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236)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张鸿祺凌锋陈通李萌张鹏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动静脉
  • 3篇动静脉瘘
  • 3篇硬脊膜
  • 3篇硬脊膜动静脉...
  • 3篇静脉
  • 3篇静脉瘘
  • 3篇脊膜
  • 3篇脊髓
  • 3篇磁共振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血管畸形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栓塞
  • 2篇畸形
  • 2篇脊髓血管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血管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宁夏医学院附...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唐山工人医院
  • 1篇北京市海淀医...

作者

  • 7篇张鸿祺
  • 6篇凌锋
  • 3篇陈通
  • 2篇卢德宏
  • 2篇支兴龙
  • 2篇李永忠
  • 2篇高勇安
  • 2篇石巍巍
  • 2篇杨丕丕
  • 2篇张鹏
  • 2篇郭德玉
  • 2篇李萌
  • 2篇滕梁红
  • 2篇张智萍
  • 1篇夏鹤春
  • 1篇梁朝辉
  • 1篇王建生
  • 1篇许锬
  • 1篇王志潮
  • 1篇叶明

传媒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血清尿酸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Et期间在山东省4家医院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3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入院尿酸水平以及脑梗死病史。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尿酸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复发脑梗死患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多因素调整后尿酸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脑梗死患者复发的相对危险性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为1.002(1.000~1.003),显示尿酸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复发相关联。进一步按尿酸四分位数进行分析,与尿酸最低四分位(〈211lμmol/L)水平的脑梗死患者相比,尿酸水平在263~333μmol/L、≥333μmol/L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OR值(95%CI)分别为1.951(1.340~2.839)、1.670(1.140~2.448)。而在211~263μmol/L水平,这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侯婷婷张金涛张永红许锬周翠玲赵玉兰曹发乐
关键词:脑梗死卒中尿酸复发
建立椎管内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手术方法及稳定性评价
2011年
背景:构建稳定的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可为临床研究脊髓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平台,课题组前期已成功构建了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改进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建立长期稳定的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急性期组、短期组、中期组、长期组,每组12只兔又分为模型兔8只和假手术兔4只。模型兔通过开腹侧侧吻合兔左肾动静脉,形成动静脉瘘,结扎后腔静脉远端和近端导致动脉血异常引流至腰静脉、椎管内静脉丛形成脊髓淤血和脊髓静脉高压。采用Jacobs法对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评估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每组动物到期后对模型兔行MRI扫描、经股动脉DSA检查动静脉瘘口的通畅,并灌注解剖取脊髓行病理学检查以判定模型符合要求。结果与结论:32只模型兔存活29只,生存率91%,动静脉瘘口通畅率79%,但长期组瘘口通畅率低,仅29%。术后模型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均有所减退。模型兔脊髓MRI表现为脊髓相应阶段的水肿;病理检查在光镜下见脊髓实质内淋巴细胞的浸润、胶质细胞的增生、髓内血管的玻璃样变性和神经元细胞变性,符合脊髓静脉高压的脊髓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髓鞘板层的松散、薄髓纤维内线粒体数目增加和神经元的固缩。提示成功建立模拟人类脊髓血管畸形的脊髓静脉高压机制导致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
陈通张鸿祺张智萍滕梁红李永忠郭德玉卢德宏凌锋
关键词:动物模型手术稳定性
三维动态增强MRA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价值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SDAVF患者分别行脊髓3D-DCE-MRA检查及DSA检查,外科手术治疗3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对3D-DCE-MRA图像进行分析,以病变的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等的显示情况为观察指标,与DSA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3D-DCE-MRA对36例SDAVF均做出正确诊断。DSA及手术确诊供血动脉42支,3D-DCE-MRA正确诊断35支,漏诊7支,误诊2支,3D-DCE-MRA诊断供血动脉的敏感性为83.3%;DSA和/或手术证实36例SDAVF共38个瘘口,DSA清晰显示37个,1个未显示;3D-DCE-MRA显示瘘口34个,4个瘘口未显示,3D-DCE-MRA对瘘口显影率为89.5%;3D-DCE-MRA对SDAVF的引流静脉均显示,且对大范围的引流静脉显示优于DSA。结论3D-DCE-MRA对SDAVF能够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对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等细节信息的显示也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脊髓DSA或使DSA时节段性动脉的选择更有针对性。
石巍巍高勇安杨丕丕张鸿祺凌峰
