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X081)

作品数:21 被引量:113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卫朝雷焕贵段云青郝炜崔晓芳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政治法律
  • 6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9篇农民
  • 11篇启蒙
  • 6篇乡村
  • 4篇农村
  • 4篇农民主体
  • 4篇主体性
  • 3篇道德
  • 3篇农民主体性
  • 3篇文化
  • 2篇新农村
  • 2篇新农村建设
  • 2篇新时期农民
  • 2篇新型职业农民
  • 2篇政治
  • 2篇职业农民
  • 2篇中国农民
  • 2篇农业
  • 1篇当代农民
  • 1篇道德启蒙
  • 1篇道德人格

机构

  • 2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4篇李卫朝
  • 1篇段云青
  • 1篇郝炜
  • 1篇方亮
  • 1篇雷焕贵
  • 1篇崔晓芳
  • 1篇王锦慧

传媒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学术界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教育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思想与文化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农民启蒙的主体——冯契哲学的启发
2016年
从哲学思考的层面而言,凡是具有理性的人都是启蒙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启蒙的实践层面来看,由于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民,对于自己久已习惯的所谓终古长存的状态不能自觉,或者由于懒惰和怯懦而不敢走出这种黑暗状态,所以就必须依赖先知先觉者的引导.我们在此意义上将先知先觉者界定为农民启蒙的主体.但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这些启蒙的主体在农民启蒙实践中又存在威权主义的可能,乃至导致走向反启蒙,所以我们借鉴冯契先生的广义认识论原理,提出“以得自农民之道还之农民”的启蒙准则,以保证农民启蒙的正确走向.当前重启农民启蒙已经迫在眉睫,应当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等农民启蒙的主体的作用,稳步推进农民启蒙.
李卫朝
如何在农民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启蒙为视角被引量:3
2015年
如何在全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重要的时代课题。针对广大农民这一特殊对象,文章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借助于农民启蒙。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农民启蒙提供了价值标准,农民启蒙则能够在实践中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一方面,农民启蒙能够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具体融入、渗透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帮助农民重新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农民启蒙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祛魅,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接榫点,帮助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逐步走向现代文明。
李卫朝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祛魅
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被引量:61
2019年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其主体性力量的发挥,关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成败。农民主体性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在历史维度表现为农民逐步确立自身主体地位的历史生成过程,在现实维度集中体现为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应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提升,确保农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其主体性力量。同时应当谨记,农民主体性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仅仅流之于从思想观念上教育引导农民,也不能想当然地依靠一场运动就能解决,一定要走出近代以来“因乡村建设而致乡村破坏”的吊诡,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农民主体性力量。
李卫朝王维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农民主体性
当前中国农民启蒙何以必要?被引量:1
2014年
当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此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在探究中国现代化内部原因和动力基础上建构的中国式现代性的范导,而中国式现代性在农民思想中的确立则亟需通过农民启蒙来完成。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民启蒙的远未完成,使农民启蒙显得必要而迫切,只有通过农民启蒙,才能稳妥解决横亘在农民迅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与遭受重创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启蒙农民的过程中启蒙我们自己,建设农民的主体性,开发农民的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启蒙反思开辟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李卫朝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农业现代化精神家园
农民道德启蒙与乡村治理——以义利观、理欲观变革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1
2016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关于义利、理欲关系的认知理解较之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向:在摆脱传统"以义规利"、"以理导欲"的道德规制,追求"义利相与"、"理欲和解"理想目标的同时,也出现了"以利逾义"、"以欲越理"的道德歧路,表现出分裂义利、理欲关系的偏向,隐含着道德功利化甚至道德虚无的价值危机。因此,建设新型的义利、理欲观念,积极引导农民汲取传统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并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色,赋予其新的内容,推动农村社会的道德建设,成为了加强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维度与途径。
李卫朝
关键词:义利观理欲观乡村治理
当代农民文化诉求与基本文化权益保障
2012年
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当代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提升农民道德修养,和谐农民人际关系,缓解农民心理危机。当代农民对文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诉求,要求把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列入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应结合基本文化权益的特征,建立法律、政策相协调的文化权益保障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权益保障机制,鼓励和调动农民在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中的主体意识。
王锦慧李卫朝方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诉求文化权利基本文化权益
新乡贤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制度创新,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无疑是有效的制度设计。但在实践中,多元供给主体基于自身利益需求,必然产生利益分歧。如何保证各利益主体在冲突中不至于走向瓦解,就需要有一个各方都认可的权威,推动各利益主体走向良性互动轨道。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了实际上的权威空心化。在此背景下,大力倡导农村新乡贤的培育,发挥新乡贤在推动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供给主体良性互动中的权威作用是可行之策。笔者以山西省D村修路为例,认为新乡贤作为农村非正式权威,能够通过发挥资源支持、策略推进、理性协调、市场引导、道德凝聚等作用推动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成功。
崔晓芳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
以得自农民之道还之农民——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发展逻辑被引量:4
2019年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来历经四个阶段的转变与发展,走过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始终贯穿着这样的发展逻辑:以得自农民之道还之农民。这一发展逻辑的内容主要是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逐步赋予、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中央政策与农民的互动中不断向前推进。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农业农村改革与农民发展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广大农民推进乡村振兴;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与农民的有效良性互动;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执行;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李卫朝王呈祥
关键词:农民农民主体地位
新时期农村家庭伦理观念透视——以农民主体性为视角的考察
2017年
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农民的主体性有了极大的提升,促使其家庭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家庭本位走向个人本位,从父权制、夫权制走向平权制,从传统伦理观念走向现代伦理观念等。但是,在主体性强势崛起的过程中,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农民未能很好地处理义与利、理与欲、主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民的主体性走向了扭曲、沦陷和旁落,致使其形成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出现了很多偏差。因此,未来在构建新型家庭伦理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价值原则与价值承担之间的关系,使主体性的提升与欲望、情感的满足处于平衡的状态。
李卫朝
关键词:农民家庭伦理主体性家庭观念
新时期农民启蒙的道德面相——以群己之辩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群己之辩,历经两千多年的衍化,形成了"以群越己"的畸形结构,遭致近代以来的强烈批判。新时期以来,农民在实现了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之后,开始重新审视群己关系。个性逐步解放的农民开始冲破"以群越己"的历史重围,重建群己并重的和谐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再加上物欲主义、消费主义等的影响,农民在冲破"以群越己"的重围之后,又滑向了"以己越群",一定程度导致农村社会的传统道德滑坡。因此,既要实现传统群己之辩的历史传承,又要融入现代群己之辩的价值观念,并在重塑农民耻感文化的基础上,重构农民未来和谐的群己关系。
李卫朝
关键词:道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