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80008)

作品数:23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朱泓张全超张群周亚威赵永生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历史地理
  • 16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人骨
  • 7篇遗址
  • 6篇墓地
  • 4篇人骨研究
  • 4篇考古
  • 3篇考古研究
  • 2篇东周
  • 2篇东周时期
  • 2篇遗址出土
  • 2篇人口学
  • 2篇山谷
  • 2篇身高
  • 2篇食物
  • 2篇颅骨
  • 2篇臼齿
  • 2篇考古学
  • 2篇考古学文化
  • 2篇古学
  • 2篇出土
  • 1篇大汶口文化

机构

  • 23篇吉林大学
  • 4篇甘肃省文物考...
  • 3篇山东大学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辽宁省文物考...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17篇朱泓
  • 9篇张全超
  • 5篇张群
  • 4篇周亚威
  • 3篇赵永生
  • 2篇赵欣
  • 2篇蔡大伟
  • 2篇曾雯
  • 2篇肖晓鸣
  • 2篇周慧
  • 2篇王立新
  • 2篇张旭
  • 2篇段天璟
  • 2篇李婧
  • 2篇韩涛
  • 2篇王辉
  • 1篇孙志超
  • 1篇赵永生
  • 1篇司伟伟
  • 1篇张野

传媒

  • 14篇边疆考古研究
  • 6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考古
  • 1篇东方考古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哈民忙哈遗址房址内人骨的古人口学研究——史前灾难成因的法医人类学证据被引量:20
2014年
通过对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人骨死亡年龄的统计与分析,得出该群体的年龄结构框架:房址内人骨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6.8岁,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34.3岁,女性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0.6岁;群体的死亡高峰期集中在未成年期、壮年期和中年期,无老年期个体;F40与其他房址居民总体平均死亡年龄比较接近(26.2岁<27.7岁),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上略有差异,F40相对于其他房址,个体死亡年龄上表现出更为集中的分布特点。哈民组与喇家组和庙子沟组的年龄结构比较结果显示,哈民组与庙子沟组有着更相似的年龄构成,从而反映出在这3个史前灾难遗址的成因方面,哈民忙哈遗址与庙子沟遗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性,即均可能与某种急性传染病(瘟疫)的突然爆发有关。F40人骨堆积应为古代人类有意识将遗骸逐次拖入房内,集中堆放而形成。其他房址鉴于死者狰狞的体态和随身佩戴玉器的证据,房内人骨堆积很可能是个体死后的原始场景。
朱泓周亚威张全超吉平
关键词:古人口学法医人类学
吉林省白城市双塔遗址东周时期人骨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双塔遗址是近年来松嫩平原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为建立白城西部乃至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廓清相关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判断同类遗存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特别是东周时期人骨标本的发现,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份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资料。本文对出土9例东周时期的颅骨(男性6例,女性3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双塔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井沟子东周时期居民、近代蒙古人最为接近,属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古蒙古高原类型",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流动。
张全超王伟李墨岑张群王立新段天璟朱泓
关键词:东周颅骨
吉林白城双塔遗址一期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双塔遗址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双塔村三社北侧一条东西向延伸的漫岗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5°23.676′,东经122°57.112′,高程149米。南距洮儿河4公里,西北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德顺乡至双塔村的公路自遗址西缘穿过。该遗址于196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1年被定为吉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8~10月。
张全超汤卓炜王立新段天璟张萌
关键词:动物骨骼同位素分析食物结构考古学文化
从磨沟组看甘青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特征的演变
2014年
甘青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和宁夏三个省区,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接壤,东邻陕西省,南接四川省,西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西藏自治区为邻。该地区是内地通往西北边陲,乃至中亚、西亚的必经之地,而且处于大西北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比较重要①。甘青地区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入而且系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基本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铜石并用时期主要表现为齐家文化;青铜时代的文化众多,包括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佳文化、诺木洪文化和沙井文化等。
赵永生赵永生朱泓
关键词:文化
后套木嘎遗址汉书二期文化居民人口学研究
2013年
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约2千米处[1],经2011年、2012年两年的连续发掘,已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到辽金时期,六个不同文化时期的遗存。本文的研究对象出土于第五期的汉书二期文化遗存。两年共清理汉书二期文化的墓葬74座,墓葬形制有土坑竖穴墓和洞室墓两种。'单个墓葬均为西北一东南向。
朱泓肖晓鸣
内蒙古准格尔旗寨子塔遗址出土人骨研究
2013年
<正>寨子塔遗址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北缘的准格尔旗东部,遗址位于哈岱高勒乡东北约8千米的南流黄河西岸,遗址呈南高北低的不规则长方形,面积近5万平方米,在遗址的东、西、南三面的缓坡处建有石筑围墙,北侧建有两道并列的石墙,1988年7~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大批丰富的实物资料。寨子塔遗址共分为九期,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张全超李墨岑朱泓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身高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正>大堡山墓地发现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十一号村东南处的山坡上,该墓地三面环山(蛮汗山支脉),北傍浑河,时代大致为战国晚期。2011年6~8月,为配合呼杀段(呼和浩特至杀虎口)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其进行了总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的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51座,均为中小型单人竖穴土坑墓,
张旭李婧朱思媚索明杰索明杰
科尔沁沙地及其邻近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2014年
<正>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主体处在西辽河下游干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上。沙地分布于松辽分水岭以南、冀北山地以北、大兴安岭南段以东、第一松花江和东辽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北纬42°40′~45°15′,东经118°~124°30′,总面积约为42300平方千米。在行政区划上该区域包括通辽市、赤峰市东部、兴安盟南部,以及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双辽等。在大地构造和地貌区划上科尔沁沙地主要位于松辽台地向斜南缘和西辽河冲洪积平原地带,在气候上横跨中温带松辽亚湿润区和蒙东亚干旱区,植被。
张全超张群周亚威朱泓
古代DNA技术在哈民忙哈遗址出土遗骸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古DNA即是指古代生物中保存下来的DNA遗传物质,具有含量极低,高度降解以及损伤严重等特点。随着20世纪80年代分子遗传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PCR扩增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古DNA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领域——分子考古学。分子考古学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出土的古代可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进行遗传学研究,从而解决考古学方面的问题。由于古DNA能够准确的反映当时的生物的某些结构特征以及生物种群的系统发生与演变规律。
张野
中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居民人种类型的分布与演变
2015年
人种也称"种族",是指那些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某些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1]。古人种学则以发掘出土的古代人骨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索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古人类群体之间的体质联系,追寻古代各民族与现代各民族之间的种系渊源关系。我国的古人种学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古人种学的框架体系。本文拟在目前已发表的古代人骨资料的基础上,探讨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地区居民人种类型的地理分布及体质变迁。
朱泓赵东月
关键词:中国新石器时代人骨古人类化石大汶口文化鼻型柳江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