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10053)
- 作品数:8 被引量:126H指数:5
- 相关作者:窦森杨翔宇周桂玉张聪周鑫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土壤提取液中有机碳量测定方法的比较被引量:5
- 2013年
- 采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测定土壤水溶性物质(WSS)、提取液(HE)、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中的有机碳,并与重铬酸钾氧化法进行对比,以探究TOC分析仪快速准确测定土壤提取液有机碳的测试条件和操作方法。结果表明:TOC法好于重铬酸钾氧化法,TOC分析仪操作过程简单,测定结果准确,回收率高,连续测定同一样品的碳量差别不大,变异系数小于2%,在仪器允许范围内;隔夜测定的碳量偏低,但差异不大,变化幅度在0.041 6%~0.905 0%,说明TOC分析仪测定土壤提取液有机碳量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 窦森周桂玉邵晨刘艳丽杨翔宇
- 关键词:TOC分析仪
- 施用生物质炭对黑土黑碳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生物质炭(Biochar,Bc)是黑碳(Black Carbon,BC)的一种,当前关于生物质炭在农业上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而关于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黑碳结构和数量影响的研究很少.为了解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黑碳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4个处理,施加生物质炭量分别为0(CK)、6、12和24 t·hm-2,采用Wolbach-Anders法对土壤中的黑碳进行提取,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入量的生物质炭对土壤黑碳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能明显增加土壤中黑碳的含量,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不同处理相对于对照(CK)中土壤黑碳含量分别提升7.04%、22.96%和46.90%.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降低了黑碳的脂族性、氧化性,提升了黑碳的缩合度、芳化度,提高了黑碳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土壤黑碳的热稳定性.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能够提高p H,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
- 孟凡荣窦森尹显宝张葛钟双玲
- 关键词:生物质炭黑碳红外光谱热重分析
- 不同氧气条件对玉米秸秆在土壤中腐殖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研究了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对土壤中各有机质组分数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氧气体积分数对玉米秸秆在土壤中腐殖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对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数量的增加有明显作用;高氧和低氧环境均有利于玉米秸秆在土壤中腐殖化的进行;高氧条件有利于腐殖化初期FA的生成,但持续高氧环境不利于FA的积累;在腐殖化后期,高氧条件使FA大量转化为HA并使得HA大量积累。
- 杨翔宇林学巍窦森
- 关键词:玉米秸秆腐殖质腐殖化氧气
-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5年
-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将玉米秸秆切段、粗粉碎、细粉碎、细粉碎后压粒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研究玉米秸秆深施还田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程度越细,吸水能力越强,深施后土壤渗水速度越快;粉碎的秸秆较其他处理更能促进土壤水分竖直方向转移;各处理的蓄水能力表现为粉碎状秸秆处理>段状秸秆处理>CK(不施秸秆),且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在还田初期就能呈现出明显的蓄水效果;秸秆粉碎状态越细,深施后土壤容重减小的速度和幅度越大,细粉碎处理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能在还田初期对减小土壤容重产生明显作用,播种后25 d,土壤容重减小幅度最大,分别达0.052和0.045 g/cm3;秸秆深施还田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产量排序为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粗粉碎>细粉碎后压粒>秸秆切段>CK(不施秸秆),其中细粉碎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影响最明显。
- 邱立春孙跃龙王瑞丽张旭东窦森关松郭聃
- 关键词:秸秆粉碎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
- 作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23
- 2012年
- 作物模型是用来模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动态生长过程的计算机软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物模型已从幼年期发展到成熟期,目前已成为各国农业科学研究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文中对作物模型的研究历程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我国在作物生长模型研究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模型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杨靖民杨靖一姜旭张忠庆
- 关键词:作物模型统计模型专家系统
- 生物质炭及其与土壤腐殖质碳的关系被引量:43
- 2012年
- 土壤中生物质炭(Biochar C,BcC)与腐殖质碳(Humus C,HC)之间是否存在发生学联系或转化关系是近年来土壤学和地球化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BcC是以生物中的活性有机质为原料,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经高温形成的含碳物质;而腐殖质是死亡的动植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含碳的多聚体化合物。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BcC与HC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已有的研究表明,BcC可经微生物作用而转化为HC,但二者间转化的途径以及二者间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比较了化学氧化法、分子标志物法、氢热解法、热化学氧化法、紫外光氧化法、核磁共振法在BcC定量分析中的优劣;详细介绍了扫描电镜、元素组成分析、红外光谱、X电光子谱能、热重分析、热解-气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法在BcC结构表征中的应用。系统论述了对BcC和HC进行结构比较和转化关系探究的可行性。
- 窦森周桂玉杨翔宇刘世杰周鑫张聪武华
- 关键词:生物质炭结构特征稳定性
- 秸秆深层还田对玉米根系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3年
- 针对辽西地区土壤耕层变浅和秸秆浅旋还田造成的土壤漏风跑墒等问题,实施秸秆机械化深层还田与常规耕作(CK)对比试验,测定玉米根系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秸秆深层还田能够增强玉米扎根性能,扩展根系分布空间,扎根深度增加5~10 cm,根系分布空间扩大6 000(初生节根)~154 500(次生根)cm3;秸秆深层还田的次生根数目明显高于CK,且CK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 cm土层深度,秸秆深松还田处理根系则集中分布在21~30 cm土层深度;秸秆深层还田处理与CK相比玉米产量提高18.16%,差异显著。
- 黄毅毕素艳邹洪涛窦森
- 关键词:玉米根系
- 油水淹地石油降解菌群的筛选和鉴定及高效菌群的构建被引量:1
- 2016年
- 从油水淹地污染土壤中获得26株石油降解菌,筛选出表面活性剂产生菌1株(H-6)和优势菌6株(H-1、H-17、H-18、H-19、H-20、H-23),结合菌株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表面活性剂产生菌H-6为堀越氏芽孢杆菌(Bacillus horikoshii)。以表面活性剂产生菌H-6为中心,再任选3株优势菌株构建石油降解菌群,得到高效石油降解菌群C5(H-1、H-6、H-18、H-19),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菌群C5各菌种的最佳接种量。结果表明:接种量15%(H-1)、15%(H-6)、20%(H-18)、10%(H-19),温度25℃,石油含量2 000 mg/L条件下,7 d时石油降解率达到78.87%。这说明高效降解菌群C5对石油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可应用于油水淹地污染土壤的修复。
- 王铁媛窦森胡永哲林琛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