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381)
- 作品数:30 被引量:140H指数:8
- 相关作者:胡大一李翠兰刘文玲李蕾李运田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胸腔镜行左侧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被引量:22
- 2002年
- 探讨β 阻断剂治疗无效的长QT综合征 (LQTS)的经胸腔镜行左侧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LCSD)的疗效 ,选择 4例确诊为LQTS ,服用 β 阻断剂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LCSD。 4例手术均成功 ,其中只有 1例发生短暂的左眼充血和Horner′s综合征 ,但随后症状逐渐减轻 ,出院时症状几乎完全消失。术中切除神经节后即有校正的QT间期 (QTc)缩短 ,由 0 .5 4± 0 .0 8s降低到 0 .5 1± 0 .0 6s(P =0 .0 96 ,n =4 )。 2 4h动态心电图上测得的平均QTc术后与术前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卧式踏车运动试验显示 ,手术前 ,病人运动后T波形态较之运动前有很大变化 ;而手术后运动后T波形态较之运动前则很少发生变化 ;另外 ,术前运动后QTc升高较多 ,而术后运动后QTc变化很小 ,提示术前LQTS病人受交感神经影响较大 ,而术后LQTS病人较少受交感神经的影响 ,说明切除交感神经的效果明显。术后跟踪随访 5个月 ,仅 1例术前经常发作长时间晕厥的患者发生过 2次时间短暂的晕厥 ,初步显示LCSD手术对服用β
- 胡大一李翠兰王乐信王俊林建智刘文玲李建峰李志明李蕾
- 关键词:长QT综合征
- 家族性猝死的新病因:短QT综合征被引量:2
- 2004年
- 李翠兰胡大一
- 关键词:病因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心电图
- 起搏器治疗长QT综合征及其疗效评价被引量:13
- 2003年
- 李翠兰胡大一周金台
- 关键词:起博器长QT综合征疗效评价
- 遗传性长QT综合征SCN5A基因delD1790新突变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性长QT综合征3型(LQT3)相关基因SCN5A突变情况。方法以KCNQ1和KC-NH2基因筛查无突变,心电图表现符合LQT3的3例LQTS患者为研究对象,聚合酶链反应和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法对所有患者进行SCN5A基因扫描,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中其他成员的筛查。结果在1个LQTS家系发现SCN5A基因突变。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SCN5A基因第28外显子上存在一个杂合突变,即在5368-5370位存在3碱基(GAC)缺失,导致1790位密码子天冬氨酸(Asp)缺失(delD1790)。结论在1个中国LQTS家系发现了一个LQT3相关的SCN5A基因新突变(delD1790)。
- 梁鹏胡大一刘文玲李蕾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长QT综合征突变SCN5A基因
- 长QT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04年
- 长 QT综合征 (L QTS)指具有心电图上 QT间期延长 ,T波异常 ,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 ,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L QTS按病因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获得性 L QTS通常与心肌局部缺血 ,电解质异常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遗传性 L QTS由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引起 ,有两种形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RWS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 JL N。目前发现有致病基因 5个 ,遗传亚型 8个 ,突变位点近 2 0 0个。临床上依基因型的不同可有特异的触发因素和 ECG表现。 L QTS的标准治疗是抗肾上腺素能治疗 ,即β-阻滞剂和(或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L CSD) ;对少数病例 ,需辅以起搏器或 ICD治疗。
- 李翠兰胡大一
- 关键词:心律失常长QT综合征分子遗传学离子通道
- 表现为双向室性心动过速的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一例被引量:3
- 2005年
- 李翠兰边红胡大一王长华李洁许玉韵
- 关键词:多形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
- 钠通道疾病与心脏猝死被引量:6
- 2003年
- 李翠兰胡大一许玉韵韩献华
- 关键词:心脏猝死心脏病分子遗传学抗心律失常药
