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2668)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施乐华殷正丰马俊永王文超汪宇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苏州大学湖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1篇胆漏
  • 1篇胆酸
  • 1篇胆瘘
  • 1篇循环肿瘤细胞
  • 1篇术后
  • 1篇术后胆漏
  • 1篇逃逸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肿瘤逃逸
  • 1篇肿瘤细胞
  • 1篇阻断
  • 1篇阻断法
  • 1篇脱氧
  • 1篇脱氧胆酸
  • 1篇细胞
  • 1篇内毒
  • 1篇内毒素
  • 1篇内毒素类

机构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湖州市中心医...

作者

  • 3篇施乐华
  • 2篇殷正丰
  • 2篇马俊永
  • 2篇王文超
  • 1篇王葵
  • 1篇闫振林
  • 1篇沈锋
  • 1篇李锡锋
  • 1篇严强
  • 1篇张小峰
  • 1篇汪宇

传媒

  • 1篇肿瘤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循环肿瘤细胞存活调节机制及其靶向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指因自发或诊疗操作过程中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被普遍认为是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根源。近年来研究发现,CTCs可以通过克服血流剪切力的机械损伤、抵抗失巢凋亡以及逃避免疫杀伤,甚至对系统的化疗产生耐药等机制促进其在外周血中存活下来。本文从CTCs自身生物学特性及血液微环境两个方面就CTCs形成及迁移过程中涉及的存活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了针对CTCs存活机制的肿瘤治疗新策略的研究进展。
王文超施乐华殷正丰
关键词:肿瘤逃逸分子靶向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癌被引量:8
2016年
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但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还远不清楚。近期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由菌群失调引起的胆汁酸代谢改变、肝星状细胞衰老、内毒素代谢紊乱等。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诱导的这些变化促进肝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指出靶向肠道菌群失调的肝癌预防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
马俊永殷正丰施乐华
关键词:菌群失调肝肿瘤脱氧胆酸内毒素类
肝门再次阻断法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肝门再次阻断法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单纯肝切除术的197例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门再次阻断组和传统术式组。其中肝门再次阻断组99例,男8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1)岁;包括原发性肝癌患者89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10例;采用Pringle法切肝后再次阻断第一肝门,使肝内胆管内压力升高,检查并严密缝合胆管。传统术式组98例,男82例,女16例;年龄(52±10)岁;包括原发性肝癌患者91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7例;采用Pringle法切肝。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两组患者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等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肝门再次阻断组的肝门阻断次数为2(1~4),明显多于传统术式组的1(1~3)(Z=0.000,P<0.05)。肝门再次阻断组的肝门阻断时间为(21±10)min,明显长于传统术式组的(17±9)min(t=0.001,P<0.05)。肝门再次阻断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8±3)d,明显短于传统术式组的(9±3)d(t=-0.040,P<0.05)。肝门再次阻断组术后胆漏发生率为1%(1/99),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组的9%(9/98)(χ~2=6.830,P<0.05)。胆漏患者经短期引流后,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门再次阻断法有效降低肝切除术后胆漏的发生率,为外科医师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胆漏方法。
马俊永张小峰张小峰闫振林王葵汪宇王文超严强沈锋施乐华
关键词:肝切除术胆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