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5111)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苑世剑胡蓝何祝斌滕步刚林俊峰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英文
  • 4篇合金
  • 3篇低碳钢
  • 3篇碳钢
  • 3篇铝合金
  • 2篇液压
  • 2篇内压
  • 2篇起皱
  • 2篇热态
  • 2篇合金管
  • 1篇液压成形
  • 1篇液压胀形
  • 1篇应力
  • 1篇应力分析
  • 1篇胀形
  • 1篇塑性
  • 1篇塑性成形
  • 1篇气压
  • 1篇轴向
  • 1篇轴向应力

机构

  • 7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 1篇中国第一汽车...

作者

  • 5篇苑世剑
  • 3篇胡蓝
  • 2篇滕步刚
  • 2篇林俊峰
  • 2篇何祝斌
  • 1篇凡晓波
  • 1篇王小松
  • 1篇谢文才
  • 1篇刘钢
  • 1篇郑凯伦
  • 1篇张晋锋
  • 1篇王志彪
  • 1篇车长勇
  • 1篇李峰

传媒

  • 4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塑性工程学报
  • 1篇材料工程
  • 1篇Engine...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3
  • 5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低碳钢薄壁焊管液压胀形行为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研究焊管液压胀形过程的变形行为,在管材胀形性能测试系统上进行了不同长径比条件下低碳钢(STKM11A)薄壁焊管的胀形实验,获得了焊管的壁厚分布规律、胀形区轮廓形状、极限膨胀率和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管材焊缝区的减薄率仅为2.4%~5.5%,等效应变仅为0.05~0.10,变形程度相对母材区较小,主要发生几何位置移动。环向壁厚的最薄点位于以焊缝为中心的对称两侧士30°位置处。随着胀形区长度增大,管材破裂压力、减薄量、极限膨胀率均发生减小,胀形区轮廓逐渐偏离椭圆形,当长径比达到2.0时,已不再适合用椭圆函数描述。此外,胀形区长度增大过程中,管材从双拉向平面应变状态发生转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焊管的成形极限图。
谢文才苑世剑
关键词:薄壁焊管液压胀形长径比焊缝区
5A06铝合金板材热态快速气压胀形的变形形为(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热态气压胀形实验测试5A06铝合金板材在不同温度、保压时间和气压下的成形性能。测量不同成形条件下(温度:325~500°C;压力2.5,4.0MPa;保压时间:8~120s)圆底杯形件的轮廓、圆角半径和壁厚分布,分析各因素对板材热态气压胀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压力越大,保压时间越长,板材贴靠模具程度越大。圆底杯形件圆角半径最小仅为2.0mm。最小壁厚值出现在圆角与底部过渡区域。在400~500°C温度范围内,提高气体压力可以缩短保压时间,实现板材的快速气压成形。
凡晓波何祝斌苑世剑
关键词:壁厚分布
TA2钛合金管材热态气压胀形性能及力学性能(英文)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单向拉伸试验测试TA2钛合金管材在700~850°C和4×104s1~4×101s1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能,观察拉伸断口形貌。开发管材热态胀形实验装置,测试管材在770~950°C的热态气压胀形性能,获得胀破压力和极限胀形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典型的破裂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A2钛合金管材的抗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减小而减小;总伸长率显著增大(142%~331%)。热态气压胀形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胀破压力从6.5MPa单调下降至1.2MPa,极限胀形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890°C时达到最大值,约70%。在不同温度下气胀时,出现环向破裂、轴向破裂及分散破裂3种不同的破裂形式。TA2钛合金管材适合的热态气压成形温度区间为860~920°C。
何祝斌滕步刚车长勇王志彪王志彪郑凯伦
低碳钢/铝合金双层管的充液弯曲起皱行为(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双层金属管由内层耐腐蚀合金和外层低碳钢管组成,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通过有限元模拟和实验研究内外层不同厚度比和内部液体压力对低碳钢/铝合金双层管充液弯曲起皱行为的影响,分析双层管充液弯曲出现的两种起皱失稳形式,即分叉失稳和极值点失稳。结果表明:起皱随着厚度比的增加而延缓,双层管稳定性随着厚度比的增加而明显提高。通过有限元模拟确定了最优的厚度比选取范围。当内压较低时,双层管易出现内外层分析缺陷,导致内层铝合金薄壁管出现分叉失稳。随着内压的升高,内层管抗失稳能力明显提高,成型极限增加。实验结果验证了不同内压下的有限元预测结果。通过该研究,确定内压和外层管壁厚的选取方法,得到双层管充液弯曲避免内层薄壁管起皱的机理。
滕步刚胡蓝刘钢苑世剑
关键词:内压起皱
低碳钢/铝合金双层管充液弯曲变形规律被引量:2
