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03030306)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游木荣张世民荆志振俞光荣苗军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武警医学院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皮瓣
  • 4篇静脉
  • 3篇静脉回流
  • 2篇岛状
  • 2篇岛状皮瓣
  • 2篇远端
  • 2篇远端蒂
  • 2篇退变
  • 2篇逆行
  • 2篇逆行岛状
  • 2篇逆行岛状皮瓣
  • 1篇蛋白
  • 1篇蒂皮瓣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前体蛋...
  • 1篇血清
  • 1篇隐静脉
  • 1篇营养血管
  • 1篇远端蒂皮瓣
  • 1篇在体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天津医院
  • 3篇武警医学院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俞光荣
  • 4篇荆志振
  • 4篇张世民
  • 4篇游木荣
  • 3篇夏群
  • 3篇苗军
  • 2篇徐永清
  • 2篇张勇
  • 2篇陆华拓
  • 2篇游永刚
  • 2篇王非
  • 2篇余鹏
  • 2篇刘春蓉
  • 1篇时志斌
  • 1篇王坤正
  • 1篇朱崇涛
  • 1篇杨徐
  • 1篇樊立宏
  • 1篇唐辉
  • 1篇党晓谦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细胞微囊的制作工艺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系统回顾当前国内外人工细胞微囊制作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0-01/2006-06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的文章,检索词“microcapsule,artificialcell,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医学文献数据库1999-01/2006-06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人工细胞微囊的成囊材料、成囊工序及微囊发生器的研究。②人工细胞微囊生物特性的研究。③能获取文章的全文。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0篇与人工细胞微囊制作相关的文献,61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的26篇为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研究;对符合标准的35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免疫排斥反应是造成细胞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微囊化人工细胞是一个有效的免疫隔离方法,选择适当的囊材、先进的制作工序和机械设备,能显著提高微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免疫隔离效果,提高细胞移植的成功率。结论:日益成熟的人工细胞微囊技术将会带来细胞移植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一些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余鹏夏群苗军刘春容杨徐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1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μ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μ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1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3;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荆志振俞光荣王栋游木荣张世民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兔软骨终板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退变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体外分离单层培养兔软骨终板细胞,并通过传代建立软骨终板退变模型。方法:利用酶联合消化法分离软骨终板细胞,比较不同消化时间后,细胞收获数量及存活率,通过传代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终板细胞的表型。结果:Ⅱ型胶原酶消化3 h后,收获细胞数量最多,且细胞存活率最高;随着传代,软骨终板细胞由三角形逐渐向长梭形转变,蛋白多糖分泌减少,出现反分化等退变现象。结论:体外可单层培养兔软骨终板细胞,通过传代能够建立退变模型。
张勇徐永清王非陆华拓朱崇涛唐辉游永刚
关键词:软骨终板细胞培养退变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β-淀粉样前体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血清β-淀粉样前体蛋白(B-AP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不同时间点含量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SCI中的作fH机制及其时程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9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完全损伤(完全损伤组,30只)和不全损伤(小完全损伤组,30只)动物模刹,另30只大鼠仅行椎板切除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2h、24h、3d、7d、14d采集股静脉血,ELISA检测不同程度SCI大鼠伤后血清B-APP和hs-CRP含量变化。结果B-APP于急性SCI后24h达到最高水平,hs-CRP第3天达到高峰。完令损伤组各时间点β-APP和hs.CRP水平分别与不拿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全损伤组与似乎术组除14dβ-APP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两组的p-APP、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CI大鼠血清p-APP、hs.CRP水平的变化反应了SCI的严重程度,β-APP较hs-CRP的变化敏感,住一定时限内可敏感地反映SCI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大鼠血清β-APP、hs-CRP的动态变化提示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继发性SCI。
田耀刚党晓谦王坤正时志斌樊立宏李建伟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脊髓损伤血清
两种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远端蒂皮瓣成活率的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两种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成活率并探讨皮瓣静脉回流。方法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10个皮瓣。A组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节段穿支动脉伴行);B组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轴性动脉伴行)。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情况并取蒂部组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皮瓣成活率为(15.2±16.7)%,B组皮瓣成活率为(94.1±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蒂部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蒂部由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小的穿动脉及周围结缔组织构成,小隐静脉腔形成大的血栓;B组蒂部包含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及结缔组织,小隐静脉通畅未见血栓。结论有轴性伴行动脉的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蒂皮瓣成活率高,静脉容易回流。
