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151009101000021)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4
相关作者:荣宏伟张可方李锐雄蓝斌朱天翔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汕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动脉旁路
  • 3篇动脉旁路移植
  • 3篇动脉旁路移植...
  • 3篇血管
  • 3篇移植术
  • 3篇旁路移植
  • 3篇旁路移植术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旁路
  • 3篇冠状动脉旁路...
  • 3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血管桥
  • 2篇再狭窄
  • 2篇溶酶
  • 2篇溶酶原激活剂
  • 2篇组织型
  • 2篇组织型纤溶酶...
  • 2篇组织型纤溶酶...

机构

  • 4篇广州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作者

  • 4篇张可方
  • 4篇荣宏伟
  • 4篇李锐雄
  • 3篇朱天翔
  • 3篇蓝斌
  • 2篇王沐廷
  • 2篇杨彦龙
  • 2篇马陈声
  • 2篇李健中
  • 1篇刘涛
  • 1篇蔡慕妍
  • 1篇孟令英
  • 1篇李恩民
  • 1篇凌忠勇
  • 1篇曹勇锋
  • 1篇张朝升
  • 1篇肖泽周
  • 1篇李琼妹
  • 1篇邱旭龙
  • 1篇陈恕

传媒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广东化工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环境因素对铜离子毒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铜是城市污水中常见的危害性重金属之一.在驯化好的活性污泥系统中,通过改变环境因素(MLSS、COD负荷、pH及DO),考察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铜离子对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以期为重金属废水处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增大MLSS和COD负荷将显著提高微生物脱氢酶活性,有利于微生物抵抗铜离子毒性;在弱酸性与弱碱性条件pH与铜离子毒性呈协同效应,pH>7.5时铜离子可能产生Cu(OH)2沉淀而使其毒性降低;DO<1 mg.L-1时,提高DO有利于促进异养微生物脱氢酶活性,DO>1 mg.L-1时则与铜离子毒性起到协同效应,但DO的提高会提高硝化细菌活性.
荣宏伟李健中张可方
关键词:重金属环境因素微生物活性
pH对SBBR工艺亚硝酸型SND及过程控制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在亚硝酸型SND过程中,pH值变化对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物活性具有明显影响,pH值在6.8~8.2的中性和略偏碱性范围内可以较好地实现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DO、pH和ORP的变化规律与反应器内COD的降解和"三氮"的转化有良好的相关性,pH值变化对DO和ORP曲线变化规律影响较小,但pH曲线变化较大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对反应过程控制中失去指示意义,可以根据DO和ORP在变化曲线上的特征点来判断SBBR法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终点。
史旭东荣宏伟张朝升凌忠勇张可方
关键词:PHSBBR亚硝酸型SND过程控制
人大隐静脉与胸廓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生长特性的比较
2014年
目的:探讨人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与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ITA)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并比较二者的生长特性。方法: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剩余的SV与ITA血管标本,分为SV组与ITA组,用植块法进行VSMCs的原代培养,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并比较两组细胞培养时间的差异。去血清培养48 h后,在DMEM/F12、100 ml/L FBS及10 ng/m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不同培养条件下,观察SV的VSMCs与ITA的VSMCs生长情况。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并进行比较。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均获成功。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平滑肌肌动蛋白(SMα-actin)位于细胞质,总阳性率>95%。SV组原代培养植块周围细胞爬出时间为(9.1±1.1)d,大于ITA组的(5.8±1.0)d(P<0.05)。SV的VSMCs再次传代培养时间为(34.9±3.4)d大于ITA的VSMCs首次传代培养时间(29.1±4.4)d(P<0.05)。SV的VSMCs再次传代培养时间为(9.0±4.2)d,与ITA的VSMCs再次传代培养时间(9.6±3.9)d相似。两组细胞在相同培养条件时,未见明显的形态学差异,细胞生长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植块法进行SV与ITA的VSMCs原代培养简便可行,细胞纯度高,具有良好的细胞表型转变特性,是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桥再狭窄分子机制良好的细胞模型。SV的VSMCs可能较ITA的VSMCs具有更强的增殖潜能,二者内在属性的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朱天翔蓝斌李锐雄孟令英许丽艳李恩民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隐静脉胸廓内动脉细胞培养
不同泥源磷源对厌氧除磷的影响
2011年