2013年
为解决传统技术无法制造大径厚比、小弯曲半径铝合金薄壁弯管的难题,提出采用双层管充液弯曲新方法。运用数值模拟研究厚度比和内压对低碳钢/铝合金双层管充液弯曲过程中起皱行为和壁厚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厚度比的增加,起皱的现象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内层弯管外侧减薄率逐渐减小,壁厚分布更为均匀;随着内压的增加,起皱现象逐渐延缓,内层管壁厚最大减薄率增加,因此增加厚度比和内压均有助于提高双层管弯曲成形的稳定性。通过实验成功研制出径厚比为63的铝合金薄壁弯管件,外侧最大减薄率为24%。
谢文才林俊峰胡蓝
关键词:铝合金管液压成形
双层管内压弯曲过程轴向应力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双层管内压弯曲方法为获得大直径超薄弯管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文章对该方法避免内层管起皱的机理进行研究。内压在双层管轴向产生的附加拉应力,可降低弯曲内侧轴向压应力,有助于预防起皱。采用弹性理论,得到双层直管状态下附加轴向拉应力表达式,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弯曲过程中支撑内压、外层管厚度,对内层超薄管起皱和轴向应力的影响规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双层管极限支撑内压,会随外层壁厚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因此对于厚度比较大的双层管,可以通过采用较大的支撑内压,提高附加轴向拉应力的方法避免起皱。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外层管厚度增加,外层管弯曲时不易发生失稳起皱,同时弯管内侧轴向压应力绝对值降低。支撑内压越高,内外层界面贴合越紧密,内层管在承受轴向压应力时,其稳定性越高。
胡蓝王小松苑世剑
关键词:起皱轴向应力
Fundamentals and Processes of Fluid Pressure Forming Technology for Complex Thin-Walled Components被引量:20
2021年
A new generation of fluid pressure forming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three typical structures of tubes,sheets,and shells,and hard-to-deform material components that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aerospace,aircraft,automobile,and high-speed train industries.in this paper,an over all review is introduced on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fundamentals and processes for lower-pressure hydroforming of tubular components,double-sided pressure hydroforming of sheet components,die-less hydroforming of ellipsoidai shells,and dual hardening hot medium forming af hard-to-deform materiai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deformation behavior,stress state adjustment,defect prevention,and typical applications.In addition,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fluid pressure forming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including hyper lower-loading forming for ultra-large non-uniform components,precision for ming for intermetallic compound and high-entropy alloy components,intelligent process and equipment,and precis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inhomogeneous and strong anisotropic thin shells.
Shijian Yuan
关键词:HYDROFORMING
一种在微挤压中确定材料真实流动应力的方法(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不同于传统的常规成形,摩擦效应在微成形过程中非常重要。提出了一个采用微挤压实验中的摩擦因子来评估材料真实流动应力的方法。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对微挤压过程中的摩擦行为和流动应力进行研究。研究不同的试件尺寸对流动应力的影响,确定出真实的摩擦因子。结果表明,随着试件尺寸的变小,流动应力也随之减少,鼓度值随着摩擦因子的增加而增加,并获得到了纯铜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林俊峰李峰张晋锋
关键词:微成形流动应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