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7033)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董德明花修艺郭志勇梁大鹏李一楠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生物膜
  • 7篇沉积物
  • 5篇水环境
  • 4篇颗粒物
  • 3篇悬浮颗粒物
  • 3篇水体
  • 3篇自然水体
  • 2篇有机氯
  • 2篇有机氯农药
  • 2篇水体生物
  • 2篇重金
  • 2篇自然水体生物...
  • 2篇降解
  • 2篇
  • 2篇表层沉积物
  • 1篇单级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有机物
  • 1篇生物地球

机构

  • 13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工业职业...

作者

  • 13篇花修艺
  • 13篇董德明
  • 10篇郭志勇
  • 9篇梁大鹏
  • 3篇兰莹
  • 2篇甘淑娴
  • 2篇兰馨辉
  • 2篇王文涛
  • 2篇李明
  • 1篇陈瑜
  • 1篇赵蕴珠
  • 1篇贺丽
  • 1篇董会军
  • 1篇林桦一
  • 1篇沈万斌
  • 1篇周进亭
  • 1篇张广鑫
  • 1篇李仁声
  • 1篇李耀睿
  • 1篇徐志璐

传媒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Chemic...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照对LAS在生物膜-水体系中降解的影响
自然水体生物膜是由微生物及其结合的矿物成分组成的复合物质,对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富集与降解作用,显著影响其在水环境中的行为。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光照直接影响生物膜上藻类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改变生物膜周围...
李明花修艺董德明梁大鹏郭志勇
文献传递
松花江吉林省江段部分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特征
<正>松花江流域地表水体污染以大中城市的下游河段最为严重,水中污染物成分复杂,既有有机化合物,也有重金属及其络合物。重金属中的汞污染范围较大,从第二松花江中下游到松花江干流的哈尔滨以上江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汞污染。水环境中汞...
王文涛花修艺董德明赵蕴珠梁大鹏
关键词:沉积物
文献传递
聚丙烯酸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镉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选择聚丙烯酸(PAA)为水中溶解态高分子天然有机质的代表,研究了PAA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重金属Cd的影响,包括不同浓度的PAA对吸附的影响,PAA对特定pH下吸附等温线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按不同顺序添加PAA时对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A的存在一般会降低生物膜对Cd的吸附,其影响程度与PAA的浓度、溶液pH、吸附顺序及生物膜厚度等有关.PAA与Cd的浓度比越高,其对吸附的影响越显著.吸附溶液pH越高,PAA的影响越显著.吸附顺序对吸附的影响在pH较低时不明显,当pH较高时,先加PAA后加Cd及两者同时吸附时对吸附的降低作用接近且较大,先加Cd后加PAA时对吸附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小.生物膜较薄时PAA的影响更显著.PAA对生物膜吸附Cd的影响主要由PAA与生物膜之间对Cd的竞争以及三元表面配合物的生成与吸附2种因素共同决定.高pH会促进PAA与Cd的配合而不利于带负电的配合物在生物膜上的吸附.
花修艺董德明姜旭胡津瑞郭志勇梁大鹏
关键词:自然水体生物膜聚丙烯酸天然有机质
六六六在湖水中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正>1.引言六六六(HCHs)是典型的有机氯农药,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了解其在自然水体环境中的生物降解特征是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课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实验中,都会加入一...
甘淑娴郭志勇花修艺董德明
文献传递
由pH值改变引起的水环境多种固相物质共存体系中重金属的再分布行为被引量:6
2009年
构建了重金属在水环境多种固相物质(包括生物膜、沉积物、颗粒物)共存体系中分布行为的模拟体系,进而研究pH值改变引起的Pb,Cd,Cu在此共存体系中的再分布行为.结果表明,平衡体系pH值的改变会显著影响3种重金属在各固相物质中的分布特征,使重金属在体系中发生再分布.再分布过程由一个快速吸附-解吸阶段和一个缓慢接近平衡阶段组成,并可以用Langmuir吸附-解吸动力学方程描述.研究结果还表明,在pH值降低时Cd的变化特征与Pb,Cu有一定差异,而Pb的变化特征则在pH值升高时,与Cd,Cu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李仁声花修艺董德明王文涛高文武张广鑫
关键词:PH值生物膜沉积物颗粒物重金属
水环境多相体系中固相物质对DDT的吸附特征
<正>1.引言天然水环境中的表层沉积物、悬浮颗粒物和生物膜等固相物质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三种固相物质共存于水环境中,相互转化、彼此影响。污染物在三者及水相间的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也会由于多种固相物质的共存而与...
郭志勇花修艺兰馨辉甘淑娴董德明
文献传递
铅和隔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正>铅和镉是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化学工业和燃煤等,其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备受关注。水生微宇宙即模拟水生态系统(Model Aquatic Ecosystem),是国外相关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模拟生...
陈瑜花修艺董德明周进亭兰莹梁大鹏
关键词:生物膜沉积物
文献传递
水环境多种固相物质的共存对其吸附疏水性有机物的影响
<正>共存于同一天然地表水环境中的沉积物、悬浮颗粒物和生物膜等三种固相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污染物在三者及水相间的迁移转化规律会由于固相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而与在单固相体系(一种固相物质与液相形成的体系)中的规律有所不同。开展多...
郭志勇花修艺董德明兰馨辉梁大鹏
文献传递
水环境中共存重金属对不同固相物质吸附镉和铜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采集的固相物质(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模拟水环境中多种固相物质共存吸附体系,研究共存金属对固相物质吸附镉和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固相物质对镉的吸附均受共存金属(铜和铅)的抑制作用.当悬浮颗粒物吸附镉时,铜和铅的浓度增大,对镉吸附的抑制程度增强;当生物膜和沉积物吸附镉时,铅浓度的增加使得铅抑制镉的吸附作用增强,不同浓度的铜对镉吸附作用的抑制程度差别较小.共存铅对铜吸附有抑制作用,当铅浓度增加时,3种固相物质吸附铜所受的抑制作用均增强,而共存镉对铜的吸附影响较小.即在重金属总浓度较低时,重金属间的相互影响较小;随着重金属总浓度的增加,重金属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共存金属浓度变化对悬浮颗粒物吸附铜和镉受到的抑制程度影响较大,共存金属浓度越大,共存金属对悬浮颗粒物吸附镉和铜的抑制作用越强.
董会军花修艺贺丽董德明徐志璐梁大鹏郭志勇
关键词:生物膜悬浮颗粒物沉积物
Sequential Extraction of Natural Surface Coatings: Comparison with Single Stage Extr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vestigating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Coating Components for Metals
2012年
Multistage sequential extraction with different sequences was applied to extracting natural surface coa tings(NSC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by single stage extraction technique. The optim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with the best performance was select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method of selective extraction followed by adsorption and statistic analyses to study the adsorption parameters of Fe oxides, Mn oxides and organic matters in NSCs for Pb and Cd, to valid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The Langmuir ad sorption parameters of each component of surface coating estimated according to the adsorption data of single stage extraction of NSCs were all similar to those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of NSCs, and the maximum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tal adsorption abilities of the components estimated via the two extraction techniques was only about 20%, in dicating that either extraction techniques could be used. The optim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obtained was first extracted with NH2OH·HCl, then with Na2S2O4, and finally with oxalic acid.
HUA Xiu-yi, LIU Xiao-xue, DONG De-ming, LI Ming and LI Yao-rui Key Laborator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quatic Environment of Jilin Province,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P. R. China
关键词:单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