通过厌氧培养基试验,在厌氧条件下,考察始末总磷的浓度,研究了不同泥源、不同磷源、不同起始磷浓度对厌氧除磷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厌氧35℃避光培养条件下,以猪粪、鸡粪、具有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耦合除磷的污泥、SBR污泥、EGSB厌氧污泥、ASBR污泥、SBR污泥和具有同步脱氮生物化学除磷的污泥为泥源的培养基试验中,EGSB厌氧污泥和ASBR污泥为泥源的厌氧除磷效果最佳,且以ASBR污泥为泥源的培养基的除磷效果高于以EGSB厌氧污泥为泥源的培养基。以磷酸氢二钾为磷源时的磷去除效果最佳(高达43.1%),其次为磷酸二氢钾,最差为六偏磷酸钠。采用磷酸二氢钾为磷源时,随着磷浓度的升高,总磷的去除量增加,当总磷含量高于70 mg/L时,总磷去除量不随初始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维持在20 mg/L左右。
张佩兰荣宏伟张可方刘涛曹勇锋
关键词:厌氧除磷培养基磷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3个月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及影响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9年6月至2016年5月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患者共121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向患者发放SF-36生存质量调查量表,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与术前比较CABG术后3个月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以及躯体健康总评和精神健康总评的分值均增高(P<0.01)。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因素与术后精神健康总评分值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 CABG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分值较术前均不同程度增高,合并基础疾病、高龄患者、女性患者、病变较重、术前健康评分值低等因素是导致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值下降的主要原因。
蔡慕妍李琼妹王沐廷邱旭龙李锐雄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分流术
铜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影响研究被引量:26
2010年
通过人工投加铜离子对驯化污泥的破坏性实验,研究了各浓度铜离子对活性污泥氨氮、COD降解的影响及其TTC-脱氢酶活性、氧摄取速率(SOUR)、氨摄取速率(AUR)的影响。结果显示,0-5 mg/L的铜离子对处理系统有机物的去除率影响不大。铜离子浓度与活性污泥的TTC-脱氢酶活性、SOUR以及AUR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性;低浓度的铜离子对TTC-脱氢酶活性和SOUR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AUR则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铜离子浓度达到5 mg/L时,其对SOUR、TTC-脱氢酶活性以及AUR的抑制率均超过50%。在此情况下,采用TTC-脱氢酶活性、SOUR以及AUR等指标,能快速有效地表征铜离子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荣宏伟李健中张可方
关键词:TTC-脱氢酶活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移植血管桥再狭窄动物血管的差异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PLAT)在移植血管桥再狭窄动物血管的差异表达。方法通过兔双侧颈动脉进行动脉桥和静脉桥的移植,形成双侧移植血管桥再狭窄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PA在动物模型动脉桥、静脉桥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血管桥移植前,t-PA在实验动物颈动脉和颈静脉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桥移植后,t-PA在动脉桥的表达明显高于静脉桥(P〈0.05),于16周时达到高峰[(32.34±4.74)%比(16.74±3.14)%],以后随时间延长而出现表达减少(P〈0.05)。结论t-PA在术后早期对血管桥具有保护作用,其表达的高低与术后血管桥再狭窄关系密切。
李锐雄蓝斌朱天翔杨彦龙王沐廷马陈声蔡志雄王良玉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狭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免疫组化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预防血管桥再狭窄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预防血管桥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37例患者,按术后早期不同抗凝方案分为t-PA组与常规组,其中t-PA组12例,常规组25例。t-PA组手术24 h后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同时应用t-PA 0.25mg/(kg·d)静脉泵入,连续3 d;常规组仅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患者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t-PA组大隐静脉血管桥在术后3个月时平均狭窄程度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1个月时,两组移植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移植血管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应用t-PA,能有效预防大隐静脉血管桥的早期再狭窄,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李锐雄杨彦龙朱天翔蓝斌马陈声陈恕肖泽周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狭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