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2013308)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杨超兰莉梁巍李诚赵娜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应对气候变化
  • 2篇知识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高温
  • 1篇人口死亡
  • 1篇卫生系统
  • 1篇基线
  • 1篇基线调查
  • 1篇疾病
  • 1篇干预
  • 1篇干预效果
  • 1篇干预效果分析
  • 1篇脆弱性

机构

  • 5篇哈尔滨市疾病...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5篇兰莉
  • 5篇杨超
  • 4篇高菡璐
  • 4篇赵娜
  • 4篇李诚
  • 4篇梁巍
  • 2篇乔冬菊
  • 1篇刘静怡
  • 1篇吴珍
  • 1篇崔国权
  • 1篇金银龙
  • 1篇周丹
  • 1篇李成橙
  • 1篇程义斌
  • 1篇刘迎春
  • 1篇李永红
  • 1篇林琳
  • 1篇张婷婷

传媒

  • 3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环境卫生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哈尔滨市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气候变化健康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对热浪等气候变化的知识、态度、行为(KAP)变化情况,评估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多层次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于气候变化健康干预工作前后,抽取600余名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对热浪知识、态度、行为等改变。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干预前、后在知识知晓率、态度转变率、行为形成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文化程度、锻炼、干预对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注重自身健康、干预是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健康干预工作可有效提升高居民对于热浪的正确认知、改善其态度和相关行为。
梁巍兰莉杨超林琳赵娜李诚张婷婷高菡璐
关键词:知识干预效果
卫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减缓评估基线调查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了解卫生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的观点、态度和建议,评价卫生系统脆弱性和适应性,探索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研究方法。方法召开座谈会,采用参与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应用H表格,对回答结果进行分值量化和分析评估。结果被调查卫生管理人员认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群健康的脆弱性严重,卫生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障碍也比较严重,对卫生系统持续、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尚未达到比较有信心的程度,认为目前适应气候变化,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可持续性一般。结论有些明显受气候影响的健康威胁所提出的挑战已超越了公共卫生的应对范畴,应建立多级防护系统,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威胁。
兰莉杨超高菡璐梁巍乔冬菊赵娜李诚
关键词:气候变化脆弱性卫生系统
哈尔滨市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态度、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社区居民对热浪等气候变化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层次单纯随机抽样,抽取600名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中,气候变化分别列第6位和第5位;气候变化知晓率44.3%,获取知识途径主要为电视82.3%、广播43.2%、报纸24.0%;87.7%的居民对获得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感兴趣,76.0%的居民愿意参加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的活动,88.2%的居民希望获得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预警预报;15.8%的居民主动向卫生服务人员咨询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13.0%的社区居民使用空调;影响气候变化KAP因素为年龄和文化程度。结论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健康的态度非常好,然而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以及正确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加强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宣传是提高KAP的有效途径。
兰莉梁巍李诚赵娜高菡璐杨超
关键词:气候变化知识
哈尔滨市某城区高温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的粗筛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以哈尔滨市某城区死亡资料为基础筛选高温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方法首先确定夏季死亡数明显增加的阈值温度,将日最高温度高于阈值温度的日子称为"热日",通过比较热日与非热日不同死因和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死亡数来筛选高温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结果哈尔滨死亡数明显增加的日最高温度阈值为30℃。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意外伤害、内分泌疾病、泌尿系统、精神疾病和肿瘤热日与非热日日死亡数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以上老年人热日日死亡数明显高于非热日(P<0.05),男女之间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意外伤害、泌尿系统和精神疾病等为高温敏感疾病,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高温脆弱人群之一。
李永红兰莉程义斌崔国权杨超刘迎春刘静怡李成橙吴珍金银龙
关键词:高温
2007-2011年高温对哈尔滨市区人口死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高温对哈尔滨市区人口死亡的影响。方法分析哈尔滨市近5年来的气候特点,以32℃为临界点,区分"热日"、"非热日"。在此基础上,分析哈尔滨市区2007-2011年夏季(6-8月份)日最高温度与总死亡数、年龄、性别死亡数的关系,并对人口死亡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哈尔滨夏季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月份,最高达37.8℃。当气温超过29℃以上时,死亡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热日"与"非热日"死亡数之比为1.23∶1(F=6.91,P=0.030 3);老年人对热更敏感。结论哈尔滨的高温天气对人口死亡有显著影响。
兰莉高菡璐梁巍周丹乔冬菊赵娜李诚杨超
关键词:高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