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C31)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苏明周冉红东曹森虎马云美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循环荷载
  • 3篇桁架
  • 3篇桁架结构
  • 3篇交错桁架
  • 3篇交错桁架结构
  • 3篇荷载
  • 2篇循环荷载作用
  • 2篇滞回
  • 2篇滞回性能
  • 2篇抗震
  • 2篇抗震性
  • 2篇抗震性能
  • 2篇混合式
  • 2篇交错桁架结构...
  • 2篇荷载作用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模型
  • 1篇时程
  • 1篇时程分析
  • 1篇桁架体系

机构

  • 4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中国建筑西北...
  • 1篇北京市市政工...

作者

  • 4篇苏明周
  • 3篇冉红东
  • 1篇马云美
  • 1篇曹森虎

传媒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合式钢交错桁架结构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通过1个5层混合式钢交错桁架结构1/3缩尺模型试验,研究该结构体系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机理。从滞回性能、刚度退化、结构延性、吸能能力及破坏模式等方面评价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具有承载能力高、侧向刚度大等优点,但其延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较差,且侧向刚度沿结构高度方向分布不均匀。应力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塑性铰开始形成于底部2层桁架,然后向上层桁架发展,直至试件形成机构破坏,柱中未形成塑性铰,地震能量主要通过桁架构件耗散,其破坏属于梁铰机制。
冉红东苏明周胡天兵申林
关键词:循环荷载抗震性能
钢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被引量:3
2010年
交错桁架结构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一种经济、实用、高效的结构形式,但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很少.采用壳单元和梁单元相结合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了桁架杆件的断裂、初始缺陷,分析了两个交错桁架结构体系试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从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及滞回曲线等方面综合对比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此计算模型精确、高效,适用于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分析.
冉红东苏明周曹森虎马云美
关键词:循环荷载滞回性能有限元
钢结构混合式交错桁架体系的横向合理结构布置探讨被引量:16
2006年
通过弹性反应谱法和弹性时程分析法对13个钢结构混合式交错桁架体系算例进行了参数分析,对中、高层交错桁架体系的建筑物高宽比、桁架高跨比、横向支撑形式和阻尼比等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式交错桁架体系薄弱层位于底层;(2)结构最大层间侧移角随高宽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均能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3)合理的桁架高跨比在1/5左右;(4)改变底部斜撑为风撑、加强横向支撑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最大层间侧移角;(5)体系的阻尼比对其层间侧移角有较大影响,提高阻尼比到0.05,结构的层间侧移角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等.研究结果可供规程制订和工程设计参考.
周秀月苏明周胡天兵申林
关键词:交错桁架结构体系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
循环荷载作用下空腹式交错桁架钢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为研究空腹式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1个5层空腹式交错桁架钢结构1/3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了该结构体系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机理,并从滞回性能、刚度退化、结构延性、耗能能力及破坏模式等方面评价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承载能力高、变形能力较强、耗能能力好等优点,但其侧向刚度偏弱,各层层间位移延性角差别较大,结构沿高度方向侧向刚度分布不均匀。应力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塑性铰开始形成于桁架腹杆,然后是桁架弦杆,最后在柱中形成塑性铰,地震能量主要通过桁架耗散,其破坏属于梁铰机制,满足强柱弱梁的抗震要求。
冉红东苏明周李虎胡天兵申林
关键词:抗震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