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0BS-7)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2
相关作者:黄东风王利民李卫华林新坚邱孝煊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培肥
  • 3篇茶园
  • 2篇土壤
  • 2篇培肥模式
  • 2篇物理性质
  • 2篇化学性质
  • 2篇黄壤
  • 2篇红黄壤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流失
  • 1篇氮磷流失特征
  • 1篇稻田
  • 1篇稻田轮作
  • 1篇滇西
  • 1篇滇西北
  • 1篇盐土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态恢复过程

机构

  • 5篇福建省农业科...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5篇王利民
  • 5篇黄东风
  • 3篇林新坚
  • 3篇李卫华
  • 2篇卜晓莉
  • 2篇范平
  • 2篇邱孝煊
  • 1篇陈奇伯
  • 1篇罗涛
  • 1篇郑祥洲
  • 1篇陈金林

传媒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茶叶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红黄壤茶园不同培肥模式的土壤理化效应被引量:14
2012年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不施肥(CK)、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1/2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及(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1/2O1/2L)等6种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模式相比,其他模式均能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其中,处理O和C1/2O1/2L的改良效益相对较佳,砂粒(0.05 mm
王利民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邱孝煊
关键词:培肥模式红黄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苏北滨海盐土区稻田轮作的改良效应被引量:1
2012年
分别以耕种两年的稻-菜和稻-麦轮作地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未轮作的滨海盐土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稻田轮作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稻田轮作对土壤均有程度不等的改良作用,尤以稻-菜轮作改良效果较佳,且上层土壤改良优于下层。与对照相比,稻-菜轮作0~2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pH值和全盐量分别减小了13.42%、0.94和71.48%,有机质、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0.48、0.61、3.50、0.17、8.11、4.50倍,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增加了128.14、13.83、1.54、24.66倍。因此,稻-菜轮作可以降低盐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是改良滨海盐土的有效措施。
王利民卜晓莉黄东风郑祥洲陈金林
关键词:滨海盐土轮作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
长期培肥下红黄壤区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6
2012年
通过红黄壤区茶园长期培肥试验,研究不施肥、全量化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全量有机肥、全量化肥+豆科绿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等不同培肥模式对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培肥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特别是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可显著增强这3种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2.82、7.73、0.33倍,而长期施用化肥对这些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则较小。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含水量、茶树株高及茶叶产量与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这些酶对培肥模式的变化反应灵敏,可作为红黄壤区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和茶树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而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弱,该酶活性不能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因此,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更有利于加快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增加茶树的养分供应。
王利民李卫华范平邱孝煊黄东风林新坚
关键词:长期培肥红黄壤土壤酶
滇西北高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1
2013年
滇西北高原由于地处生态脆弱的石灰岩区,水土流失严重,探讨该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的变化规律,为开展人工植被建设提供依据。以时空互代的方法,通过径流小区,对坡面的产沙产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均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泥沙的作用,产沙量分别比坡耕地减少了51.46%、43.18%,产流量也相应降低了39.39%、24.24%。在最大次降雨条件下,荒草丛、坡耕地、次生林和混交林单次降雨的产沙量分别占试验期产沙总量的55.38%、55.58%、58.35%和58.05%,产流量相应占产流总量的64.72%、64.63%、73.85%和55.39%。而且,产流产沙量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均存在明显正相关,与乔、灌层植物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等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因此,乔灌草结合的群落结构配置模式是滇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林营造的目标和方向。
王利民卜晓莉罗涛黄东风陈奇伯
关键词:滇西北土壤侵蚀生态恢复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培肥模式下闽东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培肥模式对闽东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的影响,为该区茶园水土流失评价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径流小区试验,设置6个处理:全量化肥(NPK),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1/2NPKOM),全量有机肥(OM),全量化肥+豆科绿肥(NPKL),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1/2NPKOM+L)和不施肥(CK)。[结果]不同培肥处理下径流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OM>1/2NPKOM>CK>NPKL>1/2NPKOM+L>NPK,泥沙流失量表现为:OM>1/2NPKOM>NPKL>CK>NPK>1/2NPKOM+L;OM处理中径流携带的全氮、可溶性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可溶性磷等氮磷组分的流失量均较高,而1/2NPKOM+L中这些氮磷组分流失量则相对较低,且泥沙结合态的全氮、全磷流失量在各处理中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结论]1/2NPKOM+L处理在减控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方面具有良好的保土保肥效果。
王利民林新坚黄东风李卫华范平
关键词:培肥模式茶园水土流失氮磷流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