关键词:硬脊膜动静脉瘘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节性皮肤-肌肉-脊柱脊髓血管瘤病的治疗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体节性皮肤.肌肉-脊柱脊髓血管瘤病(Cobb’s综合征)的血管构筑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61例Cobb’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脊髓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总结该病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和致病机制,并分析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包括栓塞和手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其中栓塞治疗48例,单纯手术治疗3例,术前栓塞+手术切除10例。影响到脊髓的畸形部分的解剖疗效:完全或次全消除36例,部分消除25例。结果Cobb’s综合征由于其畸形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和解剖关系决定了致病机制,包括压迫、盗血、出血、静脉高压性淤血等。治疗的目标是影响脊髓功能的畸形部分,基于脊髓功能的临床疗效:随访1年以上的,优9例,良26例,尚可23例,差3例。结论Cobb’s综合征的血管构筑学复杂,术前需深入分析其致病机制,合理利用手术和栓塞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梁朝辉张鸿祺支兴龙张鹏李萌凌锋
关键词:脊髓血管畸形栓塞
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改进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建立长期稳定的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用于研究脊髓血管畸形致病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短期组、中期组和长期组,每组手术造模8只和假手术兔4只。手术组兔通过开腹侧侧吻合兔左肾动静脉,形成动静脉瘘,结扎后腔静脉远端和近端导致动脉血异常引流至腰静脉、椎管内静脉丛形成脊髓淤血和脊髓静脉高压。采用Jacobs法对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对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评分,连续观察行为学变化,每组动物到期后对脊髓行MRI扫描、经股动脉DSA检查动静脉瘘口的通畅,并解剖取脊髓行病理学检查。结果24只模型兔中,存活22只,生存率91.67%,动静脉瘘口通畅率95.45%。术后模型后肢的运动、感觉功能均有所减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髓MRI表现为脊髓相应阶段的水肿,但判断脊髓静脉高压早期病理改变缺乏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在光镜下见脊髓内毛细血管的扩张充血,随时间的不同呈现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的浸润、胶质细胞的增生、髓内血管的玻璃样变性和神经元细胞变性,符合脊髓静脉高压的脊髓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髓鞘板层的松散、薄髓纤维内线粒体数目的增加和神经元的固缩。结论通过该方法建立模拟人类脊髓血管畸形的脊髓静脉高压机制导致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模型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
陈通张鸿祺滕梁红李永忠张智萍郭德玉卢德宏凌锋
关键词:动物
Wingspan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4例被引量:1
2008年
陈通张鸿祺牟凤群焦力群凌锋夏鹤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介入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共治疗104例SDAVF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26例进行栓塞治疗。男性22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5.5:1;年龄34~81岁,平均55.9岁。SDAVF分别位于胸段10例、腰段9例、骶段7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麻木无力和大小便障碍,病程1~156个月,平均17.1个月。栓塞材料使用ONYX一18液态栓塞剂或ubran-2外科胶,未完全栓塞的患者,择期行手术治疗。治疗后3个月行脊髓功能评价和MRI检查,6个月行脊髓功能评价、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6例患者中有15例达到即刻完全栓塞的影像学标准。使用ONYX-18栓塞20例,14例完全栓塞;应用Glubran栓塞6例,仅1例完全栓塞。10例胸段患者中仅3例获得完全栓塞,16例腰骶段患者中,12例完全栓塞。未完全栓塞的患者2周内均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于术后3和6个月复查MRI,6个月复查DSA。完全栓塞患者症状术后即刻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6个月随访时肌力和大小便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MRI显示脊髓水肿消失,蛛网膜下腔的迂曲血管影消失。复查脊髓DSA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所有经过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结论部分SDAVF,尤其病变位于腰骶部的患者,适宜栓塞治疗,栓塞的材料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张鸿祺柳江王建生支兴龙张鹏卞立松何川叶明王志潮李萌凌锋
关键词:脊髓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动静脉瘘介入栓塞
硬脊膜动静脉瘘磁共振成像的特点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脊髓病变的MRI特点,探讨脊髓病变与畸形血管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经DSA证实的SDAVF患者32例,应用场强3.0T超导型MRI扫描仪于术前行常规脊髓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按照脊髓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1~4个椎体)、中度(5~7个椎体)和广泛(8~10个椎体)病变三组。按照改良的Aminoff和Logue步态与排尿障碍法,于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6分为轻症者,≥6分为重症者。结果①30例病变中心位于下胸段(94%,30/32)。32例中病变局限组8例(25%),临床轻症者6例,重症者2例;中度组19例(59%),临床轻症者5例,重症者14例;广泛组5例(16%),轻症者1例,重症者4例。②32例患者髓内均可见T2WI高信号,31例高信号位于脊髓中心,呈"铅笔样"改变,1例呈弥散状分布;2例髓内可见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后,31例脊髓强化,1例未见强化。③瘘口位于脊髓病变范围内12例,位于脊髓病变范围外20例。④31例引流静脉范围≥相应脊髓病变范围,且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部位一致;1例脊髓病变>引流静脉范围,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部位部分一致。结论①SDAVF脊髓病变范围广泛、多位于下胸段,病变范围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临床症状相对轻。②MRI上多表现为沿脊髓中心走行的铅笔样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少见。③SDAVF脊髓病变部位与瘘口常不一致。④SDAVF异常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分布一致,且通常大于脊髓病变范围。
杨丕丕高勇安石巍巍张鸿祺凌锋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脊髓疾病硬脊膜动静脉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