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80004)

作品数:8 被引量:241H指数:6
相关作者:刘晓春汤夺先冷剑波徐赣丽陈映婕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传承
  • 3篇非物质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宣纸
  • 2篇传承人
  • 1篇短板
  • 1篇多工序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学理反思
  • 1篇仪礼
  • 1篇仪式
  • 1篇师徒传承
  • 1篇石雕
  • 1篇团体
  • 1篇青田石
  • 1篇青田石雕
  • 1篇壮锦
  • 1篇物质文化遗产
  • 1篇乡村
  • 1篇淮河流域

机构

  • 3篇安徽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篇刘晓春
  • 3篇汤夺先
  • 1篇徐艳
  • 1篇高朋
  • 1篇冷剑波
  • 1篇陈映婕
  • 1篇慈艳艳
  • 1篇徐赣丽

传媒

  • 3篇文化遗产
  • 1篇思想战线
  • 1篇民俗研究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被引量:95
2012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刘晓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真性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63
2016年
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传承主体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所增强,相关企业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参与者的转型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有新进展,在生产过程中适当的机械化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保护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现代化生产对传统工艺有明显的冲击,原材料危机开始显现,优秀人才断层严重,政府缺乏具体有效措施,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如此,无论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内在属性,还是其外在所处的生存现状,生产性保护都值得提倡;但是,生产性保护并不等同于产业化,并且需要妥善处理本真性、整体性、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刘晓春冷剑波
关键词: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内涵意蕴、问题呈现与学理反思——以宣纸为例的探讨被引量:12
2017年
生产性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以宣纸为例,依托在泾县的田野调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内涵,呈现出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诸如现代工业技术的影响、标准化的冲击以及传承人才的匮乏等。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进行学理反思,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在于传统技艺传承而非商业化与利益化,在尊重文化本源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革新、实施带徒传艺的师徒传承模式等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路径。
汤夺先伍梦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
论多工序性民间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例被引量:8
2016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多工序、非单一主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为例,依托田野调查资料,总结其传统传承模式即家族内传承与作坊内师徒传承,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工厂内固定制师徒传承模式对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之利弊。认为类似非遗传承时要以保留手工技艺为本元,充分发挥带徒传艺式师徒传承模式的价值,并讨论了类似非遗项目由个体传承人身份改为团体传承人的可能性。
汤夺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师徒传承宣纸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短板和解决的可能——以壮锦的实践为例被引量:23
2014年
广西壮锦的发展历史和当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个案,提醒我们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壮锦等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徐赣丽
关键词:壮锦
走出瓶颈:浙江青田石雕的生产性保护经验被引量:5
2015年
浙江青田石雕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历程,提供了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何突破生存难题和传承人瓶颈的可参考案例。石雕业作为青田山区重要的生计方式之一,有其自身持续市场化的民间需求,经济的因素首当其冲。地方政府适时与适地的有效扶持成为石雕初级产业化的重要推力,并使其继续保持以手工技艺为主体的传统特性。地方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一类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技艺传承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年轻职业艺人的传承问题。可以认为,目前青田石雕工艺品的初级产业化与手工为主体的传统技艺及其传承,二者基本能够做到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陈映婕
关键词:青田石雕传承
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被引量:51
2014年
1960年代开始,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社会没落的境遇,日本与台湾地区开始了至今仍在持续的社区营造。社区营造基于地域社会的现有资源,由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方式多样,旨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持续不断地促使地方社会生发内在的自生力量,走出日渐凋敝破败的困境,进而提高当地人的生活品质。这一经验对于中国大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在于: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充分激发地方民众的创造性;充分发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尊重地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尊重自然肌理与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建设能够维系居民认同、具有历史感的社区。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需要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植根于地方社会自身的内生活力,如此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良性发展,非遗才具有可持续生存的内在活力。
刘晓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我国淮河流域乡村庆生仪礼的调查研究——以淮南市四个村庄为例
2012年
淮河流域有着独特的地理坏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出生仪礼,庆生仪礼是最具符号特色与人文情怀的组成部分。依托对淮南市四个村庄的田野调查资料,系统呈现庆生礼仪的重要仪式性活动如报喜、洗三、满月、抓周、坐月子等,并阐释了其符号意义与文化内涵。认为城乡二元体制、传统观念、趋利避害心理和庆生礼仪的功能是庆生礼仪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发展、医疗科技进步、观念更新是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保护,具有强化社区文化认同的功能。
汤夺先高朋慈艳艳徐艳
关键词:淮河流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