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527)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胡新华段志泉何家安辛世杰曹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缺血
  • 2篇缺血后
  • 2篇缺血后处理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夹层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声音嘶哑
  • 1篇缺血预处理
  • 1篇主动脉
  • 1篇主动脉夹层
  • 1篇主动脉夹层动...
  • 1篇主动脉瘤
  • 1篇综合征
  • 1篇系膜
  • 1篇静脉

机构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胡新华
  • 3篇曹辉
  • 3篇辛世杰
  • 3篇何家安
  • 3篇段志泉
  • 3篇张强
  • 1篇刘程伟
  • 1篇杨军
  • 1篇张志深
  • 1篇范玥尧

传媒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现代普通...

年份

  • 4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活化蛋白C抵抗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患者发病中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68例AMVT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者,采用APC-KPTT法、ELISA法和PTT-LA法分别检测APCR、抗心磷脂抗体(ACA)和狼疮抗凝物(LA)。结果 AMVT患者APCR的总阳性率(30.9%,21/68)明显高于对照组(4.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VT组ACA阳性率(13.2%,9/68)高于对照组(1.3%,1/75);ACA-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gM和IgA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AMVT组LA阳性率(22.1%,15/68),而对照组仅2例(2.7%,2/75)。AMVT患者L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80.0%,12/15)明显高于LA阴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17.0%,9/53)(P<0.01);AC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33.3%,3/9)和ACA阴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30.5%,18/59)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PCR在中国北方人AMVT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LA有明显相关性,APCR可能是AMVT患者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辉胡新华何家安张强辛世杰段志泉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活化蛋白C抵抗
缺血后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2010年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双侧后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阻断肾下腹主动脉建立大鼠双侧后肢骨骼肌I/R损伤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I/R组、缺血预处理(IPC)组及I-postC组,每组16只。分别于再灌注后12、24h各处死8只,取肺组织标本,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湿/干重比、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CAM-1蛋白表达。结果:再灌注12或24h后I/R组有明显的弥散功能障碍,表现为间质浸润细胞增多并伴有明显水肿。IPC组和I-postC组的各项指标均较I/R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ostC可以减轻大鼠双侧后肢骨骼肌I/R后肺损伤,与IPC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机制。
曹辉胡新华何家安张强辛世杰段志泉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再灌注损伤肺损伤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继发霍纳综合征一例报道被引量:2
2010年
心脏-声带综合征(cardiovocal syndrome)是指因心血管疾病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左侧声带麻痹,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本征最先由Ortner[1]于1897年通过一个患有二尖瓣狭窄的患者描述了心血管问题和声音嘶哑的关系,故又称霍纳综合征(Ortner's syndrome)。霍纳综合征表现为一组典型的神经症候群,包括病变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面部无汗,这是由于支配头、眼和颈部的交感神经被阻断所引起的[2]。
范玥尧胡新华曹辉何家安辛世杰段志泉
关键词:霍纳综合征动脉瘤夹层主动脉瘤声音嘶哑
雷帕霉素靶蛋白参与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后处理(I-postC)减轻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48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h,松夹再灌注12h或24h建立大鼠右后肢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I/R组(n=16)、缺血预处理(IPC)组(5min缺血/5min再灌,3个循环,n=16)及缺血后处理(I-postC)组(1min再灌/1min缺血,3个循环,n=16)。分别于再灌注后12h、24h取标本。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学、湿/干重比、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TOR的表达。结果I-postC和IPC组的骨骼肌水肿明显减轻,MDA和MPO指标亦明显降低,与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I-postC组和IP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postC和IPC组mTOR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与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I-postC减轻大鼠后肢骨骼肌I/R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机制,及通过激活mTOR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
杨军胡新华张志深刘程伟衣正贵张强
关键词:雷帕霉素靶蛋白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骨骼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