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434)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邓祥征崔凯蒋黎李志慧陈冬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农地
  • 2篇农地流转
  • 2篇县域
  • 2篇黄淮
  • 2篇黄淮海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化
  • 1篇实证
  • 1篇实证考察
  • 1篇数据集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西部县域
  • 1篇面板数据
  • 1篇黄淮海地区
  • 1篇黄淮海平原
  • 1篇耕地
  • 1篇耕地流转
  • 1篇耕地生产
  • 1篇耕地生产潜力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天津市农村经...

作者

  • 2篇邓祥征
  • 1篇金贵
  • 1篇蒋黎
  • 1篇崔凯
  • 1篇李志慧
  • 1篇陈冬冬

传媒

  • 1篇农业技术经济
  • 1篇农村金融研究
  • 1篇Intern...
  • 1篇全球变化数据...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农地流转的微观机制解析——基于黄淮海地区的实证考察被引量:3
2012年
论文基于黄淮海地区农调数据及地理基础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别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两个方面分析农户特征及其所拥有耕地的质量特征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农户耕地流出和流入的驱动机制有显著差异,农业收入占比越高、户总人口数越高、人均收入增加以及耕地生产潜力提升,农户越倾向转入耕地;拥有越多人均耕地、耕地复种指数越高,农户越不易转入耕地;交通条件好的地区,农户耕地转入转出频次都较高;相对于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地区农户越易发生耕地流转;相对于纯农业经营家庭,非农兼业户越易转入耕地,而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越易转出耕地。
邓祥征李志慧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实证考察农地流转LOGISTIC模型耕地流转耕地生产潜力
黄淮海平原县域农地流转推算数据集
2018年
农地流转作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空间格局特征是分析农业转型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农户入户调查的小样本数据(包括农地流转数据、家庭最高受教育程度时间、外出就业人口占家庭人口比例、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等)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农业灾害数据、农田生产力数据等,引用ELL模型推算出黄淮海平原县域农地转入、转出规模。结果表明,2010年黄淮海平原县域农地转入规模为461.39-1,379.86 hm2,农地转出规模为908.61-2,729.94hm2。从县域农地流转规模的平均水平来看,江苏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的县域流转行为较为活跃,是黄淮海地区农地流转的热点区域;从空间格局来看,农地转入规模由西向东递增,规模较大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中北部地区,河南、山东与河北三省接壤地区。数据存储为.xlsx格式,由1个文件组成,数据量为46 KB。
金贵邓祥征陈冬冬董寅陈坤
关键词: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
中国城市化、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和空间格局的变化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县域面板数据被引量:16
2014年
本文以复种指数衡量农业土地利用强度,综合全国1670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东、中、西部考察县域层面的社会经济变量对于农业土地利用强度的作用,研究不同区域城市化进程城市土地扩张对于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分别从东、中、西部地区层面描述了1989—2005年剩余和新增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对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空间格局变化的关系作探讨。
蒋黎崔凯
关键词:复种指数固定效应模型土地利用变化
Economic Effects of Drought on Agriculture in North China被引量:1
2013年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global agriculture losses have continuously grown due to increasingly severe droughts. Compared with direct economic effects, there are great difficulties in evaluating the indirect economic effects of drought, which has severely lagged behind the urgent information needs for decision making. This study tries to solve the perplex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n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building a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that describes the balancing process of supply and demand quantitatively. Using this model, a scenario analysis i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used by drought in North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major impact of drought on the market prices of eight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Eve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 severe drought in North China, market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ll rise no more than 3.59 percent, which is less than the normal market price fluctuation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tool for evaluating indirect economic effects of drought. The results of our case study could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for China’s food market regulation.
Yingzhi LinXiangzheng DengQin Jin
关键词:DROUGHTAGRICULTURALEVALUATIN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