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I08B02)
-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建新赵娜李永鑫王力曹成琦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河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离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调查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了解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健康情况,解决离退休老干部心理疾病,提高老干部生活质量,为更好的老干部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海军某干休所146名离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中国成人常模比较,离退休老干部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P<0.05)。离退休老干部躯体化、强迫、抑郁和焦虑因子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其他因子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离退休男干部的躯体化、强迫、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低于离退休女干部。结论:离退休老干部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重视其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心理教育和疏导、丰富老干部日常生活以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措施,预防和治疗老干部心理问题。
- 李晓艳王梅李淑娥李雪梅韩晓琛
- 关键词:心理健康老干部
- 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非适应性泛化现象被引量:5
- 2015年
- 过度泛化现象是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会出现非适应性的泛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非适应性泛化(maladaptive generalization)可能是PTS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有研究支持PTSD是导致了泛化从适应性向非适应性化转变的原因。虽然泛化现象的变化与PTSD症状的发展有相同趋势,且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记忆相关神经结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阐明PTSD与非适应性泛化之间的关系对PTSD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均有推进作用。
- 王超逸高博杨庆雄李勇辉
-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泛化记忆
- 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动机机制研究述评被引量:21
- 2013年
- 谣言是指一种据称真实但未经证实的普遍流传的说法。谣言会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既受到个体水平上的认知和情绪变量的影响,也受到群体变量及情境变量的影响。个体传播谣言的心理动机包括寻求事实、关系提升和自我提升。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中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查影响谣言传播的群体因素,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探究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并考虑谣言在突发社会事件中传播的特征。
- 赵娜李永鑫张建新
- 关键词:谣言谣言传播心理因素心理动机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严格筛选103例孤立性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74例和持续性房颤组29例,从流行病学对照研究队列中选取72例未合并房颤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空腹采集静脉血,用ELISA法按试剂盒标准流程检测血清HSV1 IgG抗体、HSV2 IgG抗体水平;运用相关分析探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HSV1 IgG抗体、HSV2 IgG抗体滴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血清HSV1 IgG抗体水平分别为(217.95±53.18)μg/ml、(304.76±57.58)μg/ml和(322.99±60.35)μg/ml,血清HSV2 IgG抗体水平分别为(307.25±64.02)μg/ml、(407.22±59.1)μg/ml和(406.63±50.67)μg/ml,hs-CRP水平分别为(2.16±0.70)mg/L、(3.90±0.59)mg/L和(3.90±0.63)mg/L;对照组的血清HSV1 IgG抗体、HSV2 IgG抗体、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均P<0.001);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的血清HSV1 IgG抗体、HSV2 IgG抗体、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HSV IgG抗体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HSV1=0.532,P<0.001;r_(HSV2)=0.446,P<0.001)。结论房颤患者的血清HSV 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且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
- 李景业刘少伟李新郭雪原张婷阮燕菲刘念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高敏C反应蛋白
-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表型模型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自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公布以来,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表型模型的争议一直存在。从最初的3维模型(闯入、回避与情感麻木以及高唤起)到最新的7维混合模型(闯入、回避、负性情绪、快感缺失、外化行为、焦虑性唤起以及精神痛苦性唤起),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表型模型研究已在持续争议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清晰地反映这一研究进展,我们首先勾勒了20余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大致脉络,并从基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与第五版的表型模型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讨论了DSM-IV框架下的两个4维模型和一个5维模型的实证支持、结构比较、外部效度以及它们的心理病理机制,同时探讨了DSM-5框架下两个4维模型、一个5维模型、两个6维模型和一个7为模型的结构比较、各自的实证支持和外部效度;之后又讨论了现有研究在样本选取、评估工具使用、研究设计以及心理测量学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最后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够弥补现有研究设计的不足,探讨核心症状,通过研究找出最优模型,推动其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 曹倖王力曹成琦张建新
-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