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R5100105)

作品数:2 被引量:139H指数:2
相关作者:陈宝梁陈再明周丹丹丁洁朱利中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台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稻秸
  • 1篇多环芳烃
  • 1篇有机污染
  • 1篇有机污染物
  • 1篇生物降解
  • 1篇生物降解作用
  • 1篇生物碳
  • 1篇生物吸附
  • 1篇生物修复
  • 1篇水稻秸秆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结构特征
  • 1篇黄孢原毛平革...
  • 1篇降解
  • 1篇降解作用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台州市环境科...

作者

  • 2篇陈宝梁
  • 1篇周丹丹
  • 1篇朱利中
  • 1篇丁洁
  • 1篇陈再明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黄孢原毛平革菌菌球对多环芳烃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被引量:10
2012年
以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Pc)为代表,研究了死体和活体Pc菌球对水中菲、芘等多环芳烃(PAHs)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及其相对贡献,探讨了碳源、氮源浓度和共存Cu2+的影响,考察了连续多次输入下菲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试图为准确掌握微生物作用下PAHs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调控作用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死体Pc菌球对水中菲、芘的去除机制为生物吸附,分配系数分别为4040和17500L/kg.活体Pc菌球的去除机制包括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3d时生物吸附对水中菲、芘的去除率分别为19.71%和52.21%;随着作用时间延长(3~40d),生物降解对菲、芘的去除作用逐渐增大(20.40%~60.62%和15.55%~49.21%),且菌体中PAHs残留量不断下降.富碳限氮营养条件下,活体Pc菌球对PAHs的去除作用和降解效果最优,在60d时分别为99.55%和92.77%(菲),99.47%和83.97%(芘),主要源于富碳增加Pc菌体生物量而增强生物吸附、限氮则触发Pc对PAHs的生物降解作用.活体Pc菌球在富碳限氮强化条件下可连续多次去除和降解新输入的PAHs,其中单次生物降解率随循环次数(6d/次)增加而增大,循环3次后菲的生物降解率高达90%.
丁洁陈宝梁朱利中
关键词:生物吸附生物降解黄孢原毛平革菌多环芳烃生物修复
水稻秸秆生物碳的结构特征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被引量:129
2013年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不同温度(100~700℃)的秸秆生物碳,用TG-DTG热重分析、CHNO元素分析、FTIR、BET-N2比表面及孔径分布等手段表征生物碳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生物碳吸附水中硝基苯、对硝基甲苯、萘、菲等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及影响因素,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试图为高效利用废弃农业秸秆资源、制备廉价的有机物吸附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生物碳含有丰富的有机碳组分和无机矿物组分,随着裂解温度升高,生物碳中有机组分的含碳量逐渐升高、极性减弱、芳香性增强,而无机矿物组分的相对含量则不断增加;当裂解温度从300℃升至400℃时,比表面积突然增大(0.16→110m·2g-1)、微孔结构被打开,主要由于水稻秸秆中纤维素组分大量分解所致.水稻秸秆生物碳吸附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介质为有机组分,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回归参数N、logKf与生物碳的芳香性指数(H/C原子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描述了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作用的相对贡献.随碳化温度升高,等温吸附曲线由线性变为非线性,吸附机制从分配作用→分配作用+表面吸附作用→表面吸附作用;分配作用部分与有机污染物的logKow呈正相关,而表面吸附则与污染物的疏水性、分子尺寸及其与生物碳的极性匹配性有关.
陈再明陈宝梁周丹丹
关键词:生物碳水稻秸秆有机污染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