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70016)

作品数:21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夏炎李佳哲王力平万晋于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隋唐
  • 2篇少数民族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史
  • 2篇社会史研究
  • 2篇唐代
  • 2篇文化
  • 2篇礼物馈赠
  • 2篇民族
  • 2篇胡化
  • 2篇河朔
  • 1篇大学历史
  • 1篇代词
  • 1篇道士
  • 1篇地方官
  • 1篇地方官员
  • 1篇电子检索
  • 1篇东汉
  • 1篇动物
  • 1篇动物资源

机构

  • 18篇南开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夏炎
  • 5篇李佳哲
  • 3篇万晋
  • 3篇王力平
  • 2篇于志刚

传媒

  • 2篇宁夏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社会历史...
  • 1篇信息系统工程
  • 1篇北方文物
  • 1篇史学集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中国史研究动...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科学.经济....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敦煌学辑刊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陈寅恪“河朔胡化”说辨析被引量:1
2017年
在"种族—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陈寅恪提出了"河朔胡化"说。该说的问题指向在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而非河北藩镇的社会属性。由该说引起的关于河北藩镇"胡化""汉化"的争论,偏离了陈先生提出该说的研究旨趣,应当有所修正。对河北藩镇客观存在的"胡化"现象,不应再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着重考察唐代社会对这种现象的认知。唐廷在政治上的认同与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异见,表明了"胡化"现象虽然造成河北藩镇与唐代社会在文化上的差异,但并不足以引起双方政治关系的剧烈变动。
李佳哲
关键词:陈寅恪
日常生活史视野下隋唐时期的佛道融合——以僧人与道士为中心的考察
2017年
学界对隋唐佛道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哲学、义理等方面,而较少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层面。以日常生活史为视角,在充分搜集与梳理诸僧传、笔记小说、石刻等隋唐史料的基础上,围绕僧人与道士的日常生活进行考察,有利于增进对隋唐佛道关系的全面认识。实际上,在僧人与道士的日常生活中,双方的友好交往极为普遍。僧人的生活中出现了道教因素,道士的生活中亦融入了佛教色彩,呈现出佛道杂糅与信仰融合之现象。
于志刚
关键词:隋唐石刻文献《宋高僧传》
环境史视野下“飞蝗避境”的史实建构被引量:8
2015年
"飞蝗避境"是东汉时代广为传播的良吏神话。这一系列近乎荒诞的故事看似是叙事者的虚构,实际上在其文本叙述的背后隐藏着客观的历史真相。飞蝗虽然具有群聚与异地迁飞的习性,但是受食料、气候、天敌种类与数量的多寡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某些地区免遭蝗虫侵害的可能性极大。由此,"飞蝗避境"便不应被视为一个神话,而是在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东汉"飞蝗避境"故事的进一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部分地方官积极驱蝗的主动行为,揭示出两汉日臻成熟的驱蝗实践经验。"飞蝗避境"故事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从东汉进一步传播到中古时期逐渐淡化的转变过程,其动因是灾异天谴论与治蝗实践之间的博弈。
夏炎
关键词:环境史东汉
“北人”“南物”与唐后期南北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南贬北人间的礼物馈赠为中心被引量:4
2016年
唐后期,南贬北人之间存在一种互赠南方物产的风气。在一些独特的南方物产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某种南北互动信息。蕲州簟与文石枕的赠送既能够使双方的情感得以交织与升华,更重要的是使南贬北人在自己编织的礼物交换网络中逐渐找到了环境应对的手段与方法,在积极的个人调适中,使北人与南方环境逐渐融合。而斑竹杖与壁州鞭的赠送则具有南贬北人调适贬谪心态之功用,表达了他们对南方生存现状的强烈不满,以及逃离现实的深切渴望。在环境应对与心态调适的同时,郴笔、叠石砚与叠石琴荐的赠送又体现出南贬北人所持有的正统身份认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南北的整合趋势。南贬北人对南方主动的排斥与被动的适应,共同构成了唐后期南贬北人在南方的生存状态。这一充满矛盾的生存状态,使得南北的差异与统一、冲突与整合不时发生着博弈性的变奏,这些历史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唐后期南北历史的发展进程。
