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0B135)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彭艳芬汪新刘天宝严永新李敏更多>>
相关机构:池州学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三唑
  • 3篇密度泛函
  • 3篇密度泛函理论
  • 3篇泛函
  • 3篇泛函理论
  • 2篇定量构效关系
  • 2篇毒性
  • 2篇取代酚
  • 2篇酰基
  • 2篇苯基
  • 1篇叠氮
  • 1篇叠氮化物
  • 1篇英文
  • 1篇溶解度
  • 1篇取代苯
  • 1篇取代苯甲醛
  • 1篇子结构
  • 1篇硫代
  • 1篇硫脲
  • 1篇氯甲基

机构

  • 7篇池州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7篇刘天宝
  • 7篇汪新
  • 7篇彭艳芬
  • 2篇严永新
  • 1篇伍光辉
  • 1篇邹建平

传媒

  • 3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麻醉药对费氏弧菌毒性的2D-QSAR研究(英文)
2011年
用DFT-B3LYP方法,在较高基组6-311G^(**)水平下,全优化计算36种麻醉药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结合麻醉药对费氏弧菌的毒性数据(-1gEC_(50)),由线性回归方法建立QSAR模型。对训练集样本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后,所建QSAR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及去一法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q^2分别为0.959和0.943,用预测集样本预测外部,所得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_(pred)~2为0.982。结果表明:麻醉药的毒性主要由V、E_(HOMO)、E_(NHOMO)和E_T决定,V和E_(NHOMO)越大,化合物对费氏弧菌的毒性越大;E_T和E_(HOMO)越小,化合物毒性越大。
刘天宝彭艳芬汪新
关键词:麻醉药
DFT法研究取代酚对黑头呆鱼的急毒性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研究酚类化合物的急毒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FT-B3LYP方法,在较高基组6-311G^(**)水平下,全优化计算25种取代酚。从中获得分子最高占用和最低空轨道能(E_(HOMO)和E_(LUMO))、前线轨道能级差(AE=EHOMOˉ尻_(LUMO))、分子次最高占用和次最低空轨道能(E_(NHOMO)和E_(NLUMO)、分子总能量(E_T)、氢原子所带的最高正电荷(q_H^+)、最负非氢原子的静电荷(g)、分子偶极矩(μ)和分子体积(V)等描述符。结合文献中标题化合物对黑头呆鱼急毒性值(-1g LC_(50)),由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成QSAR模型,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最佳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去一法(LOO)交替检验复相关系数(R^2_(CV)),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_(ext))分别为0.976,0.974和0.940,故所建QSA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表明:取代酚对黑头呆鱼急毒性与分子体积、最负非氢原子的静电荷及分子总能量的相关性密切。
刘天宝彭艳芬汪新
关键词:取代酚密度泛函理论定量构效关系
1,5二-芳基-3氯-甲基硫代-1H-1,2,4三-唑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被引量:2
2011年
1芳-酰基-3-苯氨基硫脲与二氯甲烷在无溶剂条件下反应合成了4种1,5二-芳基-3-氯甲基硫代-1H-1,2,4三-唑类化合物,产率为64%—74%。产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高分辨质谱进行了表征。
刘天宝彭艳芬伍光辉汪新
关键词:三唑二氯甲烷
1,5-二苯基-3-氯甲基硫代-1H-1,2,4-三唑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被引量:2
2011年
无溶剂条件下1-苯甲酰基-3-苯氨基硫脲与二氯甲烷反应合成了目标产物1,5-二苯基-3-氯甲基硫代-1H-1,2,4-三唑,产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辨质谱和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显示其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a=9.5303(14),b=18.622(2),c=8.8307(13),β=116.767(3)°,Z=4,V=1399.3(3)3,Dc=1.433 g/cm3,μ(MoKα)=0.414 mm-1,F(000)=624,最终偏差因子R=0.0466,ωR=0.1027,其中,可观察衍射点为2827个(I>2σ(I))。
刘天宝彭艳芬邹建平汪新
关键词:三唑晶体结构
取代酚对日本长腿蛙蝌蚪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用Hartree-Fock(HF)和DFT-B3LYP方法,分别在较高基组6-31G**和6-311G**水平下,全优化计算了21种取代酚化合物。从中获得分子最高占用和最低空轨道能(EHOMO和ELUMO)、前线轨道能级差(ΔE=EHOMO-ELUMO)、分子总能量(ET)、氢原子所带的最高正电荷(QH+)、最负原子的静电荷(Q-)、分子偶极矩(μ)和分子体积(V)等描述符。结合文献中标题化合物对日本长腿蛙蝌蚪的毒性值(-logLC50)和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OW),由线性回归方法成功建立包含logKOW、ELUMO和Q-的三参数QSAR模型。其中,模型(5)的复相关系数R2=0.9448,交叉验证系数Q2=0.9205,标准偏差SE=0.187,Fisher检验值F=98.390,故其预测能力较好。由此推断,标题物对日本长腿蛙蝌蚪的毒性作用分为2步,首先穿过细胞壁在细胞内富集,以logKOW和Q-描述;其次与亲核试剂发生亲电反应,以ELUMO表示。
彭艳芬刘天宝严永新汪新
关键词:取代酚密度泛函理论定量构效关系
1-苄基-4-苯基-1H-1,2,3-三唑的合成
2011年
利用卞溴和叠氮化钠在DMF中反应合成了叠氮卞,进而与苯乙炔进行Click反应,成功地合成了1-苄基-4-苯基-1H-1,2,3-三唑,产率达到了98%,并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彭艳芬刘天宝汪新
关键词:1,2,3-三唑CLICKCHEMISTRY叠氮化物
取代苯甲醛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溶解度的定量关系被引量:4
2012年
用DFT-B3LYP方法,在较高基组6-311G**水平上对28种取代苯甲醛类化合物进行全优化计算获得了相应量子化学参数,利用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取代苯甲醛溶解度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性(QSPR)模型.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深入分析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选出了最佳模型,其复相关系数(R2),留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c2v),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e2xt)分别为0.935,0.933和0.842,表明所建立的QSPR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良好.结果表明:取代苯甲醛的溶解度lgSW与分子总能量,分子体积,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和最负原子的静电荷相关性较好.
刘天宝彭艳芬严永新汪新
关键词:取代苯甲醛溶解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