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8DFA20700)

作品数:9 被引量:108H指数:6
相关作者:杨巍然刘峰黄雄南张家声王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震
  • 4篇地震构造
  • 2篇地震构造图
  • 2篇断层
  • 2篇旋回
  • 2篇开合构造
  • 2篇集群
  • 2篇构造图
  • 2篇构造旋回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表破裂特征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断层
  • 1篇地震过程
  • 1篇动力学
  • 1篇断层崖
  • 1篇新全球构造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分析
  • 1篇玉树地震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华中构造力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篇杨巍然
  • 3篇张家声
  • 3篇黄雄南
  • 3篇刘峰
  • 2篇柏美祥
  • 2篇沈军
  • 2篇王杰
  • 2篇石广岭
  • 1篇张明华
  • 1篇郭铁鹰
  • 1篇曾佐勋
  • 1篇冯军
  • 1篇董彦芳
  • 1篇袁小祥
  • 1篇张抗
  • 1篇梁晓
  • 1篇姜春发
  • 1篇李德威
  • 1篇甘卫军
  • 1篇牛向龙

传媒

  • 5篇地学前缘
  • 2篇内陆地震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板内地震过程的三层次构造模式被引量:37
2009年
地震的本质是一个能量长期积累和突发释放的地质过程。在板内地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板内地震的三层次构造模式——软流圈上隆的深部构造、中地壳韧性流变层(低速高导层)及其上、下的强硬层组成的中部三明治构造和上地壳浅表脆性断裂构造。软流圈上隆使岩石圈减薄并为震源提供热能和机械能,提升地震三明治构造中韧性流变层的温度,且降低其粘度,相应地加大了高导层与高阻层的能干差,使得热能和机械能引起的应变能在两种不同流变性质介质边界附近强烈集中。三明治构造上面脆性断裂加速了应力集中,当活动断层达到三明治构造边界,即可触发地震的发生,引起应变能、热能的突然释放。基于以上模式,我们初步设计了对三层次构造信息的地震监测系统。
杨巍然曾佐勋李德威邢集善王杰罗文行
关键词:板内地震
新疆及邻区地震构造图简介被引量:17
2011年
简要介绍了新编新疆及邻区地震构造图的主要内容。本图在1∶1 000 000新疆地震构造图的基础上,修改扩编而成。比例尺为1∶2 500 000,采用李廷栋主编的1∶2 500 000中国西部及邻区地质构造图为底图。编制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遥感资料的重新判读和解译。建立了图内近300条活动断裂及150条活动褶皱的数据库及相应的档案。图内涉及喜玛拉雅—帕米尔—西昆仑、天山、阿尔泰—西蒙古—萨彦等地震构造带,对这些地震构造带内靠近边境地区的主要地震构造的基本信息做了简要介绍。
沈军柏美祥石广岭
关键词:地震构造图
开合构造:新全球构造观探索被引量:9
2016年
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1979年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上,出现八大学派的领军人物同台亮相阐明各自观点的壮观场面。尔后多旋回学说的领军人黄汲清及其继承人之一姜春发、断块构造学说的领军人张文佑及其继承人之一张抗、区域大地构造学说的领军人马杏垣及其继承人之一杨巍然几乎同时分别提出多旋回手风琴式开合、断块开合和"开""合"构造观点。三大学派殊途同归携手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合构造理论,开合构造理论是研究开合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质体的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的学科。本文是对开合构造研究的新一轮成果的总结。(1)开合运动的基本属性为:开合运动是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揭示了各种地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开与合是地球动力学中一对主要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换,转换点(区)时空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地学开合律为开合运动规律的总结:它包括开合运动规模上的级次性和层次性;时间上的旋回性、空间上的互补性、演化上的方向性,并总结出由简至繁和从点开始、到线、再到面的开合迁移演化模式。(3)开合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概念:开合标志是指能确定开合属性的各种地质现象,它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基础资料;开合建造及建造序列是研究开合过程中物质的组合特征,它们反映了该物质组合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及开合构造演化的阶段;开合构造类型是根据开合标志的综合,总结出不同级次和层次的开合运动的组合规律,它反映了大陆-大洋开合演化的不同阶段,目前已总结出8种开合构造类型;开合构造单位是开合构造综合特征和开合构造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的总结,提出了以大陆一级构造单位为开合构造集群的新概念,它强调集群内各
杨巍然姜春发张抗郭铁鹰
关键词:开合构造构造旋回
阿尔泰—萨彦及邻区地震构造图简介
2013年
简要介绍了新编阿尔泰—萨彦及邻区地震构造图的主要内容。该图是在1∶2 500 000新疆及邻区地震构造图的基础上,修改扩编而成。比例尺为1∶5 000 000,采用李廷栋主编的1∶5 000 000亚欧地质图为底图。编制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遥感资料的重新判读和解译,建立了图内50余条主要活动断裂数据库及相应的档案。图内涉及天山、阿尔泰—西蒙古—萨彦、贝加尔等地震构造带,并对这些地震构造带内的主要地震构造的基本信息作了简要介绍。
石广岭沈军柏美祥
关键词:地震构造图
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被引量:27
2012年
