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50450402)

作品数:12 被引量:77H指数:6
相关作者:钱德玲王东坡卢文胜夏京李健全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振动台
  • 9篇振动
  • 9篇振动台试验
  • 9篇台试
  • 7篇动力相互作用
  • 6篇支盘
  • 6篇支盘桩
  • 5篇抗震
  • 4篇挤扩
  • 4篇挤扩支盘
  • 4篇挤扩支盘桩
  • 4篇建筑结构
  • 4篇高层建筑
  • 4篇高层建筑结构
  • 3篇抗震性
  • 3篇抗震性能
  • 2篇动力响应
  • 2篇振动台模型
  • 2篇台模
  • 2篇桩-土-结构...

机构

  • 13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作者

  • 12篇钱德玲
  • 5篇王东坡
  • 3篇李辉
  • 3篇李健全
  • 3篇夏京
  • 3篇卢文胜
  • 2篇徐雁飞
  • 2篇赵元一
  • 2篇李金俸
  • 1篇孙昌玲
  • 1篇赵跃平
  • 1篇杨浩博
  • 1篇雷超
  • 1篇柳炳康
  • 1篇王凯
  • 1篇刘杰
  • 1篇叶倩
  • 1篇汪哲荪
  • 1篇叶献国
  • 1篇胡亮

传媒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煤炭工程
  • 1篇煤炭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支盘桩–土–高层建筑结构振动台试验的研究被引量:20
2009年
设计和实施支盘桩–土–高层建筑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再现框架结构和桩基的震害现象。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支盘桩对结构体系的阻抗作用和单、双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对该体系的试验现象、基频、阻尼比、振型、位移反应和上部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均有较大的影响,支盘桩具有较好的抗压、抗拔和抗扭曲作用;相同工况时上海人工波激励下的结构最大位移反应比ElCentro波大,说明结构的破坏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震波的波形有关;双跨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好于单跨,并与汶川地震中很多单跨教学楼倒塌的现象一致。研究结果对抗震设计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钱德玲夏京卢文胜徐雁飞李健全
关键词:挤扩支盘桩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
液化场地的桩-土-上部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文章以液化场地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为基础,结合非液化场地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再现了液化场地中上部结构与桩基的震害现象;基于振动台试验,对试验现象;孔隙水压力、土体及上部结构的动力反应、桩的应变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液化地基使承台在震后有明显的不均匀沉降,上部结构位移幅值显著增大,孔隙水压力随着地震波的增大而上升,结构的破坏与地震的波形有关,土体液化是桩基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液化土层也具有一定的减振隔震作用。
王凯钱德玲
关键词:液化振动台试验地震响应
变截面桩基础体系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被引量:6
2011年
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采用大型软件MARC进行了数值仿真试验,再现了在地震作用下桩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基础类型变化对高层建筑结构产生的变形影响较大,桩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中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等都比刚性地基上结构体系的要小,桩基–结构体系中相当一部分地震能量通过支盘扩散到土层中,减小了上部结构的变形能。而刚性地基上结构体系中相当一部分的地震能量则转化为上部结构的变形能,导致结构损伤较大。同时,振动台试验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支盘桩结构体系的阻尼能较大,能够有效地提高基础和结构体系的抗震和减震能力,降低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对抵御地震、减少地震破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钱德玲李辉卢文胜李健全夏京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动力相互作用支盘桩抗震减灾
基于MARC分析的桩基抗拔动力特性研究
2010年
根据支盘桩-土-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动台模型试验,采用分析软件Marc对支盘桩和直杆桩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摇摆使支盘桩承受交替变化的拉压荷载,支盘上部土体中的拉"应力泡"随着结构顶层侧移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说明上拔力主要是通过支盘传递的,支盘有效地耗散了部分地震能量,减小了上部结构的摆幅.支盘桩的抗拔力由桩侧摩阻力和支盘阻力组成,随着动荷载的增大,支盘成为传递荷载的主要途径.
钱德玲李金俸汪哲荪李辉卢文胜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抗拔抗震分析
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中数值仿真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采用数值仿真试验进行结构地震反应的理论和计算分析,将理论分析结果、振动台试验结果和计算机仿真结果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和分析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抗震性能。通过数值模拟,解决试验中土压力盒损坏的问题,得到地震动激励下桩–土接触压力峰值的数据,并由此分析桩–土接触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提出桩基上的支盘是基础减振的主要构件,并承受动荷载,减轻地震波对上部结构的冲击力,同时消耗上部结构反馈给基础的振动能量。承台和桩基两侧的土压力时程曲线呈反向关系,说明基础在同一时间一侧受压,另一侧受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框架结构和承台下的桩–土在振动时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导致承台出现转动效应、建筑物产生倾倒的现象。
钱德玲宋传中王东坡赵元一柳炳康叶献国
关键词:岩土工程振动台试验数值仿真动力相互作用抗震性能
不同桩型-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对比分析
2010年
基于分层土-支盘桩-高层框架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对支盘桩及直杆桩体系进行相同条件下的建模,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其合理性。经过对比分析,在x-z向地震波激励下,直杆桩-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上部结构相对于支盘桩体系的位移、变形明显增大;两种体系上部结构的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在一层柱底和各层梁柱搭接处,而在柱底与承台交界处最大;在柱底,支盘桩体系的剪应力值和应变值比直杆桩体系更大,很容易造成这个部位的局部破坏。计算结果表明:桩型改变时,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反应有着较大的差异。
李辉钱德玲李金俸夏京李健全徐雁飞
关键词:支盘桩高层建筑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
桩-土-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0
2005年
采用挤扩支盘桩-土-结构体系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以了解在地震动激励下该体系的抗震性能以及支盘桩对结构体系的抗拉、抗压及抗扭曲的作用.在试验的基础上,对该体系的基频、阻尼比、振型、最大位移、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以及破坏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相互作用体系对结构动力特性和结构地震反应均有较大的影响,结构的破坏形式与基础形式、土层性质等因素有关,支盘桩对地震的阻抗性能有了初步的显示.
钱德玲赵元一王东坡
关键词:桩-土-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抗震性能挤扩支盘桩振动台试验
采用MARC模拟支盘桩-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建模方法被引量:5
2007年
文章以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为基础,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MARC,对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有限元计算建模的一些问题作了研究。主要包括柔性容器的模拟、网格的划分、对称性的利用、重力的考虑、土体本构模型的选用及模型的非线性模拟等。文章利用上述建模方法,对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型曲线和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计算,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照,吻合较好;通过计算分析,验证了简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和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赵跃平钱德玲吴进
关键词:相互作用
支盘桩-土-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被引量:8
2008年
文章设计实现了支盘桩-土-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要求支盘桩-地基土-上部结构之间遵循相同的相似关系;按照Bockinghamπ定理导出试验模型各物理量的相似关系式和相似系数;根据振动台设备和边界条件的要求选用试验用模型土箱和试验用土;按照模型相似关系设计了结构体系的施工图;设计了自由场试验和系统振动台试验的加载制度。试验设计确定了试验的基本原则和实现方案,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东坡钱德玲
关键词:挤扩支盘桩桩-土-结构相互作用
挤扩支盘灌注桩-土-上部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8年
论文介绍了研究挤扩支盘灌注桩-土-上部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方法,根据研究成果,挤扩支盘灌注桩中的支盘相当于阻尼器,可以起到减震作用。考虑相互作用的体系,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化。
叶倩钱德玲
关键词:动力相互作用抗震性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