荆志振俞光荣游木荣张世民
关键词:皮瓣模型成活率静脉逆流
荧光示踪法在体实验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探讨静脉回流的规律。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各0.1 ml,分离红细胞、FITC标记及检测。40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肢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模型,每只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对侧即为对照组,对照组制备相同皮瓣,但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照皮瓣制备的时间不同分成A、B、C、D 4组,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取标记好的红细胞悬液5μl,在各组分别通过静脉和动脉注入。5 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分别自血管蒂的远段、中段和近段,采用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μ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神经染色,另1张不染色直接压片。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FITC标记的红细胞荧光强度均匀,可以用于示踪研究。冰冻切片显示试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A、B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C组除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有分布外,静脉腔偶有点片荧光;D组动脉内膜、外膜、静脉壁和静脉腔都有荧光分布。结论逆行岛状皮瓣早期静脉血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途径回流;后期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途径及经静脉腔的逆瓣膜途径回流。
荆志振俞光荣张世民游木荣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磷酸钙骨水泥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8年
周鑫夏群苗军刘春蓉
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羟基磷灰石骨水泥骨组织修复改性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
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技术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在椎间盘发生退变的早期,主要出现生物化学改变,即椎间盘细胞数量减少,蛋白多糖与Ⅱ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降减增加。因此,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理想方法应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阻止与逆转椎间盘退变。生物学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注射活性蛋白因子、基因治疗及干细胞为基础的组织工程学。直接注射活性蛋白因子可增强椎间盘细胞的活性,从而阻止椎间盘退变,但生长因子等活性蛋白半衰期较短,限制其应用。因此,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将活性蛋白因子基因利用载体导入细胞内,并能够长期表达,从而调节细胞活性,即基因治疗。干细胞为基础的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载体将干细胞植入椎间盘内,通过增加椎间盘细胞的数量增强椎间盘的生物活性,从而修复退变的椎间盘。目前,组织工程与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基因治疗椎间盘退变将具有较大前景。
张勇徐永清王非陆华拓游永刚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生物学治疗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用荧光示踪法研究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静脉回流,探讨静脉回流的规律。方法分别取20只新西兰兔耳静脉血各0.1ml,分离红细胞并标记、检测。在20只动物后肢建立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模型。按照皮瓣生成后检测的时间即术后30min、1,2和7d分成A、B、C、D四组。取标记好的红细胞悬液5μl,在各组通过小隐静脉(A、B组)或皮下组织(C、D组)注入。5s(A、B组)或10s(C、D组)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切片、染色,分析荧光在血管蒂部的分布。结果标记的红细胞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荧光分布在小隐静脉壁及周围血管、穿动脉的内膜外膜,B、C、D组在腓肠神经出现弱的荧光分布,HE染色显示C、D组小隐静脉管腔内充满血栓。结论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静脉主要通过小隐静脉壁及周围血管、穿动脉的内外膜回流。小隐静脉腔发生栓塞,没有出现逆瓣膜的静脉回流。
荆志振俞光荣游木荣张世民
关键词:外科皮瓣静脉
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系统回顾当前国内外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0-01/2006-06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的文章,检索词“microcapsule,artificial cell,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医学文献数据库1994-01/2006-06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人工细胞微囊的成囊材料、成囊工序及微囊发生器的研究。②人工细胞微囊生物特性的研究。③临床应用的研究。④动物实验。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80篇,58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的20篇为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研究;对符合标准的38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适当的囊材、先进的制作工序和机械设备,能显著提高微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免疫隔离效果,提高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微囊化技术可明显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帕金森病、脊髓损伤、急性肝衰竭、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微囊化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对移植细胞的损伤,日益成熟的人工细胞微囊技术在临床疾病治疗方面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春蓉苗军余鹏夏群
关键词:细胞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