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31010)

作品数:62 被引量:792H指数:18
相关作者:孙照渤王绍武朱伟军闵锦忠罗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5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3篇降水
  • 21篇夏季
  • 13篇气候
  • 13篇夏季降水
  • 12篇年代际
  • 10篇年代际变化
  • 9篇热带
  • 9篇海温
  • 8篇环流
  • 8篇海冰
  • 7篇年际
  • 6篇北太平洋
  • 6篇大气环流
  • 5篇涛动
  • 5篇年际变化
  • 4篇气候突变
  • 4篇温度变化
  • 4篇次表层
  • 3篇数值模拟
  • 3篇突变

机构

  • 45篇南京信息工程...
  • 11篇北京大学
  • 8篇中国气象局国...
  • 6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德阳市气象局
  • 2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黑龙江省气候...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绵阳市气象局
  • 1篇南通市气象局
  • 1篇威海市气象局

作者

  • 33篇孙照渤
  • 11篇王绍武
  • 9篇朱伟军
  • 8篇闵锦忠
  • 7篇罗勇
  • 6篇肖天贵
  • 5篇李晓婧
  • 5篇曾刚
  • 4篇董文杰
  • 4篇黄建斌
  • 4篇余贞寿
  • 3篇郭品文
  • 3篇陈海山
  • 3篇高庆九
  • 3篇张天宇
  • 3篇赵宗慈
  • 3篇闻新宇
  • 3篇陈伟斌
  • 3篇谭桂容
  • 3篇唐毅

