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 作品数:82 被引量:523H指数:13
- 相关作者:高泽霞王卫民夏文水何志刚伍远安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发酵过程中白鲢鱼糜抗氧化特性的变化被引量:3
- 2017年
- 研究了白鲢鱼糜在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通过其与水解度、游离氨基酸、分子质量分布的相关性分析,确立了发酵白鲢鱼糜抗氧化活性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鱼糜的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清除率和铁离子螯合力逐渐上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清除率先上升后下降;与此同时,水解度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增加,小分子量肽段和疏水性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经相关性分析,含硫氨基酸和Mr在1 000~5 000范围内的多肽可能是发酵鱼糜抗氧化特性产生的原因。
- 杨方朱露露张晓维于沛沛许艳顺姜启兴夏文水
- 关键词:鱼糜生物发酵水解度游离氨基酸
- 刀鲚肌间骨新类型的发现被引量:2
- 2020年
- 文章对刀鲚(Coilia nasus)的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特征及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刀鲚肌间骨的形态种类与普通鲤科鱼类没有显著差别,但其分布类别却有很大不同,刀鲚不仅有髓弓小骨、椎体小骨和脉弓小骨,且在其背部上方和腹部下方仍存在大量肌间骨,这两类肌间骨的形态为简单的“1”形和“(”形,分别位于背部上方和腹部下方肌膈的皱褶部;在短颌鲚(C.brachygnathus)背部上方和腹部下方也发现这两类肌间骨的存在,统称为肌骨杆(Myorhabdoi)。刀鲚个体肌间骨数目范围为492-543,其中髓弓小骨为114-142(=133),椎体小骨为28-51(=42),脉弓小骨为138-153(=142),背上肌骨杆为92-135(=114),腹下肌骨杆为66-98(=89)。采用茜素红与阿利新蓝组织染色观察不同类型肌间骨的组织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肌间骨由肌膈结缔组织包被,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两种类型中,肌间骨之间通过结缔组织相互连接。研究在鱼类背上肌骨杆和腹下肌骨杆的发现,是对我国鱼类肌间骨系统进化研究的进一步补充。
- 常永杰周佳佳张丽红孟佑廉高泽霞
- 关键词:刀鲚形态学
- 多个环境因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致病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采用正交试验L16(4×213)设计检验了养殖环境中多种理化因子(温度、p H、分子氨、亚硝酸盐)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致病力的影响。试验设立温度(A)4个水平(20、24、28、32℃);p H(B)2个水平(6.5、8.0);分子氨(C)2个水平(0.02、0.04 mg·L-1)和亚硝酸盐(D)2个水平(0.1、0.3 mg·L-1),每组试验鱼分别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06CFU·m L-1;以试验鱼存活时间的长短判断嗜水气单胞菌对团头鲂致病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分子氨与p H的交互作用(B×C)和温度(A)因素分别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影响极其显著(F>F0.01),p H(B)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影响显著(F>F0.05),而亚硝酸盐(D)和分子氨(C)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的影响不显著;团头鲂存活时间y(单位为h)与环境因子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64.713-6.399A+14.367B-11.914(B×C);根据该线性回归方程,当温度为20℃、p H=8.0、分子氨浓度为0.02 mg·L-1时,嗜水气单胞菌对团头鲂的致病力最弱,鱼体的存活时间最长(149.76 h)。本实验结果可为团头鲂养殖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出血病防控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
- 陆春云习丙文叶诗尧梁利国谢骏
- 关键词:团头鲂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环境因子
- leptin基因在团头鲂成鱼各组织和早期发育中的表达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团头鲂leptin及其相关基因—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tin-R)和瘦素受体重叠转录产物类似物1基因(leptin receptor overlapping transcript like-1,leprotl-1)在胚胎发育早期及成鱼各组织的表达量。结果显示,3个基因在团头鲂成鱼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所表达,表明3个基因在团头鲂机体中具有多重生理功能。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leptin-R和leprotl-1基因在胚胎阶段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一致,而leptin在破膜后5d前一直处于较低并呈波动性变化;出膜后12d时leptin-R和leprotl-1基因表达量均达到了峰值,而leptin基因从破膜后第5天开始表达量持续上升,在第15天到达峰值,表明3个基因可能涉及到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能量调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3个基因在团头鲂胚胎发育早期中的表达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 赵鸿昊李学华曾聪王卫民董在杰高泽霞
- 关键词:团头鲂LEPTIN基因早期发育