根据中国学者的开合构造观点,分析了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提出"构造集群"、"构造运动程式"等一些新的认识。(1)亚洲划分为11个大地构造旋回并归纳为大陆基底形成、泛大陆和超大陆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板块构造与陆内演化三大阶段。(2)以23条俯冲带或碰撞带为骨干,划分了以西伯利亚陆块、古中华陆块、印度陆块和太平洋板块为核心的北亚、中亚、南亚和东亚4个构造集群,以及11个二级和86个三级构造单元。构造集群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陆块、大小不同的地块和各个时期造山带的聚合体;两个构造集群间存在一个构造结合区。(3)亚洲构造变形特点为:中亚构造集群基本呈东西向展布,分别受围绕西伯利亚陆块分布的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和围绕印度陆块分布的主体向北北东突出的弧形构造(仅内弧出现了向南突出的喜马拉雅弧)的挤压,它们同时又被北北东向展布的东亚构造集群强烈改造,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表明古中华陆块在亚洲大地构造演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4)亚洲大地构造时空演化与全球同步经历了哥伦比亚古陆、罗迪尼亚古陆和潘基亚古陆形成的3次重要造陆事件。在此过程中,中亚构造集群独具特色:哥伦比亚古陆1 850Ma形成,稍早于南亚构造集群(1 800 Ma)和北亚构造集群(1 800~1 600Ma);罗迪尼亚古陆830Ma形成,晚于南北两侧的900~1 000Ma;潘基亚古陆210Ma形成,也比全球普遍于250Ma形成的时间晚。印支运动的广泛发育和强烈影响是中亚构造集群乃至亚洲最显著的特征。(5)总结出背向俯冲对接式、单向运移拼贴式和原地开合手风琴式3种构造运动程式。背向俯冲对接式的动因是地幔对流(软流圈对流或地幔柱对流);单向运移拼贴式可能与地幔上升产生的地幔层流有关;原地开合手风琴式推测是深部地幔"热点"周期活动所
杨巍然王杰梁晓
关键词:开合构造构造旋回
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和松潘—平武剪切转换构造体制被引量:6
2010年
石炭系碳酸盐岩中大规模断层崖残留体是研究区新构造变动的显著地貌特征。相关摩擦滑动面的产状、擦痕线理定向及其运动学标志的野外观测数据表明,西起川主寺,东抵黄龙乡,中更新世(Q2)以来存在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左行走滑断层。沿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断层的位移在切错了近SN走向的岷山隆起后,向东追踪并改造先存的雪山逆冲断层,在黄龙乡以东通过3种方式发生了构造和位移转换,即(1)其前方北侧派生出一系列NE走向的左行剪切断裂;(2)沿走向位移逐渐减弱为顺层滑动;(3)其前方南侧转化为沿近SN向虎牙断裂的左旋斜冲。川主寺—黄龙断裂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岷江、虎牙冲断层的构造联系,支持一个左行剪切转换构造体制。松潘—平武地区的卫星遥感图像,1970—2008年的地震活动性,以及1991年以来4次GPS重复测量结果所建立的现今位移矢量场等证据表明,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断裂系统是继东昆仑—岷江断裂组合之后发育起来的、现在仍然活动的剪切转换断裂构造,是青藏高原东缘东北角的典型地震构造样式之一,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具有向东逃逸的趋势。
张家声黄雄南牛向龙刘峰
关键词:断层崖地震构造转换断层
松潘—甘孜地区百年地震构造和现今动力学被引量:2
2012年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隅(96°~107°E,30°~35°N)。基于该地区长度大于2km的4 781条1∶20万数字化实测断裂、1900年以来的5 220条数字地震记录,以及野外地质观测数据,识别出993条不同属性的地震断层,构建了该地区百年地震构造格局。1970年以来十年期地震断层跃迁图像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马—虎牙强烈震群爆发之后,地震活动在沿各主要走滑断层带自西(北西)向东(南东)迁移的同时,逐渐向中部贡玛—达曲断裂带和南部鲜水河断裂带的东南段集中。地震活动的断裂构造联系主要表现为挤压剪切转换机制和典型的楔顶效应。研究区165个GPS速度矢量展现了与3个地块和以鲜水河断裂带为主的速度域、速度梯度带和速度扰动区。跨研究区南缘鲜水河断裂带的位移速率因贡玛—达曲断裂带汇聚而达到了6.5~8.6mm/a,而跨北缘东昆仑断裂带的位移速度只有1.8~2.2mm/a。因鲜水河断裂走向在其中南段发生向南的急剧偏转,垂直断层面的位移矢量分量不断增强,形成了汶川8.0级地震成核及NE向单边破裂的动力学条件。
张家声甘卫军张明华黄雄南刘峰
关键词:地震断层GPS数字化
南北地震带北段与蒙古中部活动断裂构造特征被引量:9
2012年
从现今地质构造组成出发,结合地震活动特征,总结了近年来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东边界北段(南北地震带北段和蒙古中部)主要活动断层的研究成果。认为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的现今地质构成实质是一系列大型走滑断裂构造的尾端构造与侧向断层,或者是夹持于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张扭性地堑断裂系,包括:六盘山弧形断裂带、桌子山-贺兰山断裂系、狼山-色尔腾山前断裂系、达兰扎达嘎德断裂系、莫高德断裂系、库苏古尔裂谷系。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地震构造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局部上地幔物质流动或显著地幔各向异性所控制的现今区域应力场条件下,沿大型走滑断裂带两侧或尾端不同方向的先存断裂的重新活动。
黄雄南张家声李天斌刘峰冯军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冲沟左旋错断现象。地震后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分布,在玉树县城西北部的主破裂带具有左行右阶走滑特征;玉树县城西南至桑卡一段的破裂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山体裂缝;桑卡西部的一段地表破裂表现为逆冲运动特征。玉树地震造成的房屋建筑破坏、水渠破坏、山体滑坡主要沿断裂带分布,玉树县城西部和南部房屋倒塌严重,玉树至桑卡一带断裂沿线村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多处水渠破坏造成道路阻塞。结果表明玉树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和震害分布受断裂带控制。
董彦芳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
关键词:玉树地震地表破裂高分辨率遥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