮、铵态氮和混合态氮输入土壤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28.63、25.91和28.67μg.m-2.h-1。土壤pH值在短期内随着施氮量增加具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冻融过程中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冻结过程中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解冻期和解冻后,不同水平氮输入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趋向氮处理样地高于对照样地,但高、低氮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水平(高、低氮)氮输入样地N2O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H值和硝态氮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可见铵态氮含量对土壤N2O的排放起着显著地促进作用。
- 蔺照兰王春梅王汝南
- 关键词:氮输入冻融过程有效氮温带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