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241)
- 作品数:13 被引量:72H指数:5
- 相关作者:董军兰青黄强王爱东刁艺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通大学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胶质瘤干-细胞超微结构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从超微结构方面探讨胶质瘤干-祖细胞(GSCP)体外培养无限扩增、基本不分化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将GSCP常规进行包埋、切片,通过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GSCP的核质比高,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结构较发达,但溶酶体少见,粗面内质网欠发达,未见典型的自噬小体。常染色质居多,异染色质少,有1~3个核仁。在GSCP的球体内,未见典型的凋亡细胞,相邻细胞间存在发育欠佳的桥粒或中间连接。结论GSCP是一类处于分化抑制状态的幼稚细胞,自噬活性丧失和其他细胞器的不发达是其分化抑制的重要原因。
- 赵耀东黄强张天一董军王爱东丁斐兰青顾晓松秦正红
- 关键词:胶质瘤干细胞超微结构
- 建立脑肿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方法探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建立脑肿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于脑立体定向仪辅助定位下,分别将经体外培养的脑肿瘤干细胞球(SU-1和SU-2)和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单细胞悬液缓慢注射至裸小鼠右侧尾状核;徒手将SHG44细胞皮下移植瘤组织块、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体外细胞系移植成功获得的颅内肿瘤组织块和肺癌脑转移瘤组织块接种于裸小鼠右侧尾状核,HE染色检测不同来源肿瘤细胞致瘤率。结果细胞悬液注射法致瘤率为100%(45/45)。肿瘤组织块直接移植法致瘤率分别为:SHG44细胞皮下移植瘤为93.33%(14/15),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体外细胞系移植瘤为98.46%(128/130),肺癌脑转移瘤为72.31%(47/65);裸小鼠死亡率为1.41%(3/213)。形成的可移植性肿瘤分为侵袭性明显和不明显两种类型,与亲本肿瘤特征一致。结论两种移植方法均可成功制备包括脑肿瘤干细胞在内的人胶质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反映了亲本肿瘤最基本的致瘤性和侵袭性特征。细胞悬液注射法操作时间较长,但为体外培养的单个细胞和细胞球移植所必须;肿瘤组织块直接移植法可用于临床肿瘤、可移植性肿瘤的直接接种,操作时间短、效率高,适用于批量实验。
- 李如军黄强董军宋武超王爱东兰青
- 关键词:脑肿瘤神经胶质瘤干细胞异种移植模型抗肿瘤试验
- 对脑肿瘤干细胞五年研究历程的反思及再认识被引量:7
- 2008年
- 自1998年首次从人类肿瘤实体瘤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TSCs)后,2003年Singh等又于髓母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了一小群有别于其他绝大多数肿瘤细胞的特殊脑肿瘤细胞,并证实该细胞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潜能和部分分化能力等干细胞样生物学特征;自此激发了对脑肿瘤干细胞(BTSCs)研究的热潮。随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此类细胞具有与普通脑肿瘤细胞不同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
- 董军
- 关键词:脑肿瘤干细胞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生物学特征遗传学特征人类肿瘤
- 人脑肿瘤组织块裸小鼠原位移植方法研究及移植瘤的亲本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用肿瘤组织块直接接种法建立人脑肿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通过分析移植瘤的生物学特征来证明本操作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取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的新鲜组织或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剪成小块,置入专用套管针,通过事先钻好的颅骨孔.徒手推入裸小鼠右尾状核。观察致瘤率、移植瘤的组织细胞形态、相关标志物、MRI图像特征和荷瘤鼠生存期。结果肺腺癌脑转移瘤和GBM组织在鼠与鼠之间分别传了6代和13代,荷瘤鼠生存期分别为(38.0±0.9)d和(19.0±1.3)d。肺腺癌脑转移瘤移植瘤不向周围正常鼠脑组织侵袭,分泌酸性粘液及表达癌胚抗原等生物学特征与其亲本肿瘤一致:而GBM移植瘤具有向周围正常鼠脑组织高度侵袭及高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生物学特征也与其亲本肿瘤一致。结论肿瘤组织块直接注入裸小鼠脑内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比肿瘤细胞悬液接种方法相对简易,且移植瘤能更好地保持亲本肿瘤的特征。此法可进一步在各种脑肿瘤动物原位移植实验中推广应用。
- 王中勇刁艺黄强李如军吴自成王爱东董军兰青
- 关键词:脑肿瘤原位移植免疫缺陷小鼠
- 原发和复发脑肿瘤干细胞在裸小鼠脑内侵袭性生长特征比较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人源脑肿瘤干细胞(hBTSC)在免疫缺陷动物脑内高致瘤性及高侵袭性。方法将原发和复发1×10^5个细胞的hBTSC球接种到40只裸小鼠脑内,移植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结果40只裸小鼠在30d内全部成瘤。两种hBTSC在接种部位呈浸润性生长的同时,还散布于其他区域。但侵袭形式不尽相同,原发者在接种侧半球,呈团块,局限于脑实质;复发者,还浸润软脑膜和对侧半球。复发者MMPl+细胞的分布比原发者密集。结论hBTSC除了高致瘤性,还具高侵袭性。复发hBTSC的侵袭性更强,可能与MMPl高表达有关。
- 吴银艳刁艺黄强张全斌董军兰青
-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致瘤性侵袭性
- 替莫唑胺缓释微球治疗人脑胶质瘤被引量:5
- 2008年
