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25007)

作品数:12 被引量:220H指数:9
相关作者:朱教君宋立宁王凯郑晓闫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沙地
  • 4篇科尔沁沙地
  • 4篇护林
  • 4篇防护林
  • 3篇樟子松
  • 3篇生态
  • 3篇细根
  • 2篇遥感
  • 2篇造林
  • 2篇造林树种
  • 2篇沙地樟子松
  • 2篇树种
  • 2篇主要造林树种
  • 2篇细根分布
  • 2篇SPOT5
  • 2篇LANDSA...
  • 2篇垂直分布特征
  • 1篇典型林分
  • 1篇性状
  • 1篇遥感估算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辽宁工程技术...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作者

  • 7篇宋立宁
  • 7篇朱教君
  • 4篇王凯
  • 3篇郑晓
  • 2篇闫妍
  • 2篇张亮
  • 1篇闫巧玲
  • 1篇李明财
  • 1篇吴祥云
  • 1篇闫涛
  • 1篇康宏樟
  • 1篇唐达
  • 1篇祝畅
  • 1篇郑晓
  • 1篇张成龙
  • 1篇吕林有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植物研究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的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估算被引量:10
2013年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其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整个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科学、客观、完整地评价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来(1978—2008)片状防护林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本文采用多元遥感影像对三北地区片状林面积估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TM影像(分辨率30m)监测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再基于随机取样原理,建立不同降水气候区的高分辨率影像(SPOT5,分辨率2.5m)与TM影像在片状防护林面积监测的校正关系;最后利用前两部分结果估算出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乔木林郁闭度>0.3,灌木林覆盖度>40%,精确度约85%)总面积328360.03km2.其中,东北区116244.55km2,华北区42981.32km2,黄土高原区76767.05km2,蒙新区92367.11km2.按照防护林树种统计,针叶林62614.74km2,阔叶林121628.51km2,针阔混交林22144.09km2,灌丛121972.69km2.
郑晓朱教君
关键词:防护林LANDSATTMSPOT5
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适应策略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解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适应机制,以杨树、榆树、油松和不同年龄樟子松细根为对象,研究各树种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树种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在各土层分布规律不同,杨树、榆树、油松和22a生樟子松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表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而10a和32a生樟子松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加。杨树和榆树细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显著大于樟子松和油松(P<0.05),樟子松随年龄增长,细根比根长逐渐降低,而比表面积(42a生除外)逐渐升高。以上结果说明,杨树和榆树通过增加单位生物量对细根长度和面积的投入适应生境,其资源利用效率高于樟子松和油松;樟子松随着年龄增大,逐渐降低生物量对细根长度的投入、而增加对细根面积的投入来适应生境。
王凯宋立宁吕林有张亮秦峥媛
关键词:比表面积细根沙地
樟子松幼苗水力结构参数和生长特征对模拟降水梯度的响应被引量:9
2013年
水分是影响樟子松生长和存活的关键因素,为弄清樟子松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过程,采用人工控制降水处理方法 (105%年均降水量:500 mm,无干旱;74%年均降水量:350 mm,轻度干旱;42%年均降水量:200 mm,干旱),监测了2 a生樟子松幼苗水力结构和生长特征对降水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降水量减少,幼苗水分饱和亏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轻度干旱下幼苗组织密度显著增加,干旱下幼苗失水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樟子松幼苗的保水、抗旱能力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强而增加。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株高、基径和各器官生物量的增加量,轻度干旱胁迫下幼苗根重比和根冠比显著增加,表明轻度干旱胁迫改变了生物量分配格局,促使幼苗向有利于水分维持方向的发展策略;与轻度干旱相比,干旱胁迫下幼苗生物量分配策略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樟子松幼苗可以通过改变水力结构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策略来适应轻度干旱;而在干旱下幼苗仅改变水力结构特征,不利于其在干旱环境下生存。
宋立宁朱教君康宏樟
关键词:SYLVESTRIS根冠比
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以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杨树、榆树、油松和樟子松细根为对象,分析各树种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其与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分布消弱系数为0.968~0.979,32 a生樟子松总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樟子松(P〈0.05),而同龄级树种细根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树种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大于土壤有机质(22 a生樟子松除外);10、22、42 a生樟子松及44 a生油松和35 a生榆树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32 a生樟子松和13 a生杨树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较深,其与土壤水分显著相关。
王凯宋立宁吕林有张亮秦峥媛
关键词:细根分布沙地
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基于40年建设综合评估结果被引量:62
2019年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是同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实施的世界最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三北工程规划建设期限历时73年,现已经过40年建设,为科学、准确把握三北工程40年建设来的成效、经验、问题等综合状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于2017年委托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三北工程建设40年进行了全面、系统评价与分析。本文在简要介绍三北工程建设40年的历程、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三北工程未来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提出了重大生态工程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三北工程未来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证据和为全球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经验与范式等提供参考。
朱教君郑晓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北工程生态文明建设
防护林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76
2013年
防护林学是研究防护林构建及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和防护林效益评价。防护林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与经营防护林,使其防护功能或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稳定并可持续。防护林学是偏重实用的应用基础学科,其发展始终依托防护林工程建设需求,特别是以国家运作方式开展的大型防护林工程建设,对推动防护林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外著名的防护林工程有美国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罗斯福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日本的治山治水防护林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跨国防护林工程等。围绕这些工程,在防护林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空间配置、造林方法,结构、抚育、间伐、衰退机制与更新,以及效益评价等各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以效益评价及效益与结构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与深入。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自然环境恶劣,对防护林的需求极大,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中国防护林建设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防护林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在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护林学以效益评价为桥梁将防护林构建和经营组合在一起,效益与结构的关系为防护林构建及现有防护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防护林学研究将以更广泛的生态公益林或防护性森林为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将由以林分尺度为主向更微观和更宏观两个方向拓展;在防护林构建方面,仍以林学理论与技术为主体,并重点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开展防护林(体系)区域分异规划设计、营建理论与技术研究;在防护林经营方面,将以防护林衰退与恢复机制、带状防护林更新和非带状防护林近自然经营理论�
