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W059)

作品数:11 被引量:67H指数:5
相关作者:黄轶李兴阳丁帆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主题

  • 8篇乡土
  • 8篇小说
  • 7篇乡土小说
  • 2篇叙事
  • 2篇人文
  • 2篇人文意义
  • 2篇文学
  • 2篇文意
  • 2篇京派
  • 1篇新启蒙运动
  • 1篇新世纪小说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特质
  • 1篇中国乡土小说
  • 1篇人类文化
  • 1篇社会发展观
  • 1篇生态书写
  • 1篇生态文学
  • 1篇生态主义
  • 1篇视阈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 3篇郑州大学

作者

  • 6篇黄轶
  • 5篇李兴阳
  • 3篇丁帆

传媒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都学坛(南...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村治理危机与乡村权力批判——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系列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关注现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严峻现实,直面乡村治理危机,批判作为危机之源的乡村权力。揭示与批判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膨胀的乡村权力崇拜意识;二是家族、资本和黑恶势力影响下的乡村权力建构的非正当性;三是丧失"人民性"的乡村权力给乡村造成的破坏与伤害;四是肯定农民们作为弱者所采取的多种反抗形式的正当性。新世纪乡土小说由此表露出对乡村权力建构非正当性的深切忧虑。
李兴阳
关键词:乡村权力
京派:“现代性”的另一条阐释途径被引量:1
2007年
"京派"将塑造民族精神和国民人格的使命寄托于文学,这是重个人、重个性、重精神的"五四"启蒙运动一种逻辑结果,标志着京派与"五四"传统的对接。所以,京派可称为"五四之跋"。而与"五四"同历史对话的方式和维度不同,京派在多重文化冲突中张扬文化综合和重构的热望,重新审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加强对民族性格和心理探求的深度。京派以对文学历史功利性的批判、对自由主义精神和生命活力的颂赞构筑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大厦和民族生存图式,提示了"现代"范畴具有的多维特性,同时也喻示了它在农耕文明下的乡土中国奢侈的乌托邦色彩。
黄轶
关键词:京派文学价值观人文意义
安详的民俗人生与成长中的天问——郭文斌新世纪乡土小说论被引量:8
2008年
郭文斌的乡土小说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征,其一是大都抒写童年的乡土记忆,其二是风俗画的描绘,其三是具有一种"安详"的精神格调。他抒写人性和人情之美时,又进行现代性评析,但总体上对乡村文明持肯定性评价,延续和发展了乡土叙事传统。
李兴阳
关键词:乡土小说风俗画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与现实诉求被引量:3
2013年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蔚为大观,其题材丰富多样,而以"革命"、"家族"、"文革"和"抗战"等最为突出,这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诉求相关,并因此透露出浓郁的时代焦虑。在重写乡土历史时,作家们也感到难以摆脱既有的乡土"历史叙事"传统尤其是"十七年"和"新时期"传统的影响。在现实与美学的双重焦虑中,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有了诸多新的艺术特质。
李兴阳丁帆
关键词:历史叙事现实诉求艺术特质
京派的民族想象及人文意义——以沈从文为中心
2007年
京派在挤压的都市文明之外,为我们展示了淳朴的乡土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重构显示了京派另类"民族想象"的独异之处,表明了它与五四新文学对接中的反叛。沈从文的创作分乡土抒情、都市讽刺、民族或民间传奇的重叙三部分,他在多重文化冲突中张扬文化综合和重构,其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开掘标志了京派对民族性格和心理探求的深度。但对于落后的农耕文明下的乡土中国,京派呈露了不合时宜的奢侈。这也正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文化境遇。
黄轶
关键词:京派民族想象乡土中国
中国乡土小说:世纪之交的转型被引量:23
2010年
在世纪之交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文明相互冲突、缠绕和交融的复杂文化背景下,中国乡土小说直面思想和审美选择的种种挑战,重新整合中国乡村社会现代转型带来的陌生的新"乡土经验",将乡土叙事疆域由传统的乡村日常生活拓展到"农民进城"、"乡土生态"和"乡土历史"等领域,形成乡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生态主义和宗教文化"返魅"等重要叙事现象,叙写了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历史的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揭示和批判了混乱无序的社会价值观念失范。乡土小说艺术形态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显著。所有这些变化,都显露了中国乡土小说在新世纪向未来发展的新动向。
丁帆李兴阳
关键词:中国乡土小说
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被引量:13
2010年
在全球化的现代性反思和生态主义思潮下,"城市化"批判渐呈汹涌之势。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悖反日益突出,中国生态叙事的城市化批判集中表现在城市造成环境污染、人性异化、人种退化和精神之根的丧失等四种特征。张炜、贾平凹、迟子建等作家的文化哲学是把城市和乡村放置在物质和精神两个端点,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皈依与反叛超越,体现出历史抉择中的伦理歧境,而固守乡土也涵纳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然而乡土小说对启蒙理性的刻意回避和日趋加重的说教意味,表征着乡土作家对市场化变革的隔膜和疑虑,对"野地"的空洞迷恋和对自然的伤感情调从根本上说含有对自然的漠视,也遮蔽了"人是自然一部分"的事实。因此,以健康心智重估城市的活力应该成为"城市化"批判别有意味的借鉴。
黄轶
关键词:乡土小说城市化精神坚守生态主义乡土作家现代性反思
“起承”与“转合”间的断裂——新世纪牧歌派乡土小说论
2009年
新世纪温情的"田园牧歌"派乡土小说承续了20世纪沈从文和汪曾祺乡土浪漫叙事的艺术风范和美学风格,但是刘庆邦等的创作更多地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多元与无名的一种突破,在现代化洪流和速食文化面前,"感性的乡土"是对现实的一种有意义的想象。同时,作家的主体性退却也是不言而喻的,感性的、表层的民间和谐文化掩盖了乡村生存的苦难本相,疏离了现实的审美意识缺乏向历史、文化、人性的纵深开掘更为广阔精深的文学空间的魄力。因此,此类创作虽然"起承"了京派的审美理念,但是却不能将其审美意识"转合"为直面苦难的现实观照,其间的断裂必将局限了创作的格局和深度。
黄轶
关键词:乡土小说
“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生态文学“社会发展观批判”主题辨析被引量:5
2008年
黄轶
关键词:生态文学文化批判社会发展观人类文化《大地之歌》
新世纪小说“生态”书写视阈的开创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黄轶
关键词:视阈小说新启蒙运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