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ZD2009007)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4
相关作者:王政昆朱万龙余婷婷杨盛昌高文荣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大绒鼠
  • 3篇血清
  • 3篇血清瘦素
  • 3篇瘦素
  • 2篇食物限制
  • 2篇树鼩
  • 2篇中缅树鼩
  • 2篇喂食
  • 2篇禁食
  • 2篇产热
  • 1篇调节肽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雄性
  • 1篇蒸发失水
  • 1篇脂肪
  • 1篇失水
  • 1篇体温调节
  • 1篇体重
  • 1篇偶联蛋白
  • 1篇组织分化

机构

  • 8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王政昆
  • 7篇朱万龙
  • 5篇余婷婷
  • 4篇杨盛昌
  • 4篇高文荣
  • 3篇黄春梅
  • 3篇张麟
  • 3篇沐远
  • 3篇郑佳
  • 3篇章迪
  • 1篇孟丽华
  • 1篇王蓓
  • 1篇练硝
  • 1篇谢静
  • 1篇蔡金红
  • 1篇曹能
  • 1篇单振光

传媒

  • 4篇兽类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 1篇生物过程

年份

  • 6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褐色脂肪组织分化及其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主要有两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又分为内脏和皮下两大类)和褐色脂肪组织;相对于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褐色脂肪组织有利于改善糖代谢和能量消耗。人体内出现两种褐色脂肪组织的分化途径。BMP7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7)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transforming growth,TGF-β)的多功能分泌型信号分子,在胚胎发生、个体形成、非对称器官的形成、胚胎的发育和损伤组织的修复中起关键作用。最近发现BMP7能促进褐色脂肪细胞的分化,可能是由于BMP7诱导PRDM16及PGC-1α等的基因表达,进一步增加了UCP1等基因的表达,最终诱导褐色脂肪细胞中线粒体的生物生成和随后的细胞分化。这些研究显示通过激活 BMP7和PRDM16 来增加褐色脂肪组织在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最近采用监测癌症及癌症转移的氟化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与(或)X-射线断层显像技术(18F-FDG-PET/CT)扫描技术并结合定位组织取样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在成年人体内的确存在有功能活性的褐色脂肪组织,人们将其作为一个寻找治疗肥胖症新方法的重要靶标。
张麟朱万龙蔡金红练硝王政昆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
中缅树鼩UCP2 cDNA核心片段的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解偶联蛋白2(UCP2)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解偶联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相关研究表明,UCP2可以抑制某些细胞(如免疫细胞等)线粒体活性氧的过量生成。本研究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从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肝中获得UCP2基因cDNA核心序列。该片段长745 bp,推测氨基酸序列为248个氨基酸。结构功能分析发现,此段氨基酸序列具有2个线粒体内膜载体蛋白特征结构、5个跨膜α-螺旋结构域、1个嘌呤结合区域(PNBD)以及3个解耦联蛋白质的特征序列。中缅树鼩UCP2氨基酸序列与普氏野马(Equus caballus)、小家鼠(Mus musculus)、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人(Homo sapien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豚鼠(Cavia porcellus)、苏门达腊猩猩(Pongo abelii)、加卡利安鼠(Phodopus sungorus)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UCP2进行比较,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0%以上。同时,本研究通过MEGA5构建系统树,对UCP2分子进化特征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余婷婷张麟高文荣黄春梅杨盛昌朱万龙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解偶联蛋白2分子进化
限食程度对大绒鼠体重和产热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阐明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能量学对策,将成年大绒鼠按自由取食量的90%、80%和70%限食4周。测定了不同限食程度下大绒鼠的存活率、体重、体脂含量、血清瘦素浓度、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结果发现,90%限食驯化4周后,动物没有死亡,80%限食驯化4周后,存活率为90%,而70%限食驯化4周后,存活率仅为60%。限食使大绒鼠体重、体脂含量、血清瘦素浓度、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降低。血清瘦素浓度与体重、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在限食条件下,大绒鼠主要通过降低体重、基础代谢率和产热的能量支出以及动用体内脂肪以应对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条件,符合"代谢率转换"假说。瘦素作为饥饿信号可能参与了限食条件下大绒鼠能量代谢和体重的适应性调节。