- 替莫唑胺(TMZ)治疗胶质瘤是近年胶质瘤化疗研究领域的热点,替莫唑胺缓释药物在肿瘤局部应用的疗效研究目前未见文献报告。替莫唑胺缓释微球(P-TMZ)是由聚双碳苯氧丙烷癸二酸(PCPP-SA)包被替莫唑胺而制成。P-TMZ能缓慢释放药物,并能达到有效抑瘤浓度,作用时间长、毒副作用小,较适合作为肿瘤间质内化疗的药物。
- 周光华董军吴自成马辉陈宝敏黄强杨海龙王国成
-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替莫唑胺缓释微球间质内化疗缓释药物
- 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Nestin在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近来研究表明,胶质瘤中一小群表达干细胞标志的细胞是胶质瘤发生及发展的根源。本文探讨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Nestin在不同恶性程度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77例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组织中CD133和Nestin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肿瘤组织中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组织中,CD133及Nestin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D133和Nestin的表达情况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性相关(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CD133和Nestin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P<0.05),CD133和Nestin基因的高表达预示一个较短的生存时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D133是独立于病理级别及其他临床变量的预后因子。结论:检测胶质瘤组织中CD133和Nestin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评价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预后。
- 许亮董军兰青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肿瘤干细胞干细胞标志物
- 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放射耐受及其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耐受放射中的作用,为克服恶性胶质瘤放射耐受寻找新的干预靶点。方法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培养自建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以及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SHG-44,观察不同剂量直线加速器照射前后细胞形态变化、Hoechst 33342-细胞和CD133+细胞比例、肿瘤细胞存活率和裸小鼠致瘤率等项指标,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照射前后MGM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当照射剂量为1~15Gy时,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系SU-2中的Hoechst 33342-细胞和CD13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高达18.73%和13.70%,细胞存活率升高、致瘤率(8/8)增加、侵袭性增强,MGMT基因表达水平轻度升高。结论经一定剂量的X线照射后,胶质瘤干细胞因具有强于其他肿瘤细胞的放射耐受性而出现选择性存活且细胞比例升高,其生物学特性如细胞存活率、体内致瘤率增加,侵袭性增强。可能与胶质瘤干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提高有关,确切的分子学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陈宝敏董军沈云天王中勇宋武超黄强兰青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辐射耐受性荧光免疫测定甲基转移酶
-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之间依赖微生态环境而转化的假设被引量:4
- 2010年
- 我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人脑胶质瘤的研究,建立了至今仍在应用的中国第一株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及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NHG-1,
- 黄强杜子威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肿瘤干细胞
- CD133基因表达与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75例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及4例正常脑组织中CD133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肿瘤病理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肿瘤组织和2例正常脑组织中CD133的表达情况,在蛋白表达水平予以验证。结果CD133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D133在正常脑组织中未见表达,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CD133表达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检测胶质瘤CD133表达水平有助于评价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为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许亮丁鹏兰青董军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肿瘤干细胞CD133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