- 不同湿地模型净水效果与基质酶活性相关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和基质组合的小型湿地模型净水效果及其与基质酶活性(脲酶和磷酸酶)之间的相关性,并选出净水效果最佳的模型,通过对两种植物(茭白和慈姑)和两种基质(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组合构建不同的湿地模型,对不同湿地模型进出水口水质和基质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加以分析进行优化选择。结果表明:湿地模型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最高,最高能达到98.87%,最低也能达到58.06%,对高锰酸盐的去除率最低,最高37.91%,最低2.51%;湿地模型X5-X6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基本上都比X1-X4高,总氮去除率平均高3%,氨氮去除率平均高10%,亚硝态氮去除率平均高10%,总磷去除率平均高15%,正磷酸盐去除率平均高20%,高锰酸盐去除率平均高8%;在相同种植数量的情况下,茭白和慈姑混合种植的湿地模型总体上比茭白和慈姑单一种植的湿地模型具有更好的净水效果,是实验中的最佳湿地模型;湿地模型的脲酶活性与总氮去除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03—0.980),脲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总氮效能的指标,湿地模型磷酸酶活性与高锰酸盐去除率总体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21—0.992),磷酸酶可作为判定人工湿地去除养殖水体中高锰酸盐效能的指标。研究为人工湿地植物和基质优化选择和基质酶活性评价净水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林李冰余家辉朱加宾朱健
- 关键词:净水效果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
- 饲料蛋白水平对芙蓉鲤鲫幼鱼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为考察饲料蛋白水平对芙蓉鲤鲫幼鱼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7%、30%、33%、36%、39%和42%的6种饲料,饲养平均体质量为1.88 g的芙蓉鲤鲫60 d。试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饲料3个重复,每重复随机放养80尾芙蓉鲤鲫。每天投喂2次(上午09:00和下午16:30),试验期间水温为26~32℃,溶解氧含量大于6 mg/L。结果表明:芙蓉鲤鲫幼鱼摄食上述6种饲料后,增重率分别为568.37%、619.66%、635.51%、743.88%、694.22%和683.88%,饲料系数分别为1.29、1.23、1.23、1.00、1.11和1.09,摄食蛋白质水平36%饲料的芙蓉鲤鲫幼鱼具有最佳生长性能。对全鱼体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芙蓉鲤鲫幼鱼鱼体粗蛋白和粗灰分的含量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体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根据二次曲线模型得出芙蓉鲤鲫幼鱼对饲料蛋白的最佳需求量为38.25%。
- 王金龙何志刚伍远安李传武李邵明唐湘北
- 关键词:饲料蛋白水平体组成
- 饲料蛋白水平对芙蓉鲤鲫幼鱼增重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以进口鱼粉和豆粕为饲料蛋白源,研究了6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7%、30%、33%、36%、39%和42%)的等能饲料对芙蓉鲤鲫幼鱼增重和肠道、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地提高了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肥满度(P<0.05),并降低了饵料系数和脏体比,还显著地提高了肠道组织蛋白酶、食糜蛋白酶和GOT及GPT活性(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上升,肝脏蛋白酶和食糜、肠道组织、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 何志刚伍远安王金龙李传武李邵明唐湘北
- 关键词:饲料蛋白水平增重消化酶活性
- 复合生态沟渠对池塘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 人工湿地已被广泛用于处理各种类型的废水。本项研究通过对一般农渠的简单改造,形成复合生态沟渠以净化池塘养殖废水。研究结果表明:1)养殖废水通过复合生态沟渠后,其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DO含量增加而TN、TP、NO-3-N、N...
- 周元朱建强李谷
- 关键词:生态沟渠养殖废水水质净化
- 文献传递
- 大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团头鲂生长、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及氨基酸代谢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大米蛋白替代鱼粉以及补充微囊或者晶体赖氨酸对团头鲂生长、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及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制备了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为鱼粉组(FM)、大米蛋白组(RPC)、大米蛋白添加微囊赖氨酸组(MRPC)和大米蛋白添加晶体赖氨酸组(CRPC)。将鱼饱食投喂8周,每日投喂3次。[结果]FM组团头鲂每日生长指数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RPC组(P<0.05),而与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RPC组肠道蛋白酶、脂肪酶、Na+,K+-ATP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显著低于FM组(P<0.05),而MRPC与CRPC组和FM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RPC组肝脏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RPC组血浆中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此外,FM组血浆中牛磺酸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淀粉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以及血浆谷草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团头鲂生长、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及氨基酸代谢有一定影响,但在饲料中补充微囊或者晶体赖氨酸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 蔡万存李向飞蒋广震刘双庆刘文斌
- 关键词:团头鲂鱼粉大米蛋白氨基酸代谢
- 草鱼精养池塘“鱼-菜”共生技术试验被引量:1
- 2016年
- 在草鱼精养池塘开展"鱼-菜"共生技术对比试验,试验池塘利用生物浮床种植空心菜。结果显示:试验池塘亩均产量高于对比池塘50kg,产值、利润分别大幅提高;试验池塘水质明显好于对比池塘。
- 傅雪军银旭红段中华陈诗伟
- 关键词:池塘草鱼空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