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2C11001)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唐茂林陈世新丁茂超梅劲毛以华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支皮瓣
  • 3篇皮瓣
  • 3篇穿支
  • 3篇穿支皮瓣
  • 2篇解剖学
  • 2篇静脉
  • 1篇动脉
  • 1篇血供
  • 1篇血管网
  • 1篇血管造影
  • 1篇引流
  • 1篇造影
  • 1篇增压
  • 1篇数字解剖学
  • 1篇皮瓣存活
  • 1篇周围神经
  • 1篇外科
  • 1篇微血管
  • 1篇微血管造影

机构

  • 3篇温州医学院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唐茂林
  • 4篇陈世新
  • 3篇毛以华
  • 3篇梅劲
  • 3篇丁茂超
  • 2篇崔怀瑞
  • 2篇李红
  • 1篇赵丽娜
  • 1篇楼超
  • 1篇周鹏
  • 1篇刘文悦
  • 1篇朱昭炜
  • 1篇郑俊

传媒

  • 3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足内在肌的血供与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2014年
目的 研究足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察足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足内在肌,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处理,观察营养动脉在肌肉的分布、分型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结果 解剖发现的23块足内在肌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肌肉平均长度是(66.1±23.2) mm,肌纤维平均长度是(20.2±4.5) mm,每侧足部有63支肌支提供血液,平均每块足内在肌肉(3.2±0.8)支,平均直径(0.8±0.3) mm,供血区域面积的长、宽分别是(2.2±0.8)cm和(0.9±0.4) cm.同时发现有部分肌肉缺失.结论 ①足内在肌的血运丰富,肌支大小,行程不一,具备切取肌瓣或肌骨(膜)瓣的解剖学基础.②其中7块肌肉的主供血动脉粗大且恒定,易于解剖与取瓣,可供临床选用.
周鹏魏鹏梅劲崔怀瑞楼超唐茂林陈世新刘文悦
关键词:肌瓣
应用高分辨率显微CT进行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可视化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Micro-CT)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可行性,比较两种不同的造影剂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注明胶-氧化铅和Microfil,取大鼠两侧坐骨神经行Micro-CT扫描,同时设定电压30kVP、功率40W作为成像时的最佳能量参数。将扫描得到的断层图像转变为Dicom格式输出至个人电脑,利用Mimics 10.0软件对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将灌注不同造影剂后得到的标本图片分别从大体和三维两个方面进行对照,发现明胶-氧化铅的造影效果明显优于Microfil;Micro-CT在扫描重建时呈现出低耗时、低变化以及高清晰度的特点。结论 Microfil在灌注微血管造影时存在着灌注压力要求高、成像质量差等缺点,而传统的明胶-氧化铅在微血管造影上仍有其独到的优越性;Micro-CT不失为一种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好方法。
毛以华朱昭炜丁茂超唐茂林
关键词:周围神经微血管造影
两种穿支血管的定位方法
2013年
目的为常见穿支的定位与皮瓣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2具,采用氧化铋-聚乙烯醇填充剂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图像工作站,以常见穿支皮瓣为例,分别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VR)和动态重建方法(DR),对穿支血管定位并模拟皮瓣设计。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够对常见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定位。快速体绘制对穿支血管定位较快,但显示层次毗邻效果不好;调节阈值动态重建方法不仅可对穿支进行定位与皮瓣设计,而且显示层次清楚。结论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方法可快速、粗略地显示出各部位主要穿支的位置与源动脉;采用改变CT值的动态重建方法可以多彩色形式显示多种结构的层次与毗邻关系;两种方法结合可对穿支进行精确定位,模拟皮瓣设计,为皮瓣的安全切取提供形态学依据。
丁茂超赵丽娜毛以华崔怀瑞陈世新梅劲唐茂林
关键词:穿支皮瓣血管造影数字解剖学显微外科
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皮瓣存活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行静脉;实验组B,分离并结扎肋间后静脉保留伴行动脉;对照组,肋间后动、静脉均结扎切断。在术后6h、1d、2d、3d、7d,超声多普勒测量两个"choke区"的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7d后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结果术后7d,实验组A皮瓣几乎全部存活(98.2±1.6)%,实验组B皮瓣存活面积(74.78±5.91)%,对照组存活面积(60.3±7.8)%(两两比较P〈0.01)。从术后6h到7d,实验组A相比于实验组B和对照组血流量和氧分压是最高的(均P〈0.05)。实验组A,肋间后静脉和髂腰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1"区血管吻合丰富,而且肋间后穿支和胸背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2"区比实验组B和对照组吻合都要明显;实验组B出现了动静脉的吻合,对照组皮瓣远端严重坏死,"choke vessel 2"区血管吻合不明显。结论静脉超引流比动脉增压效果更明显,更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效果,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郑俊习珊珊李红丁茂超郝晓迪梅劲唐茂林陈世新
关键词: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choke vessels新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每一皮肤穿支均有一个明确的供血范围,并与周围其它穿支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即choke vessels。作为血管体间桥梁结构的choke vessels在跨区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穿支皮瓣跨区供血的基础研究-[1-3]和临床报道-[4-6]屡见不鲜,而本文就其中与choke vessels新生相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李红陈世新唐茂林毛以华
关键词:穿支皮瓣CHOKEVESSELS血管网供区静脉回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