夏炎
关键词:北人贬谪士人礼物馈赠
唐宋之际的城市:“变革”还是“延续”?被引量:1
2017年
"唐宋变革"是中国古代史学界历久弥新的话题,其影响早已辐射到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思想等诸多研究领域。作为研究范式,"唐宋变革"论不断接受理论检讨和学术反思,在"变革"与"延续"的对话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就城市史研究而言,"近世"城市的标准及坊墙倒塌后城居区的变化需进一步的讨论,坊间和坊内道路在唐宋城市中的角色变化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万晋
关键词:唐宋变革城市
电子信息检索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以中国古代词语“保生”为例
2019年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电子检索功能在历史文献学上的应用,极大方便了历史文献工作者对材料的搜集与占有。但是这种新功能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足之处。如何规避这种不足,更好的发挥电子信息检索技术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探究。论文以中国古代"保生"一词为例在还原"保生"一词的原始词义过程中,研究者一步一步利用电子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充分发挥数据库检索系统在检索文献、过滤无关文献与分类相关文献上的优势,最大程度上规避了电子检索功能在历史文献学的应用上出现的问题,最终顺利得出研究结论,认为它不仅囊括了现代意义的养生学内容,还兼带有治病、信仰等多方面性质,具有一定的道教色彩,可视为"保护生命"的简称。可以说这是将传统文献研究与现代信息检索功能成功结合的一则实例。
陶良成
关键词:电子检索历史文献
城居的日常:唐代城市日常生活相关研究述评——兼论在城市史研究中探讨日常生活的路径被引量:4
2016年
随着当代中国改革进程的加速,城市社会转型成为近年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这也促使我们回头思考,在唐宋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城市形态与空间、城乡关系及其新变化、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倾斜、人口向大城市尤其是都城集中的趋势、主体社会的分流与新兴权贵和利益集团的崛起、膨胀中的城市社会边缘群体及弱势群体的官方应对、宏大叙事与微观"日常"诸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唐宋时期城市社会直面而非常值得研究及具有借鉴意义的重大问题。本专题包括三篇论文:一篇是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以及"市井之徒"与"浮寄流寓"人口对唐后期中央禁军构成的影响;一篇从"窦乂种榆"发家的故事入手,探讨唐长安城经济产业链的相关问题,以求从新视角考察并揭示唐中后期长安城经济的内在联系;一篇是借鉴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学视域,对社会生活史研究尝试向"日常生活"研究转型的深入思考。三篇论文论题虽然不同,但都希望在传统与突破的博弈中,对如何认识中古城市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以开拓城市研究更广阔的"空间"。
万晋
关键词:城市史唐代社会史研究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
从诏书用词看唐廷对少数民族与河北藩镇的态度——兼论中唐时期的夷夏之辨与河朔胡化被引量:3
2016年
在诏书的书写上,唐廷对于化外民族有着特殊的用词,但这些用词只是在涉及安史叛军的诏书中有所使用,而未见于涉及河北藩镇的诏书之中。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用词,基本不出唐廷对化内敌对政治势力的用词范围。这反映了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态度,是将其作为统一政府下的地方叛乱来对待和处理的,并未从文化层面对河北藩镇有所排斥。史料中存在的河朔胡化的言论,是中唐士大夫在夷夏之辨观念的影响下,对河北藩镇产生的主观认识,并非完全基于对河北藩镇的客观了解。
李佳哲
关键词:诏书少数民族夷夏之辨
关于隋唐并州妒女崇拜现象的探讨
2019年
隋唐时期流传于并州一带的妒女崇拜,是地方民俗中较为特殊的个案。妒女崇拜原本与名为"妒女"的泉、祠有关,并以传说中介子推之妹介山氏为祀主。妒女泉位于唐并州广阳县东北的井陉关附近。这一带的自然条件和剽悍民风,成为孕育妒神的重要土壤。妒神的存在也间接促进了汉魏以来当地寒食节俗的温和变革。妒女崇拜在唐代较为兴盛,宋、元、明、清则兴替不常,但始终活跃于并州民间。但由于妒神形象所包含的思想与主流价值相捍格,故其影响始终限于地方。
王力平
关键词:隋唐寒食
“霾”考:古代天气现象认知体系建构中的矛盾与曲折被引量:7
2014年
霾的古代含义是沙尘天气,但这与霾的现代含义相异。"霾即沙尘"的观点源于《尔雅》"风而雨土为霾"的经典解读,然而这一结论却存在谬误。实际上,霾的本意是一种昏暗的空气混浊状态,而非一种天气现象。霾的这一本意正是霾现代含义的滥觞。古人对霾的认知过程反映了古代天气现象认知体系建构中的矛盾与曲折。
夏炎
关键词:沙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