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kgt201105)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怡李直飞周维东李金凤张玫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文学
  • 4篇民国
  • 2篇作家
  • 2篇文学研究
  • 2篇民国机制
  • 1篇代文
  • 1篇党治
  • 1篇新民主主义
  • 1篇演讲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价值
  • 1篇域外
  • 1篇征文
  • 1篇政治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三民主义
  • 1篇诗歌
  • 1篇诗歌创作
  • 1篇诗体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李怡
  • 1篇张玫
  • 1篇陈思广
  • 1篇高博涵
  • 1篇李直飞
  • 1篇周维东
  • 1篇李金凤

传媒

  • 2篇文艺争鸣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 1篇江汉学术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1927—1936年的作家论写作及其经典化策略被引量:1
2012年
1927—1936年集中涌现的作家论写作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历程中具有拓新与启迪意义的文学现象,是中国新文学第一次全面深入地总结创作成就的艺术尝试,它开创了作家论这一新的文体范式,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化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进程中,通过对叙述对象的经典化选择、文学史意识下的经典化写作、期待视野的经典化建构以及现代传媒的互动与共谋等经典化策略,成就了一大批新文学的经典,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陈思广周婕舒
关键词:作家论
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主体性”问题?——兼谈“民国机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使得"本土化"理论在面对什么是新文学真正的中国特质这样根本性的问题时显得乏力,而"民国文学机制"问题的提出,刚好弥补了"本土化"理论的缺陷,以突出历史情境为切入口,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为塑造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李怡李直飞
关键词:本土化主体性民国机制现代文学研究
再论王平陵:“民族主义文艺”还是“三民主义文艺”?被引量:2
2015年
王平陵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之一,与文学史不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从种族的意义上阐释民族,淡化成员的主观认同,实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代称,"文艺"也成为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在民族危机加重的情况下,该口号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成为国民党的文艺政策。国民党中宣部"三民主义文艺"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试图将执政党思想上升为统制全国的意识形态,却大而无当、难以实行。王平陵在这两种党治文艺尝试的交锋中,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坚持学术自由和文艺自由的态度,其中既有五四精神的影响,也有国民党党治文艺自身的因素。
张玫
关键词: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为什么关注“民国文学”?——在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的演讲被引量:5
2013年
"民国文学"是继"新文学"、"现代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概念,与其他三种文学史概念比较,它更加突出具体的国家历史情境,倡导历史还原,返回历史现场,有助于克服其他几种描述脱离历史实际的某些弊端,赋予"现代"具体的内容。在今天,"民国文学"研究已经衍生出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研究思路,如"民国史视角"、"民国机制"等等,回到"民国",尊重民国历史的丰富复杂,现代文学研究或许能够获得一次新的生机,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真正跳脱数十年"阶级斗争"史观的束缚,也有助于摆脱我们目前对西方"现代性"知识话语亦步亦趋的追随,在对民国以来历史的还原和追求中建立我们自己的概念、范式和研究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民国文学史"的研究绝不仅仅是历史书写的"命名"问题,不是研究活动的旗帜与口号,更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文学研究命题的出现,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洞见和历史细节的发现,当然,更意味着我们研究的当代性的凸显:不仅是用"民国"来概括一段过去的现象,而且是用特殊的历史记忆来反观、反思我们的今天,推动我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借助"民国文学"这一叙述角度,在中国大陆过去被遮蔽的文学现象、历史现象将重新提出,并引人深思。例如民国经济与文学的关系,法律形态与文学的关系等,回到民国历史的现场,关于"经济与文学"的讨论就不可能是"旧题旧做",甚至也不能用"旧题新做"来加以概括,在与民国经济相关的这一段文学史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新鲜的"主题"和大量被遮蔽的史实。同样,在排除大量人为的预设之后,我们可以目睹现代法律与文学生产的诸多细节。
李怡
关键词:民国文学民国机制经济形态法律形态
“民国热”与民国文学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民国热"归根结底属于大众文化潮流,而"民国文学研究"则是中国学术多年探索发展的结果,是文学研究"历史化"趋向的表现,两者具有根本的不同,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学术研究的自觉性,与大众文化的趣味严格区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由此探索学术事业所拥有的真正的社会情怀,和一切严肃的学术研究一样,民国文学研究是在健康和积极的方向上为中国的当代文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怡
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被引量:3
2015年
追溯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缘起,视野不能局限在抗战时期的边区之内。"新民主主义"概念的提出,与"统一战线"下"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分歧有紧密关联,为了获得"统一战线"中的文化领导权,中共需要打破共产主义理论的传统结构,开拓一个新的理论格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开拓性,是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空间上的并列关系,变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从而搁置了两种"主义"的争议,获得理论主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提出,既是针对中共之前文化政策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理论局限,也注意到国民党"民族主义"理论话语的偏颇和不足,为延安时期中共文艺思想的成熟奠定基础。国、共互动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关系,启示学界,在认识延安文艺当中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到"域外语境"的存在和作用。
周维东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三民主义
民国30年代关于创作不振的讨论——以《北斗》杂志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一、征文发起的缘由 1932年1月,《北斗》编辑部发起了“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的征文讨论。为何要开展这个讨论?丁玲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这个大变动的形势面前,左翼作家不但要带头而且要团结广大作家去反映已经变动的时代,迎接更大的变动。
李金凤
关键词:《北斗》民国左翼作家编辑部征文
论卞之琳1930-1934年间的创作心态及其诗歌
2014年
关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学界已有相当充分的研究,并且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30年代作品的讨论。从分期上看,如果按江弱水的分法,将1935年作为卞之琳30年代作品前后期的分界,则论者多关注于1935—1937年间诗人的作品,从论述内容上看,卞诗与古今中外诗艺关系的辨析,以及在此框架下涉及的智性特征、诗体建设、意象等艺术论最受青睐。究其原因,无外乎卞诗的艺术价值最值瞩目,而尤以1935—1937年间的创作为突出。不止一位论者注意到“1935年”这个卞诗创作的分界点,蓝棣之认为:“好像是忽然之间,从1935年开始,卞之琳的声音有了很大的变化。
高博涵
关键词:诗歌创作创作心态卞之琳诗体建设艺术价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