朱教君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防护林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面积的多尺度遥感估算被引量:11
2013年
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农田防护林(林带)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对了解该林种防护效应的发挥程度及促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多尺度遥感影像获取林带长度,结合实地调查的林带宽度,估算三北地区(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依据地貌特征,将三北地区划分为东北、华北、黄土高原和蒙新4区)农田防护林面积。东北和华北区的林带长度通过建立LandsatTM和SPOT5解译得到的林带长度的关系获得;黄土高原和蒙新区则通过建立有林带农田面积(基于LandsatTM获得)和林带长度(基于CBERS-02B获得)关系获得。结果表明:至2008年,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包括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不包括新造林、未成林和部分残次林;下同)总长度为106.40×107m,其中,东北区23.82×107m,华北区6.07×107m,黄土高原区25.58×107m,蒙新区50.93×107m;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农田防护林面积约为130.31×104hm2(114.98×104~145.64×104hm2),其中,东北区42.88×104hm2(37.52×104~48.24×104hm2),华北区10.79×104hm2(9.56×104~12.29×104hm2),黄土高原区25.58×104hm2(22.70×104~28.45×104hm2),蒙新区50.93×104hm2(45.20×104~56.66×104hm2);估算的平均精度为89.54%,其中,东北和华北区79.27%,蒙新和黄土高原区99.80%。
郑晓朱教君闫妍
关键词:防护林LANDSATSPOT5CBERS-02B
Causal effects of shelter forests and water factors o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during 2000–2010 at the Horqin Sandy Land region, China被引量:5
2015年
The Horqin Sandy Land(HSL), the largest sandy land in the semi-arid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ast China, has been subject to desertification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In response, and to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Three-North Shelter/Protective Forest Program, world's largest ecological reforestation/afforestation restoration program. The program began in1978 and will continue for 75 years until 2050.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s a precondition for controlling desertification.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directly link causal effects with desertification process(i.e., on the changing area of sandy land) because desertific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that can be affected by vegetation(including vegetation cover and extent of shelter forests) and water factors such as precipitation, surface soil moisture, and evapotranspiration.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dentify how influencing factors, especially shelter forests, affected desertification in HSL over a recent decade. We used Landsat TM imagery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water and vegetation parameters during2000–2010. Desertification was controll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s indicated by a decrease in desert area at a rate of163.3 km2year-1and an increase in the area with reduced intensity or extent of desertification. Total vegetation cover in HSL increased by 10.6 %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is factor exerted the greatest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slowing desertific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otal vegetation cover to controlling desertific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desertification. On slightly and extremely severe desertified areas, vegetation cover contributed 5 and 42 % of the desertification reduction,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otal vegetation cover and water conditions(i.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precipitation)and the area of shelter forests(
Qiaoling YanJiaojun ZhuXiao ZhengChangjie Jin
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19
2014年
以章古台沙地樟子松(10、22、32、42年生)人工林细根为对象,采用根钻法分析不同土层细根(直径≤2mm)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其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樟子松林龄增加,细根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2a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它林龄(P〈0.05)。樟子松林50%的细根长度和面积分布在0~37.6cm,32年生樟子松林细根分布削弱系数为0.981,大于其它林龄。10、42年生樟子松林细根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32年生樟子松林细根与土壤含水量不相关(P〉0.05)。以上结果说明,32年生樟子松林细根根长密度更高,面积更大,分布更深,但过度消耗了水资源。
王凯宋立宁吕林有祝畅
关键词:根长密度细根分布
科尔沁沙地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根际效应的关系被引量:11
2013年
以科尔沁沙地典型樟子松林、油松林、杨树林和榆树林的土壤有机碳为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的大小,并分析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各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格局不同,根际土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P〈0.05),二者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在0.54~0.82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榆树林(6.35kg/m2)〉杨树林(5.34kg/m2)〉油松林(4.25kg/m2)〉樟子松林(4.11kg/m2),随着樟子松林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林分在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总储量的20.1%~33.8%,0—40cm土层所占比例为38.3%~68.2%。以上结果说明,科尔沁沙地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较深,且主要来源于根系;该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工林种植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
王凯宋立宁张成龙唐达吴祥云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根际效应沙地林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