- 中国人遗传性长QT综合征KCNQ1和KCNH2基因新突变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 :遗传性长QT综合征 (LQT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脏病。特征性表现为心电图上QTc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dP)导致的晕厥和猝死。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明确遗传性LQTS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包括编码钠离子通道的基因SCN5A和编码钾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KCNQ1,KC NH2 ,KCNE1,KCNE2 ,和KCNJ2。目前 ,中国人LQTS基因突变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目的是找到中国LQTS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 ,对来自中国 14个省、市、自治区的 31个遗传性LQTS家系筛查了最常见的 2个LQTS致病基因KCNQ1和KCNH2。结果 :发现了 2个KCNQ1新突变 :S5跨膜片段的S2 77L和孔区的G30 6V;3个KCNH2新突变 :跨膜片段S1的L4 13P、跨膜片段S5的L5 5 9H和发生于跨膜片段S3的L5 2 0V。KCNH2L4 13P和L5 5 9H突变患者的ECGT波为双峰 ;KCNQ1S2 77L和G30 6V突变患者的ECGT波高尖。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突变点丰富了LQTS离子通道突变的基因库资料。本研究的中国LQTS患者的突变率KCNQ1(6 .5 % )和KCNH2(10 % )
- 刘文玲胡大一李翠兰李萍秦绪光李运田李志明李蕾董玮戚豫王擎
- 关键词:QT延长综合征钠通道钾通道KCNQ1
- 长QT综合征患者运动试验特征及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降低长QT综合征(LQTS)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机制。方法观察12例LQTS患者在运动试验过程中模拟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情况,总结其变化特征,比较LCSD手术前后这些特征的改变情况。结果手术使静息时的心率校正QT间期(QTc)缩短(0.54s±0.04s到0.50s±0.04s,P=0.026),使运动时所达到的最大心率降低(141次/min±18次/min到124次/min±14次/min,P=0.003)。运动过程中LQTS患者表现为运动中的QTc有所缩短,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显著延长(运动前:0.54s±0.02s,运动10min:0.46s±0.02s,恢复4min:0.55s±0.03s);手术使恢复早期QT间期骤然升降的程度明显减小(术后运动前:0.53s±0.03s,运动10min:0.48s±0.03s,恢复4min:0.53s±0.05s)。代表QT间期对心率适应性反应的参数———QT对RR间期的斜率,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变得明显陡峭,从运动前的0.61±0.06升高到运动后的0.71±0.07,P<0.01。手术使运动前的斜率变得明显平缓(术前0.61±0.06,术后0.55±0.07,P=0.013);同时使运动后的斜率也变得明显平缓(术前0.71±0.07,术后0.66±0.06,P=0.018)。手术前有7例患者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有顿挫T波的形态变化,手术使其中的4例变化消失。结论LCSD手术可使LQTS患者运动前后的QT/RR间期斜率都变平缓,从而降低了运动引起的QT间期过度延长,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LQTS的机制之一。
- 李翠兰胡大一史旭波杨虎王吉云梅运清刘文玲李蕾许玉韵
- 关键词:长QT综合征交感神经切除术QT间期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11例随访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 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的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的LQTS的疗效。方法 对11例LQTS患者行LCSD手术,术后定期进行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随访观察。结果 所有LCSD手术均成功,1例术后有Homer’s综合征。术后2±7天,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平均心率(HR)基本不变,最大HR由术前的103±14次/分略下降到术后的97±12次/分,而最小HR由43±5略升高到46±5次/分;运动试验中所能达到的最大HR明显下降,由术前的145±16次/分降低到术后的127±11次/分(P〈0.01,n=10)。随访16(14—25)个月,QTc值由术前的0.55±0.05下降到0.48±0.04s(P〈0.01,n=11);同时发现手术后LQTS患者ECG上有顿挫T波变光滑的现象。随访期间1例有过3次短暂晕厥发作,其余患者皆无症状。结论 LCSD对药物不能控制的LQT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 李翠兰胡大一王吉云刘文玲梅运清商利华马山马志敏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长QT综合征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T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