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2007005)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勇史洁钟镜联韩远远黄穗乔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盆底
  • 2篇MRI
  • 2篇成像
  • 1篇动态MRI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诊断
  • 1篇粘液
  • 1篇粘液瘤
  • 1篇正常女性
  • 1篇女性
  • 1篇盆底功能
  • 1篇盆底功能障碍
  • 1篇盆底结构
  • 1篇盆腔
  • 1篇文献复习
  • 1篇静息
  • 1篇假性粘液瘤
  • 1篇骨关节
  • 1篇关节
  • 1篇复习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4篇史洁
  • 4篇李勇
  • 3篇钟镜联
  • 2篇韩远远
  • 1篇白志强
  • 1篇潘恒
  • 1篇梁碧玲
  • 1篇王东烨
  • 1篇黄穗乔
  • 1篇刘珏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比较两种动态MRI方法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结构改变的价值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比较耻尾线(PCL)及HMO分度系统两种测量方法在动态MRI评价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盆底改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女性PFD患者(PFD组)及24名正常女性(无症状组)行静息及最大用力下盆腔MR检查,常规观察盆腔器官及盆底结构。按照PCL系统,在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与PCL的距离;按照HMO分度系统,测量H线(耻骨联合下缘至肛直肠连接后缘的连线)及M线(肛直肠连接后缘到PCL线的最短距离),对盆底松弛进行评价,同时观察膀胱、子宫及直肠位置。对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对照,并与临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系统进行对比。结果无症状组盆腔最大用力时膀胱颈、子宫颈及肛直肠连接下降值分别为(2.63±1.71)mm、(4.31±3.24)mm、(7.32±2.11)mm;H线及M线轻度增长约(2.85±2.62)mm及(7.33±2.14)mm。PFD组中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分别下降(24.74±10.12)mm、(21.43±14.91)mm及(24.55±13.43)mm;H线及M线分别增加(13.16±10.82)mm及(22.54±11.30)mm。PCL系统诊断9例子宫脱垂、7例膀胱脱垂和6例直肠脱垂,HMO系统分别为4例、7例和5例,两种方法评价膀胱脱垂和直肠脱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06),HMO系统评价子宫脱垂较优(P=0.007)。结论对于正常女性,PCL系统及HMO系统的测量结果一致;对于PFD患者,HMO系统可更全面显示盆底松弛与器官脱垂。
李勇韩远远钟镜联史洁刘珏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盆底功能障碍
不同年龄女性正常盆底结构的MRI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女性正常盆底MRI静息状态下的解剖和功能状态,为动态MRI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建立盆腔器官运动程度和盆底形态学的正常标准。【方法】按照年龄分别选择20~40岁、40~60岁及60岁以上共三组无盆腔疾病、无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的女性,每组20人共60例,均行静息状态下的盆腔MRI检查,常规观察盆腔器官及盆底结构,并在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与耻尾线即耻骨联合下缘至第一、二尾椎间隙的连线(pubococcygeal line,PCL)的距离,在经肛管中部的冠状位上测量肛提肌板的角度,在经耻骨联合下缘的横断位图像上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与子宫颈均位于PCL以上,膀胱颈距离PCL的均数值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颈距离PCL的均数值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直肠连接在PCL附近,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盆膈裂孔的面积及肛提肌板的角度随着组之间年龄的增大而加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耻骨直肠肌薄于左侧。【结论】正常女性膀胱颈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移,与子宫颈均位于PCL以上,肛直肠连接不超过PCL以下1.5 cm;随年龄增长盆隔裂孔逐渐增大,肛提肌逐渐下降。双侧耻骨直肠肌可不对称。MRI可全面显示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状态。
韩远远李勇史洁梁碧玲黄穗乔钟镜联
关键词:MRI成像技术盆底
腹膜假性粘液瘤的影像诊断(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PM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我院自2003年1月-2012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膜假性粘液瘤3例,2例术前行超声及MRI检查,1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原发肿瘤分别为卵巢囊肿、胃癌、卵巢交界性囊腺瘤。CT、MRI检查均呈分房状改变囊实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囊壁、网膜、腹膜轻度强化。其中1例肝脏、脾脏等实质脏器边缘呈"扇贝样"压迹,脏器周围、网膜间隙、腹膜、盆腔见大量粘液性腹水,腹膜、大小网膜弥漫增厚呈饼状改变,肠管受压移位。结论 PMP在CT及MRI上病变部位和形态有其特殊的影像学表现,术前影像学评价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价值。
史洁白志强李勇
关键词:腹膜假性粘液瘤CTMRI
正常女性静息及最大用力下盆底结构改变的MRI表现被引量:7
2013年
背景:MRI 因其具有无放射性、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及多层面多轴向扫描成像等特点,可对盆底的整体结构进行精确的评估。目的:利用 MRI 观察无症状女性静息状态及最大盆腔用力时盆底解剖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建立正常标准。方法:对 23 例无盆底功能障碍及其他盆腔疾患的女性行动态、静态盆腔 MRI 检查,常规观察盆腔器官及盆底结构,在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不同状态下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与耻尾线的距离及 HMO分度系统中分别测量肛直肠连接到耻尾线的距离(M 线)、肛直肠连接与耻骨联合下缘连线(H 线);经肛管中部的冠状位上测量肛提肌板的角度的变化,在经耻骨联合下缘的横断位图像上测量盆隔裂孔的面积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盆腔用力时膀胱颈、子宫颈及肛直肠连接较静息状态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盆腔用力时肛提肌板的角度及盆膈裂孔面积轻度增大;盆腔用力时 H 线及 M 线均有轻度的增大;与静息状态比较,动态时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的下降、肛提肌板角度的增大及盆膈裂孔面积的增大、H 线及 M 线的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无症状女性静息时及盆腔用力时盆腔器官的位置会有所改变,在耻尾线系统测量和 HMO 系统上测量,盆腔器官的下降程度均未超过正常范围。盆腔用力时肛提肌板的角度及盆膈裂孔面积均可见轻度的增大。
韩远远李勇钟镜联潘恒王东烨史洁
关键词:盆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