杨盛昌朱万龙郑佳章迪沐远王政昆
关键词:食物限制血清瘦素产热大绒鼠
大绒鼠NPY、AgRP、POMC和CART基因部分序列扩增与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下丘脑在维持能量代谢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下丘脑核团之间通过神经肽形成的调控网络是能量平衡的基础(焦广发等,2010)。下丘脑神经元会分泌一些神经肽。
黄春梅朱万龙杨盛昌余婷婷王政昆
关键词:大绒鼠
禁食和重喂食对大绒鼠消化道长度与重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探讨禁食和重喂食对栖息于横断山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消化道形态的影响,对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大绒鼠禁食12 h、24 h、36 h和重喂食12 h、48 h、7 d后的总消化道、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重。结果表明:禁食后,总消化道含内容物重、胃含内容物重和胃去内容物重增加,重喂食7 d后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小肠含内容物重在禁食12 h时最大,在重喂食12 h时最小,重喂食48 h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的大肠和盲肠各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大绒鼠在食物受到限制、饥饿等胁迫因子作用下,可能通过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部分能量需求,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大绒鼠的消化道在禁食和重喂食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可能与其食物资源时常波动的野外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食物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高文荣朱万龙余婷婷章迪沐远郑佳王政昆
关键词:大绒鼠禁食消化道
禁食和重喂食对大绒鼠体重、产热和血清瘦素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动物行为和生理活动的适应性调节是应对食物资源变化的主要策略。为探讨禁食和重喂食对大绒鼠体重、产热和血清瘦素的影响,测定了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的体重、体脂重量、静止代谢率、身体组成、血清瘦素含量以及禁食后重喂食期间的摄食量。结果显示:禁食导致大绒鼠体重、体脂重量和静止代谢率显著下降,重喂食后体重和静止代谢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体脂重量却不能恢复。禁食12h后血清瘦素含量快速下降,重喂食后未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此外,大绒鼠在禁食后重喂食期间摄食量没有补偿性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脂重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很可能反映出大绒鼠能调节自身生理状况以适应短期的能量缺乏,主要通过降低体重、血清瘦素含量和代谢活性器官重量以减少能量消耗。禁食后重喂食时大绒鼠没有摄食过量。血清瘦素的下降早于体重和体脂的下降。
高文荣朱万龙曹能孟丽华王政昆余婷婷沐远郑佳章迪
关键词:大绒鼠禁食体重产热血清瘦素
食物限制对雄性大绒鼠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讨横断山区大绒鼠适应食物匮乏的适应对策,将成年雄性大绒鼠随机分为自由取食组和饲喂正常摄食量的80%限食组。测定了自由取食组和限食组雄性大绒鼠的体重、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以及体脂含量、血清瘦素含量、肝脏鲜重、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和消化道形态。结果显示:限食使雄性大绒鼠的体重、体脂含量、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和大肠、小肠长度显著降低,使盲肠内容物重量显著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重、体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限食条件下,大绒鼠主要通过降低体重、基础代谢和产热的能量支出以及动用体内脂肪以应对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条件,瘦素可能参与了能量代谢和体重的适应性调节。
杨盛昌朱万龙黄春梅余婷婷高文荣王政昆
关键词:大绒鼠血清瘦素食物限制
中缅树鼩蒸发失水及其热能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对栖息于滇中高原边缘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中缅树鼩夏季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特征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夏季体温相对较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蒸发失水与环境温度显著正相关,在热中性区内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为2.82mgH2O/g·h;在37.5℃时达到高峰值,为3.88mgH2O/g·h,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提出中缅树鼩在热能代谢、体温调节及蒸发失水方面具有热带小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同时,又显示出某些适应于亚热带高原气候的特点。
谢静单振光张麟王蓓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蒸发失水体温调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