传媒

  • 27篇南京气象学院...
  • 5篇气候变化研究...
  • 4篇自然科学进展
  • 4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科学通报
  • 2篇Journa...
  • 2篇Scienc...
  • 2篇气象与减灾研...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Marine...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21篇2007
  • 15篇2006
  • 15篇2005
  • 3篇2004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洲-太平洋大气主模态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基于1950~200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提取了亚洲-北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的主要模态,着重研究分析了亚洲-北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耦合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①夏季亚洲-北太平洋大气主要耦合变化型反映了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之间的变化关系。它们之间的耦合变化主要表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为负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低,北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高,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耦合变化处在正负交替的过程,70年代中期以后,耦合模态为一致的正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高,北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低。②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耦合变化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风场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蒙古低压和北太平洋副高之间的耦合变化处于负位相时期,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强,耦合变化处于正位相时期则相反,即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弱。
陈伟斌肖天贵孙照渤龙美希
关键词:副热带季风年代际变化
冬夏季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变化的模态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1955-1998年全球海洋上层海水温度月距平资料,对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各层海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其主要模态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场主要表现出东、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反位相变化的特征,异常强度冬季明显强于夏季。冬季赤道东太平洋40m层,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120m层,夏季赤道东太平洋40m层,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160m层为海温异常的显著区域。冬季0-60m层第一特征向量表现出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特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出海温异常的东西运移模态特征,80-400m层第一特征向量表现出西太平洋暖池模态特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出海温异常的东西运移模态特征。夏季0-60m层特征向量表现出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80-400m层特征向量表现出西太平洋暖池模态特征。
李晓婧肖天贵孙照渤唐毅黄金霞
关键词:热带次表层海温冬夏季
近45a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被引量:28
2007年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展开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4年78站夏季(6—8月)降水场,并将降水场分为5个主要区域,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长江中下游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5个区域夏季降水序列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各区代表站中只有衢州和南通发生了突变,且突变时间不同;5个区域夏季降水长期变化呈现增加趋势,Ⅰ区和Ⅴ区表现出较强的增加趋势,Ⅲ区次之,Ⅱ区和Ⅳ区较弱;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周期振荡差异明显。
张天宇孙照渤倪东鸿杨生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
北太平洋涛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被引量:25
2007年
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NPO)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北太平洋涛动与次年夏季我国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呈明显的负相关:强(弱)涛动年,次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偏少(多)。进一步研究表明,1976年冬季NPO突变前,冬季北太平洋涛动指数(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index,INPO)与次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的负相关显著;突变后,负相关明显减弱;冬季INPO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预测的参考意义在突变前较好,在突变后减弱。
张静朱伟军李忠贤
关键词:淮河流域夏季降水气候突变
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可能联系被引量:23
2007年
利用NCEP/NCAR 50 a冬季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气温资料,采用EOF、合成、奇异值分解等方法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及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引起了大气环流的异常,影响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当印度洋海温一致变化时,中国温度变化也呈一致;当印度洋海温距平偶极振荡时,中国东、西部的冬季气温也出现偶极变化的现象;印度洋海温偶极振荡正位相年时,东亚冬季风偏弱,中国东北部气温偏高。
唐卫亚孙照渤
关键词:印度洋海温环流异常中国气温
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对45个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密集度场与北太平洋500 hPa位势高度滤波方差场作奇异值(SVD)分析。结果表明:SVD得到的第1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异常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变化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海冰异常导致大气环流调整,气压梯度、急流、850 hPa天气尺度涡动热量经向通量和垂直通量、局地斜压性均发生改变,从而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及中心位置位移造成影响。
劳汉琼朱伟军李亚滨
关键词:格陵兰海冰风暴轴
2200-2000BC的气候突变与古文明的衰落被引量:26
2005年
综合分析了历史学、考古学及古气候学的证据.证明2200-2000BC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均发生了向干旱转变的气候突变.这次突变以中纬度普遍的变冷为背景,是全新世进入大暖期以来的一次强冷事件.尼罗河文明的衰落发生于第一中间期(2181—2040BC),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从阿卡德王国解体开始,到古巴比伦王国建立为止,约2200—1900BC.印度河文明于1800BC突然衰落.2000BC前后中华文明在中原以外有广泛的交替,而中原龙山文化演变为二里头文化.2070BC建立了夏朝,揭开了中华文明的纪元。研究表明,热盐环流(THC)的变化可能是气候突变的直接原因.
王绍武
关键词:气候突变古文明衰落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龙山文化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系统(NIM/COAMS) Ⅱ.年际变化的模拟被引量:4
2005年
利用文献[1]建立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系统(MM/COAMS),对模式的年际变化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50 a积分显示,模式模拟出了大气和海洋界面的主要年际变率,能真实地模拟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的主要特征,较好地再现了ENSO循环的过程,循环周期在3~5 a之间,与实际观测值一致,同时模式也较好地反映了大气和海洋的耦合特征,对年际变化有较强的模拟能力,这与FRAC耦合方案设计有关,该方法能避免气候场的牵制作用,增强模式对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闵锦忠孙照渤高庆九邓自旺
关键词:海气耦合模式年际变化ENSO循环
地表温度对太阳常数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通过改变太阳常数,利用NCAR气候系统模式CSM1.4就地表温度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及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局地的增温幅度变化很大,但各试验的全球增温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增暖典型试验中的增温分布特点,即陆地比海洋增暖幅度更强,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增暖幅度更强,这一特点在太阳常数增加较大的试验中表现尤为明显。气候系统响应的性质在太阳常数分别增加2.5%、10%和15%与增加25%之间其响应方式有所改变,即气候系统对较小太阳常数变化的响应是线性的,而对较大太阳常数变化的响应则很可能是非线性的。
张虹娇朱伟军
关键词:太阳常数地表温度全球增暖
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雨带位置的变化被引量:19
2006年
提出一个把中国东部夏季雨带位置划分为8类的方案:内蒙古、华北、黄河下游、淮河、长江、江南北部、江南南部、华南。建立了1470-2005年8类雨带的档案。8类雨带又可归并为4类:华北、黄准、长江、江南、建立了1000 -1999年4类雨带的档案。这两份档案显示气候温暖时雨带在长江的频次高,而气候寒冷时雨带在黄淮的频次高。
王绍武黄建斌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